黃湘源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動不動就遭遇“國進民退”的質疑。這個“緊箍咒”不破,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就難免舉步維艱。
近日,深圳市率先出招解困股權質押危機問題,安排了數百億專項資金,以降低注冊地在深圳的民營企業包括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風險。首先獲得深圳國資馳援的是一家名叫騰邦國際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騰邦國際上半年實現凈利潤2.27億元,前三季度預計實現凈利2.78億元~3.42億元,同比預增30%~60%。但公司大股東質押比例接近78%,今年以來,股價已經下跌26.81%。
據悉,深圳國資委旗下平臺已經陸續入股科陸電子、怡亞通、英飛拓、夢網集團、英唐智控等多家民企,但在當前環境下,國企和民企的這種正常的市場化行為,卻不可避免地招來了某些不應有的質疑。
福田控股作為深圳市福田區政府全資國有控股企業,擬以適當方式持有騰邦國際股份,雙方將在產業及金融資本方面發揮綜合優勢,圍繞雙方協商一致的領域進行戰略合作,成為其重要戰略股東,并探討成為第一大股東的可能性。也許正是在這一點上,這一行動被說成“抄底”,說成“國進民退”。其他許多地方的救援民企行動,大致也都遭遇了類似的質疑。
可以看到,民企當前所發生的困難,部分根源在于一些民營企業對經濟周期、信貸周期和行業景氣周期的誤判。尤其是過去幾年,中國產業形勢、金融環境處于周期上升階段的時候,一些民營企業將這種上升期誤判為成長期趨勢,導致在周期上升階段的中后期盲目擴張,過度的負債超過了自身承受的能力。當經濟周期性轉向下行時,這些企業就難免會遭遇難以承受的壓力。相形之下,國有企業在產業前瞻性、融資成本等方面展現出民企所不具備的優勢。國資入場大大緩解了民營企業的流動性緊張狀況,切斷了由股東層面的流動性危機演變為上市公司層面的風險和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傳導鏈條。正如一家剛與國企簽署了合作協議的民企董秘所說,以公司所處的電子信息產業為例,隨便一個項目投資都要幾十個億,靠民營企業滾動發展去投資是不現實的,而在國企領域找一個符合企業發展方向的戰略合作伙伴,對企業大有裨益,決不能簡單地用所謂的“誰進誰退”來解釋。
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寫入了憲法的這“兩個毫不動搖”,是認識和把握國企民企關系的根本原則。如果說,國有資本布局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一直以來都是國企改革的重要方面,那么,國企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其最終的目的也決不是所謂的“國進民退”,而是通過國企改革和發展來拉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也鼓勵支持國有資本投資民營企業,這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無論對于國企還是民企,這都是雙贏,不存在誰是贏家誰是輸家的問題。
民企和國企在各自的發展條件上,至少在目前還存在不小的制度性以及政策性方面的先天差別。國資接盤如果僅僅是為了取得有后續發展潛力的民營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控股權,或者坐享后續股價上漲所帶來的可觀盈利,未免有違國企改革的初衷,也不符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精神。對此,當然有必要保持一定的審慎。監管部門對于國有企業資產證券化比例盡管存在一定的要求,控股權和財務上并表的要求或成為這輪國資入場的重要特征之一,但這并不意味著民企離場。股權轉讓后,民企創始人團隊往往保留部分股權,繼續服務于公司。所以,這一次的國資救民企,不僅不存在“誰進誰退”、“此消彼長”的問題,相反,國企和民企之間的這種親密的手牽手,更具體地體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所有制基本特征。兩種不同基因的結合,兩種優勢的發揮,有望為相關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打開新的發展空間,共同做大產業蛋糕,開辟“國民共進”新局面。
在加快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過程中,消除企業間的“所有制鴻溝”,廢除一切妨礙市場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破除阻礙民營經濟發展和影響國有經濟乃至整體國民經濟發展的思想壁壘和制度桎梏,乃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