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寶珍
最重要的投資能力是投資者用理性控制自己的動物性,也是人們常說的“自控能力”。
最重要的投資能力是投資者用理性控制自己的動物性,也是人們常說的“自控能力”。
市場大跌,人心慌亂,所有投資真理都被甩在了腦后。為什么我們腦中的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和費雪等投資教父們的教條,在市場考驗面前全部變成了空白?
這讓筆者想起了《傳習錄》中記載的中國歷史上著名思想家王陽明和他的學生陸澄的對話。陸澄:“老師,平時沒事安安靜靜的時候,我所有道理都明白,可是一遇到事就心里慌亂,做不好事。這是什么原因?”王陽明:“你只懂得平時入靜修養,你從來不在事兒上磨練,要在具體的實踐中,在接觸事物的過程中下克己的功夫。”王陽明給出的正確的做法是要“做事”且要“克己”。
其實投資者存在和陸澄一樣的疑問,解決的辦法就是王陽明的“克己”二字。
平時認為下跌是創造更大的安全邊際,遇到下跌就在慌亂中低位割肉的真實原因就在于動物本能。
無論人類智慧如何提高,人類體內留存的動物本能總會在極端時刻發揮作用。尤其是在面臨危險時,人體會快速釋放緊張、焦慮激素,這種激素會讓人放棄思考直接選擇快速逃離。當投資人面對明顯的快速、大幅度劇烈下跌時,本能讓人選擇逃離,而不是由大腦思考和分析后再做決斷。
人類之所以有這樣的基因,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幾百萬年前原始人出現時,是要和老虎一類的猛獸爭奪地盤的,那些敢于和猛獸對壘的原始人都被吃掉了,遇到猛獸甚至聽到猛獸的吼聲就緊張焦慮然后落荒而逃的原始人存活了下來。于是,遇到危險就緊張、焦慮然后逃離最終變成了人類體內的“鐵律”。
當遭遇股價下跌時,投資者感到危險后變得緊張、焦慮,變得不能理性思考,沒有理性思考自然也就沒有什么投資真理可言。諸如“越跌越安全”,“下跌創造更佳的安全邊際”等都會被遺忘,發揮作用的是“逃離”本能。
因此,投資能力應是投資者在市場爆出危機、股價下跌面前始終保持鎮定,保證讓大腦來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筆者甚至以為,最重要的投資能力是投資者用理性控制自己的動物性,也是人們常說的“自控能力”。
成功的投資者為什么如此之少?投資是難在認識企業價值,還是難在預測企業未來?這些課題的解答不是很容易,但都不是最難,最難的是自控能力。
筆者在2008年11月金融危機全球蔓延的時刻,寫了《熊市價值投資的春天(第一部)》。10年過去,筆者開寫《熊市價值投資的春天(第二部)》,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筆者對投資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筆者覺得,投資最主要的工作和難題不是研究企業,最難的是自控能力的養成。比如說,企業家認識企業應該比投資者更加專業,會計學教授看財務報表也一定勝過普通投資者,但市場已經證明,這兩類投資者并不比普通投資者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也就是說,投資能力不等同于研究企業的深淺——研究企業當然是基礎之一,關鍵是“克己的功夫”。
在過去五年的茅臺大博弈中,特別是2013年媒體和社會都在說茅臺要倒的時候,筆者騎著自行車到農村走訪,農民們說“這一輩子虧掉了,沒喝過茅臺,茅臺只是人家有錢有勢的人喝的酒”。這說明在我國,從上到下人人都向往茅臺,茅臺就等于美好生活。有這樣的基礎,再加上茅臺生產經營完全正常,可以得出茅臺公司的基本面沒有發生實質性逆轉,但大批持有茅臺的人都落荒而逃。于是出現了媒體唱空茅臺,投資者賣出茅臺,茅臺股價下跌,進而推動媒體繼續唱空茅臺的奇怪循環。最終的結果已經證明,當年冷靜持有茅臺到今天的人贏得最多,當年逃離的人丟掉了巨大收益。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在接受《紅周刊》專訪時反復強調理性、客觀、實事求是和不偏頗,實際講的是在應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前對內心的調整和控制,這也是儒家所反復強調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筆者結合自身的經歷發現,投資人不能成功主要是心不正。
投資者之所以不能做到冷靜客觀,不能把自己的精神狀態始終放在公平公正、實事求是的狀態,這需要持續的訓練以及一點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