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新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從鐵路局運輸領導崗位上退休己經17年了。看到集團公司“我與改革開放40周年”征文,回顧以往,心潮澎湃,最難忘的是在職時客運部門打勝了計算機售票攻關戰役。 多年來,鐵路客運部門第一難是“旅客購票難”。遇到春節等傳統假日,旅游流、學生流、民工流疊加,售票窗口前早早地排起了長龍般的購票隊伍。上海站售票窗口的購票隊伍彎彎曲曲,從廣場甚至排到了海寧路。后來硏究采取分散式,如開辟北廣場、體育館等售票方式,仍然熙熙攘攘,萬頭攢動,人涌如潮。 九十年代,進滬只有滬寧、滬杭兩條線,客車對數少,速度慢,造成了“一票難求”。然而,傳統的人工售票手續多,售票慢,易差錯也是重要原因。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上海站八十年代末已開始研究計算機售票,限于人力、物力及當時的科研開發能力,長期進展不如人意。2000年春天,我與電子中心,客運處,運輸處的同志們去廣州鐵路集團,參加了鐵道部組織的計算機售票演示會。會上,鐵道部領導當眾點了我的名,并引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人生哲理名言激勵我,要求計算機售票在上海局試點,千方百計攻下難關,便于全路推廣鋪開。在大庭廣眾下受命,我坐立不安,如芒刺在背,其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打好“上海戰役”,時不我待,我記得在登機返滬前,利用候機等待時間,召開了戰前準備會議,確定了戰略部署和分工負責對象,落實到部門和人,并初步確定了完成時間。返滬后向主要領導匯報,獲得了全力支持;更難得的是鐵道部派來了專家指導組,內因為主,外因為輔,如魚得水,左右逢源,我的信心更足了。 當時,我們選擇了上海站為點,因為他有基礎,且有代表性。為了加強對攻關戰役領導,我親自掛帥任組長,相關處室負責人任副組長,部專家組任顧問。電子中心是核心力量,主任張文初組織了相關人員全力以赴,在部專家組指導下,日以繼夜地投入了戰斗。為了保證按期完成任務,每天下午,我按時參加上海站大交班會,了解進展,分析困難,協調各方,統籌解決。我記得為了解決計算機電纜通道與市內接口問題,電務處長自告奮勇,主動與市內電業部門聯系、協商,最后達成一致,解決了多年以來的老大難。雙休日輪到我值班,深夜里我去電子中心探訪,發現機房里燈火通明,一位女高工仍在操作試驗。我的鼻子一酸,熱淚盈眶。多好的科技攻關女強人呀,我看到機房里簡易沙發,于是抱來一床棉被,勸她早點休息。走出機房,在機關大院里仰望星空,我深深為科技人員攻關的決心和毅力所感動。 “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歷時一個多月,上海站計算機售票大功告成,“上海戰役”初戰告捷。我們并不滿足,毫不懈怠,乘勝前進。借鑒“上海戰役”成功的經驗,我們先后又打響了“南京戰役”、“杭州戰役”。不久也都紛紛告捷。長三角聯成一片后,再打響“蚌埠戰役”。至此,上海局終于告別了傳統的人工售票,開創了全路暫新的計算機售票新篇章。 鐵道部獲此喜訊,立即在上海局召開了計算機售票現場經驗交流會,我在會上作了計算機售票經驗的介紹發言,鐵道部領導做了總結講話并提出了具體要求,各個路局分管領導紛紛表態。通過參觀學習,回去后很快在全路范圍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推廣計算機售票熱潮。全路聯網,旅客購票更自由、更方便了,受到到了廣泛的好評與贊揚。多年來的“老大難”攻關解決了,計算機售票在全路逐步形成了常態化。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隨著鐵路六次大提速,新線建設,高鐵發展,動車組出現,進入上海站已有多條進路,計算機售票又有長足發展,如今網絡售票,手機售票,甚至人臉識別無需紙質電子票據了。這是科技騰飛,日新月異的必然結果。“一票難求”的日子一去不返了。然而計算機售票作為改革發展的進程產物,往日鉤沉,歷歷在目。計算機售票誕生與發展,必將在人們的記憶中,永遠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