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改革開放四十年禮學與禮制研究

2018-05-14 16:40:53楊英
孔學堂 2018年3期

摘要:中國古代的禮,是傳統禮學、廟堂禮制、鄉里禮秩的綜合體。三禮研究屬于傳統禮學,吉兇軍賓嘉五禮屬于廟堂禮制,鄉里禮秩大致包含《家禮》系統的各種文本和由廟堂逐漸下及庶人的冠婚喪祭禮典。它們立體綜合地為古代中國提供了從廟堂到鄉里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資源,綿延數千年而不息,影響至今。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傳統禮學、廟堂禮制、鄉里禮秩的各層面均受到了學者們的矚目,有關研究在近二十年獲得了重大發展。諸多點、面開始清晰,諸多子課題有了井噴式的研究成果,古代中國“禮”的存在面貌及動態發展脈絡正在一點點凸顯。但是,目前各朝代的禮學、禮制研究仍然處于彼此割裂狀態且存在大量空白點,跟制度史、經濟史的深耕熟耘仍然無法相提并論。隨著儒家經典的價值觀清理的完成,禮學和現代人文科學分科的無縫對接的實現,考據文字、辨析史源的傳統加上歷史人類學方法的引入,未來的禮學和禮制研究將有廣闊的學術空間,呈現出燦爛的前景。

關鍵詞:傳統禮學? 廟堂禮制? 鄉里禮秩? 五禮? 《家禮》

作者楊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 100732)。

一、引言:傳統禮學·廟堂禮制·鄉里禮秩之間[見英文版第91頁,下同]

禮學與禮制研究,尤其是禮制研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出現的新研究領域,最近二十年來呈爆炸式增長,至目前已累積了數量可觀、質量可喜的研究成果。本文欲對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禮學與禮制研究作一個學術總結。當然,對一個學術領域作階段性的總結有多種方式,有的學術總結僅在于概況出一段時期內出現的某些學術熱點,并羅列出這些熱點上集中出現的成果;有的學術總結旨在把握該領域全局性的發展脈絡,并展望將來可能呈現的學術動向和增長點。要寫一篇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禮學與禮制研究總結,既縱觀過往全局、又展望它的未來走向和學術熱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禮學與禮制研究涉及的門類極廣,名物器用、典章制度、經籍版本,皆可歸入禮學范疇;而郊祀祭祖、廟堂朝覲、觀兵振旅、喪服守緦,乃至親屬間的稱謂儀式、各階層的婚喪嫁娶種種,也可歸入禮制,其內容包羅萬象,幾乎囊括了古代社會從廊廟到民間,從平吉到兇喪的一切制度設計和生活事項,因朝代更迭和社會變動造成的相應變異更是層出不窮,且目下現代社會科學研究范式跟禮學、禮制研究的充分對接并沒有完成,各種不同學術訓練背景的學者們還在紛紛探索。因此,要寫這樣一篇綜括過去、展望未來的四十年來的禮學與禮制研究的總結性學術史,需要合理視角和邏輯清晰的框架來容納和安排學者們的成果,并指出它們在學術史上的大概位置,本文將在這方面盡最大努力。

首先介紹一下本文安排禮學和禮制的結構。禮,是一整套對政治制度、權力分配、社會結構進行整體設計、調適、約束的全方位規范,它貫穿整個中國古代社會始終,從廟堂帝胄到官僚隊伍,從宗族倫理到鄉里秩序,無不存在著它結構之下的各種組成部分。它淵源古老,從周代起就達到了思想上高卓凝練,結構上宏大精細,細節上嘆為觀止的地步,三《禮》就是對這些存在過的禮制進行書寫、勾勒乃至理想化鋪陳的著錄。此后數千年來一代代發蒙訓詁校釋,就是禮學;在此基礎上結合改朝換代所產生的禮儀需要一次次重構從廟堂到鄉里的制度,就是禮制。禮制包含有廟堂頒布的吉兇軍賓嘉禮典、民間的冠婚喪祭、鄉里序列人倫的鄉飲酒禮,它們之間彼此的存在關系既如同金字塔的層級,又如同網絡上的各點,無不是牽一發動全身。因此,它是三禮禮學、廟堂禮制、鄉里禮秩各方面的綜合,是從廟堂到鄉里,從書本到實踐,全方位制度化的一套體制和行為規范。它如同一整套張弛有度、井然有序的繩索,不但將整個社會從廟堂到鄉里串聯起來,而且給出了不同尊卑的人們的位置和理想行為的規范。兩千年來,不斷詮釋存在于書本的禮學經典,不斷撰作、施行適合當朝的禮制,民間亦因與廟堂關系的相對疏離,不停自發產生其需要的禮,這構成了中國古代禮學與禮制層面極為豐富的點、面,在流逝變動時空結構中,它們建立、存在、消失、重構、互動;在朝代更迭下,各點閃爍明滅,各面五彩紛呈,構成了不同時段“禮”的整體復雜紛繁的面貌。

其次,縱觀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學術發展,前二十年,學者們采用傳統關鍵詞(封建、資本主義萌芽、專制主義等)所提供的學術框架和解讀方式,繼續著古史分期、農民起義、中央集權、經濟生活、社會形態分期、資本主義萌芽等問題的余緒進行研究。這些傳統話題一部分是民國以來大師們開辟的園地(如陳寅恪先生的中古史研究),另一部分是1949年以來,重大學術理論問題引發的討論所帶動的子課題(如社會形態分期、封建經濟形態等等),禮學和禮制研究均不在以上話題之內。這一時期禮學承傳統考證之余緒,禮制研究則因引入國外文化人類學方法而出現了一些最初的探索性的成果(詳下文),這前二十年可稱為禮學與禮制研究的先期。后二十年,無論是民國大師開辟的課題,還是1949年以來重大學術理論問題引發和帶動的子課題,都面臨了題無剩義的境地。于是,禮制史、“新政治史”、“社會史”等領域便應運凸顯,新生代學者試圖突破瓶頸,開辟新領域,創造新研究范式,這些領域的勃勃生機顯示了受過良好學術訓練、具有國際視野的新生代學者精于探研、勤于思考的優秀素質,也反映了新資料刺激的重要性和新學術范式建立的艱難,禮學與禮制研究也進展到了一個成果迭出、方法各異的新階段。這一階段社會史領域(不能歸入制度史研究范圍的日常生活等面相)各種新研究方法大量引入,既有呈現出生龍活虎的朝氣,又免不了理論上生吞活剝的囫圇,這些均反映在后二十年的禮學和禮制研究中。截至目前,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禮學研究承乾嘉考據學的余緒,以訓詁、考證文字、辨析禮經中的名物器用和典章制度為主要內容,雖然在現代社會大背景下禮學研究并不景氣,但也因有關出土資料的發現,整體散發出新的活力。禮制研究則因為剛剛鋪開為時不算日久,跟近百年來累積起來的現代人文科學的學科分野之間的應對和調適關系尚未形成,學者們仍然在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地探索。下文將分前二十年、后二十年兩段,介紹傳統禮學、廟堂禮制、鄉里禮秩三方面的重要成果,以期為學者們提供一個脈絡清晰、具有全局性的禮制研究面相。

二、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的禮學與禮制研究 [92]

前二十年,學術研究領域百廢待興,人們思維的禁錮尚未完全打破,因此就禮制研究而言,日本、中國臺灣、西方學者暫時走在了前面,是后來中國大陸學者禮制研究的先聲。

(一)先聲:日本、中國臺灣、西方學者的研究 [92]

1.日本、中國臺灣學者的研究

日本、中國臺灣學者的禮制研究起步較早。在日本、中國臺灣學者中,各種不同學術訓練背景的學者介入禮制研究,從“擦邊球式”的禮制研究,到專門的禮制研究成果都有。“擦邊球式”的禮制研究大致是制度史背景的學者在研究中涉及的禮制研究的某些方面。日本著名學者西嶋定生的《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構造——二十等爵制的研究》(1961年)以爵制為研究對象,討論君主如何通過二十等爵制以及與賜爵過程配套的鄉飲酒禮,實現對民眾的個人支配,他的理論創造和實證研究奠定了后來日本學者更加專門的禮制研究的基礎。日本學者研究中古禮制成就最卓著的是金子修一。他從20世紀70年代研究起步一直至今,在中古禮制研究領域碩果累累。他從皇帝祭祀的角度切入,研究涉及魏晉、隋唐的郊祀、宗廟、即位禮等領域,用實證的方法還原了這些禮制的過程,如《魏晉より隋唐に至る郊祀·宗廟の制度について》[《史學雑誌》88巻(1979)10號]、《中國古代における皇帝祭祀の一考察》[《史學雑誌》87巻(1978)2號]、《皇帝祭祀より見た漢代史》(《大東文化大學漢學會誌》43,2004年)、《唐代の大祀·中祀·小祀について》(《高知大學學術研究報告》人文科學編1976年)、《唐の太極殿と大明宮:即位儀禮におけるその役割について》[《山梨大學教育學部研究報告》第1分冊,(通號 44)1993]、《關于魏晉到隋唐的郊祀、宗廟制度》(《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北魏における郊祀·宗廟の祭祀について》(《山梨大學人文學術紀要》47,1996年)等等。他考察了皇帝祭祀和國家祭祀之間的關系,如《唐朝と皇帝祭祀--その制度と現実》,(特集 唐王朝をどう考えるか)(歴史評論(720),2010)這些論文觀點多數被集中收入《古代中國と皇帝祭祀》(2001年),小島毅、金子由紀、江川式部等學者撰寫了書評。他還堅持對禮制文獻作第一手考證,近年來出版了《大唐元陵儀注新釈》(2013年),用力和勤勉可見一斑。

除了金子修一之外,渡辺信一郎的研究涉及政治制度、禮儀、樂制等多個領域,他的《天空の玉座--中國古代帝國の朝政と儀禮》(1996年)值得格外關注,此書的中譯本《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日中比較史的視角出發》(2008年)由徐沖完成。渡辺信一郎考察禮儀時基本的視角是在關心權力的空間構成時,將禮儀當作權力在一定空間運行的程式,如《宮闕と園林--3~6世紀中國における皇帝権力の空間構成》《考古學研究》季刊47(2),2000-09就體現了這種研究方法。妹尾達彥對隋唐時期長安城禮儀空間的營造及其變化進行了別開生面的研究。他指出隋朝和唐朝初年的長安城以宇宙論為基礎,國都成為以皇帝為中心的國家禮儀的舞臺,這些禮儀實現了宇宙秩序與人間秩序的溝通,成為企求王朝正統性的重要方式。后來大明宮的建造打破了長安城的空間對稱,國家禮儀的軸線開始向東偏移,道教崇拜、民間習俗都參與了這一歷史過程。此外還有小島毅關于宋、明禮制的研究,如他的《宋代の國家祭祀--〈政和五禮新儀〉の特征》,他還研究禮學的變化,《中國近世における禮の言說》(1996年),把重點放在朱子歿后一直到16世紀《家禮》在社會上的生根和被接受、被實踐。另有《〈大會抄録〉元明の文廟從祀議論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56(3),1997,另一篇《明代禮學的特點》由張文朝譯成。

這一階段還有多位日本學者進行了扎實的禮制研究,本文限于篇幅在此僅能臚列一小部分,如戶崎哲彥《唐諸帝號考(上)--皋陶から睿宗まて》、《唐諸帝號攷(下):傷帝から哀帝まで》,分別見《彥根論叢》第264號,266號,1990年,《唐代皇帝受冊尊號儀の復元(上、下)--唐代皇帝極為儀禮の復元に向かつて》,分別見《彥根論叢》第272號,273/274號,1991年;《唐代尊號制度の構造》,に向かつて》,《彥根論叢》第278號,1992年。佐藤和彥《唐代における皇后·皇太后の冊位に関する一問題--〈大唐開元禮〉所見の“皇后正殿”》,《立正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年報》第17號,1999年等等。新城理恵復原了唐代的先蠶禮和籍田禮,梳理了儀式,探討歷代源流,著重探討這一禮儀與皇后權力的關系。

這一階段日本學者的禮制研究,或從皇帝權力、天下秩序、東亞世界的格局等視角出發,或對禮制各組成部分的細節進行考察,篳路藍縷,摸索范式,對中、日下一代學者的影響都很大。后來日本青年學者在此影響和啟發下也出現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因不是本文重點,下文將不以此為主。

中國臺灣學者的禮學與禮制研究跟日本有類似的地方,禮學研究有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吳萬居《宋代三禮學研究》(1999年)。林素英的研究更多側重于禮學思想,如《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1986年)、《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1989年)。石磊《儀禮喪服篇所表現的親屬結構》則引用了民族學的研究方法,在當時比較前沿。這一階段中國臺灣學者的禮制研究更多成果集中在中古段,高明士研究釋奠禮,視角集中在古代教育、道統上,其《皇帝制度下的廟制系統——以秦漢至隋唐作為考察中心》(《文史哲學報》1993年第40期)以皇帝制度為背景考察了廟制系統。甘懷真也研究廟制,他的《唐代家廟禮制研究》(1991年)全面探討了唐代的家廟制度的淵源、建筑形式、地理分布、相關祭祀的制度規定、跟身份制度的關系等等,他還在《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2003年)涉獵了更廣的禮學與禮制研究。該書分上、中、下篇,上篇為“禮觀念的演變與儒教國家的成立”,包括“先秦禮觀念再探”“西漢郊祀禮的成立”“‘制禮觀念的探析”“《大唐開元禮》中的天神觀”四個專題;中篇為“政治學與經典詮釋”,其中跟禮有關的是“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下篇為“禮制與‘東亞世界的政治秩序”。書中運用“儒教”“經典詮釋”“士大夫社會”等概念,討論儒者在特定的歷史脈絡下如何通過儒家經典詮釋以創造多面相的政治秩序,本書涉及的議題非常多,包括郊祀、服喪、禮的觀念、制度、皇帝制度等等,時段從漢至晉至唐禮學的紛爭和禮制重構等專門內容,引入視角和方法,啟發意義大于實證意義。此外還有黃進興對孔廟、武廟祭祀制度的研究論文,是將孔廟、武廟祭祀放在儒家道統和政治文化演進的大背景下考察的。

以上這些都不是直接深入禮制本身考察的路徑,而是將禮制中的某些點放在東亞儒家文化大背景下考察。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階段張壽安在明清禮學方面開始做出成果,《清儒的考證、經世與制度重建》(《當代史學》1998年第4期)對清儒經學的來龍去脈作了梳理,《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則直接深入凌廷堪禮學本身,這些均是她后來在明清禮制專精研究方面的先聲。

2.西方學者的研究

西方學者的研究與日本、中國臺灣學者非常不同。由于語言的隔閡,少有西人學者深入研究禮學文本,但他們素來深厚的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傳統深刻影響了其對中國古代禮制研究,楊華先生曾有過介紹。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在《劍橋中國古代史·先秦卷》對先秦禮制作了考察,并通過對《詩經》相關篇章的分析,關注從穆王時期就已開始的禮制轉變。西方學者涉獵禮制的另一個重要角度是從藝術史角度研究中國青銅禮器,杰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的《中國青銅器:藝術和禮儀》通過考察青銅禮器的質地、形制、花紋、銘文說明禮制的發展過程和禮制對于當時社會生活之文化意義。近年來的一系列墓葬和窖藏發掘,表明西周中期曾經發生過禮制變革,羅森將這場變革稱為“禮制革命”,而將變革的時間聚焦在西周懿、孝和夷王時期。凱瑟琳·貝爾(Catherine Bell)《禮儀理論和禮儀實踐》整合了埃米爾·杜爾凱姆(?mile Durkheim),譚拜爾(Stanley J. Tambiah),維克多·特納(Victor W. Turner)、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等的文化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方法和理論,本書第一至三章,是“儀式理論的實踐”,第四至六章是“儀式的感受”,用了“儀式中的身體”和“儀式中的外部社會系統”這樣的概念,認為儀式化的身體是包含了儀式一部分價值的,身體和場景的互動、身體儀式化的完成,第三章“儀式與權力”構建了社會中作為掌控權力的一種方式的儀式。本書的中國禮制研究不能算成功的個案,因為作者對跟禮制有密切關系且有天然需求的中國古代皇權和官僚制度全然缺乏了解,而這些內容的復雜程度不是非洲或太平洋地區其他部落的個案可以比擬的,因此結論往往流于蹈空飄忽。

此外涉獵禮制的研究有:魯惟一(Michael Loewe)的《漢朝皇室死亡之禮》,將兩漢皇室的陵墓、喪禮、祭禮、廟數等問題與前漢、后漢的政治和社會生活相聯系進行考察;陸威儀(Mark E. Lewis)的《漢武帝的封禪大典》最為出色,他認為這場禮制活動是戰國以來地方山川崇拜的整合。他另有《早期中國的空間設計》涉及早期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態,麥大維(David McMullen)的禮制研究集中于唐代,其專著《唐代的國家與學者》和《官僚與宇宙論:唐代的禮儀編碼》均涉及國家的制度和政策導向與唐代儒學發展之間的關系,對唐代三部禮典(《貞觀禮》《顯慶禮》《開元禮》)的編修,有關郊祀、太廟、明堂、封禪等禮儀之爭,禮制在科舉制度中的位置,晚唐士人對禮制功能的反思等唐代禮制的重大問題等等作了提綱挈領式的研究,魏侯瑋(Howard J. Wechsler)1985年出版了專著《玉帛之奠:唐代合法化過程中的禮儀和象征性》,探討唐代前三朝皇帝如何運用禮制和歷法、童謠之類的象征物事體現李唐王朝的統治合法性。此書采用了很多西方社會科學的理論,對即位、郊祀、宗廟、先代帝王、巡狩、封禪、明堂等重要禮制的歷史源流和現實功能進行了分析。是唐代禮制研究中最具理論深度的作品,在西方漢學界有一定影響。熊存瑞(Victor Cunrui Xiong)《隋唐長安:中古中國的城市研究》亦從空間的角度研究城市,部分涉及禮制內容。

以上書著均是從西方人文社科的分科領域考察唐代典章制度的,幾乎不涉獵中國古代禮學和禮制本身那一套自洽的話語,這是西人研究中國禮制的特點。相比之下,伊沛霞(Patricia B. Ebrey)的實證性研究更加閃耀出光芒。1991年伊沛霞出版兩種有關《朱子家禮》和《家禮》的專著,一為《帝制中國時代的儒教和家禮:一種有關儀禮的社會史書寫》,另一為《朱熹的〈家禮〉:十二世紀中國冠、婚、喪、祭禮儀的指南》,她討論了《朱子家禮》的編纂,及一直到清代的流傳過程。統計了明清家禮類的著作有66種之多,她觀察出明代的禮有“由下而上”的改造,并指出明代禮學十分興盛。

林萃青(Joseph S. C. Lam)的《明代的國祭與音樂——正統、創新與表達》研究了明代國家祭祀中的用樂狀況及其前后變化。華裔學者周啟榮(Kai-wing Chow)的《清朝的儀式主義和經典學習:乾隆年間的三禮館及經學的發展》是西方學界少有的涉獵經學本身的作品,他的《儒家禮教主義——有關倫理、經典和世系的話語》重新審視清代考據學,認為它是17—19世紀前期儒家“禮教主義”興起的表征,其實質在于重建儒家正統禮教之倫理范疇,以抵制異端,而這對于在明朝后期已相當開放的市民文化而言,實為倒退。論文被收入專著《帝制中國晚期儒家禮儀主義的興起:有關倫理、經典和世系的話語》,中文版由毛立坤譯出2017年出版。相比禮學文本而言,西人學者更多關注廟堂禮制和鄉里禮秩的關系,以及鄉里禮秩及其中的多樣性成分,前者成果有周紹明(Joseph P. McDermott)《中國國家和朝廷的禮儀》,其中的《皇帝、精英和平民:明代后期的鄉約禮制》說明了地方鄉紳和血緣宗族在社區鄉約之形成及其禮制功能發揮過程中的作用,試圖解讀帝國后期國家禮制在文化維度上的下移過程。新清史代表人物之一羅友枝(Evelyn S. Rawski)的《明清皇帝的死亡之禮》詳述選墓、喪禮、哀悼等細節,并分析其與宗法祖先崇拜模式和帝國后期忠孝觀念之關系。鄉里禮秩的部分見卜正民(Timothy Brook)《帝國晚期葬禮儀式和世系建構》考察以地方鄉紳為主體的新儒家勢力是如何向死事操辦中的佛教因素發起挑戰,并過渡到用《朱子家禮》作為權威禮儀手冊的。丁荷生(Kenneth Dean)的《中國東南的道教禮制與民間信仰》利用手稿、文書、碑匾以及對宗教活動的田野調查,重構民間信仰在社區內外的信仰演化過程。

何偉亞(James L. Hevia)的《懷柔遠人》是一部以清代賓禮為中心視角,透過馬爾嘎尼使團訪華事件考察清朝與英國深層次外交差異的作品。作者在第五章詳細剖析了清代的《賓禮》,第8章結合中英雙方記錄考察馬戛爾尼使團在覲見后的余波。以“《賓禮》與外交”為題的第9章其實是全書的結論,將雙方對同一事件頗不相同的反應與記載上升到兩個幾乎截然不同的觀念體系,即英國的“主權平等”(sovereign equality)外交觀與清朝的“差序包容”(hierarchical inclusion)天下觀的碰撞。他特別針對結構—功能體系理論、“對禮儀的社會學研究方法”以及華夏中心主義觀三項與中國研究相關的西方流行理論進行批判性反思。據何偉亞的理解,《賓禮》中的等級差序產生并包含于天人關系的準則之中,禮儀控制著居上位者與居下位者的互動關系,是按天意行動的人去形成及完善天下秩序這一程序的一個部分。某人、某國的地位高下及其對他人、他國的意向是通過禮儀中的方位和動作來體現的,對清朝的統治者來說,高下之分乃是通過復雜的對話(包括上奏、通報、進貢、叩拜、賞賜等一整套程序)來實現的。何偉亞認為,禮儀(包括書寫下來的文本和具體實行過程)更多是一種充滿權力運作的“政治話語”,而不一定是什么反映“文化”特征的表述。故英國派駐使臣的要求未能獲準,“并非跨文化間相互誤解的問題,而是由于清廷官員未能適當地安排(禮儀)程序而導致的失敗。羅志田對此書給予了恰如其分的書評,中譯本由鄧常春譯成并于2002年出版。

以上是日本、中國臺灣和西方學者的研究。日本、中國臺灣學者偏于實證,西方學者因學術傳統跟中國的差異巨大,顯示出了萬花筒般的景象,但基本研究仍不出禮學、廟堂禮制和鄉里禮秩三方面。他們的研究對中國大陸學者而言具有積累范式、展現新研究領域的意義。盡管所展現出的成果在當時中國大陸學者眼里是東鱗西爪,但這些吉光片羽開啟了下面“新聲妙入神”的階段。

(二)中國大陸學者的探索 [93]

1.禮俗視角

“禮俗”視角是舶來的,民國時期開始出現。這一時期西方社會科學的概念和方法被引進,許多概念和領域是國人先前未曾聽聞的,從社會史角度研究將“禮”當作一種風俗加以研究就是這樣的一種視角,以《民國叢書》為例,《民國叢書》選出一千種影印,編入五百冊,是模仿《四部叢刊》而來,內容涉及哲學、佛學、基督教、伊斯蘭教、社會學,民族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等等。其中楊樹達先生的《漢代婚喪禮俗考》是當時以禮俗為切入視角的名著,該書193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后來經歷多次重印。此外還有張亮采《中國風俗史》(上海書店1989年,《民國叢書》第一編),跟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合訂,反映了“禮俗”作為一種全新視角,為原來僅囿于經學中的三禮訓詁之學提供了現代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方法,繆荃孫《江蘇省通志稿·禮俗志·第二冊》(江蘇省政府1945年出版)、吳光杰《歐美禮俗》(商務印書館1945年),都是在這樣視角下的作品。

改革開放之后,禮俗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進入學者的視野,文化人類學方法被采用。文化人類學起源于歐洲人的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各地各部族文明狀態的觀察記錄,主要研究部落社會的物質文化、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注重比較研究,民國初年文化人類學逐漸傳入中國,一些學者以這樣的視角和方法考量中國古代的禮,并注意到人類學在解釋上述問題上的巨大潛力,于是將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及材料引入禮學研究,促成了禮學研究由經學向現代新史學的過渡。在文化人類學視角下,舉凡婚喪嫁娶,衣食住行,歲時禮俗,都能被歸入“禮俗”的范圍,這種視角極大開拓了80年代至新世紀前的研究領域并顯示出巨大活力。這里掛一漏萬地列舉一部分以“禮俗”冠名的書著:何聯奎《中國禮俗研究》(1983年)、徐吉軍《中國喪葬禮俗》(1991年)、喬繼堂《中國歲時禮俗》(1991年)、高壽仙《中國宗教禮俗:傳統中國人的信仰系統及其實態》(1992年)、王昌富《涼山彝族禮俗》(1994年)、劉善群《客家禮俗》(1995年)、田廣林《契丹禮俗考論》(1995年)、王煒民《中國古代禮俗》(1997年)、杜家驥《中國古代人際交往禮俗》(1996年)、郭振華《中國古代人生禮俗文化》(1998年)等等。但是在這一階段用“禮俗”視角切入的以上著作中,介紹性、通論性的書占了大多數,深厚專精的學術著作并不多,較有學術價值的有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1993年),本書介紹了禮俗的概念和理論,探索了禮的形式和內容,原始禮儀轉化為禮的三種方式,制禮的主要原則等,文獻引用充分,文化人類學的思考和運用可見端倪。中國臺灣學者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1997年)亦以“禮俗”為視角切入專門禮制研究,作者用“禮例研究法”,研究了古人生活習慣中見于動作、飲食、服飾、車馬、文書、兵刑者,并結合古人思維中的地理、序位、陰陽、吉兇、生殺中的左右之辨,將古文獻所見“左右之辯”的紛雜事項予以理清。謝寶富《北朝婚喪禮俗研究》(1998年)考證了婚齡、婚聘禮俗,以及魏、齊、周宗室男女的通婚、守節與再嫁、后娶與妓妾等問題,在當時具有填補中古禮俗研究填補空白的意義。朱大渭、劉馳等著《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1998年)中亦有部分內容涉及中古禮俗。

這一時期學者們限于所受教育的知識背景,在禮俗研究的領域摸索,發表在重量級期刊上的禮俗研究論文極少,說明禮俗研究尚處在初步積累階段。進入21世紀,無論是歷史學者還是民俗學者都仍然使用禮俗這一視角進行研究。宋鎮豪主編《商代社會生活與禮俗(商代史·卷七)》(2010年)充分地運用了甲骨資料尤其是新出甲骨資料,對商代的居住禮俗、建筑營造儀式、器用名物制度、食政與食禮、車服制度、農業禮俗、婚姻禮俗、喪葬禮俗、宗廟祭祖禮作了前沿研究,但商代是成熟的“禮”尚未出現的時代,因此書中內容哪些是禮哪些是俗實際上還需要更精準地厘清。這一階段因為新資料不斷發現,禮俗研究中的考古資料變得極大豐富。李如森《漢代喪葬禮俗》(2003年)引用了大量新近考古資料,考察了漢代舉行入殮、招魂、沐浴、飯含等喪葬禮俗的過程。

但是,因為“禮俗”視角畢竟是舶來品,假如說在民國時期,這一視角起了開闊視野,引進概念的作用的話,在如今現代人文科學研究愈來愈成熟的21世紀,學者繼續從這一視角切入就需要越來越專門的禮經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知識,有些書著尚屬80年代以來“禮俗”視角剛剛成為熱點時那波著作的余緒,如方光華《俎豆馨香:中國祭祀禮俗探索》(2000年)力圖勾勒出其產生、發展、變化的基本過程來探索中國祭祀禮俗的演變和具體儀式,包括北郊祭地禮、社稷祭祀、四望山川;祭祖之禮(禘祫、宗廟時享、喪祭與墓祭等),本書用“禮俗”來探討本應屬禮制的國家禮典,存在概念上的偏差。

總之,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學者們從禮俗的視角進行了嘗試和探索,但在研究時各自概念界定有太多主觀和隨意的地方,哪些是禮俗尚未達成共識;研究和方法和禮學路數的交集遠未完成,這些都反映出當時的禮俗研究處于剛剛起步摸索門徑的階段,有待于學者繼續努力。

2.禮學研究的傳承與禮制研究的鋪開

這一階段的禮學研究,由于經歷民國而來的學人尚未盡逝,禮學學脈仍然不絕如縷地傳承。沈文倬先生是代表人物,他的《宗周禮樂文明考論(增補本)》(1999年)、《孫詒讓周禮學管窺》(2006年)均是此類能傳之后世的作品,錢玄、錢興奇編著《三禮辭典》(1998年)、林昌彝《三禮通釋》(2006年)、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1992年修訂本),以上作品功力深厚、考證專精,在學術史上留下烙印。

這一階段的三禮整理和點校有:姚際恒著、陳祖武點校《儀禮通論》(1998年),彭林點校《周禮注疏》(1997年),《儀禮注疏》(1999年),凌廷堪著《禮經釋例》(2002年),王圻、王思義編《三才圖會》(1988年)。此外三禮本經的注譯之作大量出現,陳戍國《周禮·儀禮·禮記》(1989年),聞人軍《考工記導讀》(1988年),李景林等《儀禮譯著》(1995年),彭林《儀禮全譯》(1997年)等,均將三禮點校、注釋、翻譯為白話文。

具體到三禮研究,有中國臺灣學者韓碧琴《儀禮鄭注句讀校記》(1996年)和彭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1991年),認真考訂了《周禮》的成書年代,并認為《周禮》只可能是一時一人之作,是前二十年《周禮》研究的代表作。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文集》(1998年)收錄了多篇三禮研究與禮學思想、制度的研究論文。2009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了由耿素麗、胡月平選編了《三禮研究》(全三冊),是《民國期刊資料分類匯編》十二冊中的一冊,該書分《周禮》《儀禮》《禮記》三大類,收錄了清末至民國學者如劉師培、錢穆、呂思勉、吳承仕、商承祚、洪業、曹元弼、章太炎、錢基博、孫詒讓、康有為、齊思和、楊向奎等代表人物涉獵這三大類的重要研究文章,有對三禮源流的考證,有對《考工記》《王制》《月令》《樂記》《禮運》等單篇的考證,有對食饗、喪葬、錫命禮典的考證,總篇幅多達2000頁,理清了民國禮學學脈,是對民國禮學研究的一個總結。

禮制研究這段時間開始了最初的起步。首先是陳戍國的六卷《中國禮制史》,從先秦一直到元明清(1991至2011年次第出齊),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2001年),此二書有開創之功,但未關注禮制背后的政治制度、官僚結構、社會組織等諸多復雜因素,這些由后來的學者們進行。從思想史角度研究禮的有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1991年)。這一時期大陸培養出了最早批次的人文社科博士,博士論文有一些是牽涉禮制研究的,多集中在先秦段。主要有:李玉潔《先秦喪葬制度研究》(1991年)、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1993年)、鄒昌林《中國古禮研究》(1992年)、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1991年)、李衡眉《昭穆制度研究》(1996年)、楊華《先秦禮樂文化》(1997年)等等。這一階段博士論文的作者經過成長,后來均成為學術界的領軍人物。此外,任爽《唐代禮制研究》(1999年)介紹了吉、賓、軍、嘉、兇等唐代禮制的基本內容及其演變以及唐代的禮制與唐代的法律、社會、政治等的聯系,是中古禮制研究起步時代的作品。

總之,在禮學與禮制研究的前二十年,日本、中國臺灣、西方學者的研究開拓了中國大陸學者的視野,為日后研究提供了最初的范式和參照系;傳統的禮學研究因為舊時人物未盡數凋零,仍然在不絕如縷地傳承;“禮俗”視角自民國引入,這一階段開始思潮涌動并出現成果;禮制研究則因最初博士培養制度而走上正軌,開始出現由某一專題深入挖掘,進而觸及禮制全貌的嚴謹學術成果。這些因素在后二十年中繼續發酵,伴隨著學術領域選題和方法的深層次變化,禮學與禮制研究終于迎來了它大發展的時代。下文將分上、下篇分別介紹先秦至隋唐,宋元明清的研究禮學和禮制研究成果。

三、改革開放后二十年禮學與禮制的文獻學進展 [94]

中國大陸學者的禮學和禮制研究,經過了前二十年的探索、積淀、醞釀,禮學和禮制研究,后二十年迎來了它的大發展。用生機勃勃、絢麗繁復來形容并不過分。因為出土文獻“地不愛寶”式的頻繁發現,許多先秦兩漢古寫本重見天日,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禮類文獻,這無疑促進了禮學研究;而禮制研究作為一個新領域,眾多學者的努力讓它呈現出百花齊放的面貌,它對于補充以往被遺忘的那些角落的歷史真相,探求不同歷史時段中國家和權力的存在方式、各階層人們生活的真實場景具有重要意義。這也使得歷史研究走出以往按經濟、政治、文化等模塊粗分領域,而后彼此關聯甚少的狀態,走向更具細、更生動,更接近歷史真實的狀態。

三禮的點校、譯注仍然在進行。楊天宇《周禮譯著》《儀禮譯著》《禮記譯著》(2004年);王夢鷗《禮記今注今譯》(2011年),王文錦《禮記譯解》(2016年)均為近二十年的作品。并且禮學研究出現了幾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下文分別介紹。

首先是彭林的研究。彭林多年來一直繼續著三禮研究,他從《周禮》研究深入到清人的禮學,發表了《論清人〈儀禮〉校勘之特色》(《中國史研究》1998年1期)、《論姚際恒〈儀禮通論〉》(《湖南大學學報》2006年1期)、《始者近情終者近義——子思學派對禮的理論詮釋》(《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3期)、《清人對敖繼公的臧否與鄭玄經師地位之恢復》(《文史》2005年1期)、《論清人的〈考工記〉研究》(《臺灣大學中文學報》2004年第20期)等論文,并在《光明日報》2001年6月21日發表《〈十三經注疏〉與中國古代學術》,在《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2期發表《從〈四庫全書〉到〈儒藏〉》,介紹古今經學和典籍的源流及傳承。彭林還以三禮為基礎,涉獵清代禮制,發表論文《清代王府祭祀制度中的中原文化因素》(2006年)。

彭林還承擔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九五”規劃項目“中國古禮在朝鮮半島的播遷與影響”(1998—2003),并發表了系列論文:《論〈朱子家禮〉在朝鮮時代的播遷》(2001年)、《朝鮮時代的禮訟與君統、宗法諸問題》(2003年)、論文均被收入專著《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2005年)中。該書介紹并探討了在中國禮制影響下的高句麗禮制格局以及朱熹《家禮》在朝鮮的傳播、《經國大典》與朝鮮時代的官禮、乾嘉時期朝鮮學者的燕行、朝鮮的禮訟,等等,填補了中國學界以往在此領域的空白,對東亞世界的禮制格局研究具有構建枝系的功勞。彭林還承擔了課題“太廟祭祀文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1至2003年)、“郭店楚簡與先秦禮學研究”(清華大學人文社科重點研究項目),并發表論文《論郭店楚簡中的禮容》(《郭店楚簡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從郭店楚簡看〈禮記〉的年代》(《中國哲學》第21輯),《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補釋》(《中國哲學》第20輯),等等,彭林還不遺余力地撰寫普及讀物,如《從〈儀禮·鄉射禮〉看中國古代的體育精神》(《光明日報》2004年2月10日史學版)、《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2002年);《中華傳統禮儀概要》(2006年),等等,并于2011年10月1日在百家講壇這樣的大眾傳媒平臺為公眾講述禮儀知識。總之,彭林先生為21世紀的禮學研究以及向大眾普及知識作出了重大貢獻。

此外是楊華的研究。他的特點是將禮制研究、楚地歷史和出土文獻結合起來,如《“五祀”祭禱與楚漢文化的繼承》(《江漢論壇》2004年第9期)利用出土竹簡文獻,表明《禮記·祭法》基于五祀,復吸收楚地司命、厲二神終成“七祀”;《新出簡帛與禮制研究》(2007年)將近五六年來運用新出簡帛材料研究中國傳統禮制問題的作品集結成書,主要偏重對于祭祀之禮的研究,如楚地祭禱禮、先秦血祭禮儀與踴辟禮等,對這些禮制提出觀點與釋讀,又《古禮新研》(2012年)收錄了作者的十九篇論文,既有對新出楚簡涉禮內容的訓詁,如《新蔡楚簡所見祭禱禮儀(二則)》《新蔡楚簡祭禱禮儀雜疏(四則)》《禭·赗·遣——簡牘所見楚地助喪禮儀研究》《上博簡〈天子建州〉禮疏》《上博簡〈武王踐阼〉集釋》《〈序寧禱券〉集釋》;又有對具體禮制的考釋,如《先秦血祭禮儀研究——中國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一和之二、《“諒藺不言”與君權交替——關于“三年之喪”的一個新視角》;更有從涉禮的楚簡資料對楚地歷史和文物制度進行專精的研究,《說“舉禱”——兼論楚人祭祖禮的時間頻率楚禮廟制研究——兼論楚地的“淫祀”》《“五祀”祭禱與楚漢文化的繼承》《楚簡中的“上下”與“內外”——兼論楚人祭禮中的神靈分類問題》,并綜括出禮制發展的走向,如《從“制禮作樂”到“禮崩樂壞”——先秦時期的禮樂制度》,體現了作者在經學、出土文獻、歷史學三方面的扎實的學術功力。楊華的禮制研究主要在先秦楚地祭祀方面,利用新出楚簡解決了很多以往懸而未決的問題。

另外就是喬秀巖(橋本秀美)的研究。他的研究涉及文獻點校、三禮本身及其版本學、三禮義疏等方面,并撰寫了大量書評。三禮類有:《〈周禮正義〉的非經學性質》(《孫詒讓研究論文集》,2007年),《〈儀禮疏〉探原試例》(1999年)。三禮義疏類有:《〈禮是鄭學〉說》(1999年)、《義疏學衰亡史論》(2013年)、《論鄭王禮說異同》(2008年)、《經疏與律疏》(2009年)。三禮的版本目錄學方面有:《〈儀禮〉單疏版本說》(《文史》第50輯)、《禮學第一要籍孤本天下求偶》(《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嘉定南康軍刊本〈儀禮經傳通解〉之補修情況》(《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2期)、《〈禮記〉版本雜識》(《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聶崇義〈三禮圖〉版本印象——紀念多一種蒙古時期山西刻本的發現》(與葉純芳合撰)。書評有:《評江蘇版點校本〈儀禮正義〉》(1998年)、《點校本〈儀禮通論〉讀后》(《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9年第4期)、《學〈撫本禮記考異〉記》(《中正漢學研究》2014年第23期)。文獻點校有:《禮書通故》2007年中華書局覆校,《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2011年)、《宋刊元明遞修本儀禮經傳通解正續編》(2012年),此外他還著有《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1993年)讓中國學者了解日本學術界的經學研究狀況。

此外,浙江大學古籍所組織力量整理并出版了《中華禮藏》,它是我國目前首次對傳統禮學文獻進行全面調查、分類、點校、出版的大型研究與出版工程,是禮學文獻的集大成者。本項目收錄中國先秦至清末所有禮學典籍近3000種,綜合其他版本及前人的校勘成果,通過錄入、點校,按照九類十卷:禮經卷、禮論卷、禮器卷、禮樂卷、禮術卷、禮制卷、禮俗卷、家禮卷、方外佛教卷、方外道教卷屬予以編纂,共出50冊《中華禮藏(精華編)》約3000萬字。截至2017年已經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有:賈海生《禮經卷·儀禮之屬》第一、二冊(2016年),束景南《禮樂卷·樂典之屬》第一、二冊(含北宋宮廷雅樂派代表人物陳旸的《樂書》),關長龍《禮術卷·堪輿之屬》(2016年),金少華《禮經卷·周禮之屬》第一冊,祖慧《禮制卷·總制之屬》第一冊(2016年)、第四冊(2017年),竇懷永《禮俗卷·歲時之屬》第一、二冊(2016年),對于禮類文獻的集中和點校,是21世紀初的一大貢獻。

這一階段,三禮總義性質的研究,有前人曹元弼《禮經學》的總結出版(2012年),該書介紹了讀禮經及注疏的通例,喪服、宮室、職官、經文、記傳、注疏等例,并附宮室、冠服等圖及冕弁冠服、婦人服、喪服的表,考訂了賈公彥疏、胡培翚、戴震、凌廷堪的一些失誤,并對朝覲、冠、婚、喪、祭、鄉飲酒、鄉射等宗周禮典的細節作了考辨,是傳統經學研究的脈絡余緒。楊天宇《鄭玄三禮注研究》一書從校勘與訓詁兩個方面,重點研究了鄭玄三禮注的成就,也是從經學的脈絡研究三禮學的代表性成果。潘斌《二十世紀中國三禮學史》(2016年)。概括了楊天宇、錢玄、錢穆、楊向奎、彭林等多位學者的三禮學研究,并收錄了郭店楚簡與《禮記》關系研究的成果。吳飛《禮學拾級》(2017年)按《禮記》各篇和《儀禮》各禮典分類,提出了自己的疏解。思想史脈絡的“禮”的研究有劉豐《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2003年)提出的“禮學思想”的概念,較多從思想史角度切入禮的研究,剖析了禮學思想的哲學基礎,禮對人的控制,禮對人道德屬性的制約(從思想史角度所謂的禮),禮的社會控制——權力關系等,思辨較多。

具體到三禮,首先是《周禮》類。郭偉川對《周禮》成書時代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周禮》出自戰國初期的魏國,是由以子夏為首的西河學派編定成書,這說明《周禮》成書時代問題至今依然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儀禮》類有楊華“儒藏”項目(“儒藏”禮部子課題)《儀禮集釋》點校(與李志剛合作),于2018年3月出版;此外,吳飛點校了清人張錫恭的《喪服鄭氏學》(2017年),該書是成于晚清民國,共16卷,約55萬字,是古代喪服學研究的一部集大成著作,具體內容是斬衰、齊衰(齊衰三年、齊衰杖期、齊衰不杖期、齊衰三月)、大功(殤大功、成人大功)、繐衰、小功(殤小功、成人小功)、緦麻等五服的詳細形制,所應著服的人等及親屬關系范圍,便于學者使用。又有徐淵《〈儀禮·喪服〉服敘變除圖釋》(2017年),本書分上、下編,第一篇為“為本族服圖”,第二篇為“妻妾為夫族服圖”,第三篇為“女子為本族服圖”,第四篇“為外族服圖”,第五篇為“大夫、大夫之子服圖”,第六篇“為公、公子為本族服圖”,第七篇“為大宗服圖”,第八篇“君臣服圖”,第九篇“為朋友服圖”;下編為“喪服變除表解”,包括十一張表,全書除了對《喪服》做出文字訓詁之外,還用圖、表方式將《喪服》服敘制度規定的君臣關系、宗法關系和家族內部的尊卑關系整理得內容清晰,一目了然。丁鼎《儀禮·喪服》考論(2003年)是一部今人對《喪服》作研究的出色作品,書中涉及今、古文學派和疑古學派對《儀禮》的看法,《喪服傳》與子夏的關系、《儀禮·喪服》服制及其基本內容,制服原則、服制義例、所反映的上古婚姻家庭制度、與其他先秦文獻所載喪服制度之比較研究、所體現的周代社會關系與倫理觀念等等,作者考察了“三年之喪”的起源和形成,辨析了“殷商舊制”“東夷之俗”“武王創制”“周公之法”“孔子創制”“叔向首創”,《儀禮·喪服》經、傳、記述論等,在理清《喪服》所載制度上有重要貢獻。張煥君、刁小龍《武威漢簡〈儀禮〉整理與研究》(2009年)以陳夢家《武威漢簡》為底本,對武威漢簡《儀禮》作了釋讀和摹錄。陳緒波《〈儀禮〉宮室考》(2017年)在吸收漢、宋、清人《儀禮》的訓詁考據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考古資料,對見于《儀禮》記載的宮室格局中的房、堂、室、楹、序、階、庭、門、塾等的位置、結構作了仔細考證,并考證了三代宮室的各部位尺度,還復原了大夫、諸侯的廟、寢平面圖。是傳統經學中條分縷析,辨窮究竟的路徑,惜考古資料征引尚有遺漏。

《禮記》類研究,首先是黃懷信《大戴禮記匯校集注》的文獻點校(2005年);王鍔《〈禮記〉成書考》(2007年)認真清理了古代各家之說,廣泛吸收了近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并利用新的出土文獻,從文獻學的角度考察了《禮記》各篇的成篇年代、整書編纂者、編纂時間。《禮記》四十六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哀公問》等十四篇是春秋末期至戰國前期,《奔喪》等十九篇是戰國中期,《深衣》等七篇是戰國中晚期的文獻,《文王世子》等三篇是戰國晚期整理成的文獻,《檀弓》等三篇是戰國晚期的文獻。《禮記》由西漢《禮》今文學博士戴圣編纂,編纂時間在西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至成帝陽朔四年(前21)以前的三十年中。日本學者工藤卓司《近三百年來日本學者〈三禮〉之研究》(2016年)是梳理日本學者近代以來研究《三禮》的龐大文獻中的問題意識、研究內容、主要觀點、研究史上的影響以及其學術意義,并且在卷末附上相關研究的論著目錄來成冊的。日本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的總量相當龐大,但其絕大部分的論著尚未翻成中文或其他語言,海外學者難以參閱。透過本書的評述能夠理解日本學者近代以來對《三禮》研究的主要見解,以期相關研究更為豐富。

葉純芳、喬秀巖主編《朱熹禮學基本問題研究》(2015年)是一部論文集,收錄了21位作者的25篇論文,主題涉及朱子禮學、禮學版本、宋代禮制與經學三個領域,涉及面廣,多是新銳學者的作品,反映了目前禮學青年學者的研究興趣和水平。

四、改革開放后二十年的周朝禮制研究 [95]

禮制研究這一階段開始全面鋪開,成果增長十分迅猛。首先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禮與中國古代社會》,該書以禮制通史的形式面世,兼涉禮學(包括三禮文本、禮學思想、家禮)、禮制(吉兇軍賓嘉五禮)等領域。《導論》中明確地指出該著述“將禮制更替與國家、社會變遷相結合作為主要關注點”,“打破政治史、文化史、社會史、思想史、宗教史等等的界限而進行跨學科的考察分析,力求對禮儀獲得深刻的理解,在整體結構與思想上體現創新”,“在論述每個歷史時期的禮制問題時,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專題作多層次、多角度、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具體而深入的研究,從而反映出禮與中國古代社會諸多層面的深刻關系。”湯勤福的書評對此書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各章無不對新資料如甲骨、金文、簡帛、碑志、敦煌吐魯番文書、徽州文書、明清檔案、家譜和其他考古資料進行了全面而詳盡的運用。不足之處是有時一些不同朝代的章節之間偶有互不聯系之感,以及唐宋至元明禮制下移、普及至民間的趨勢與具體表現問題在本書中表現不夠突出。但無論如何,它是一個建立新世紀禮學、禮制研究范式的嘗試,是一個起點高、內容全的重大成果。此外還有郭善兵《中國古代帝王宗廟禮制研究》(2007年)對先秦至隋唐的帝王宗廟禮制作了考察,比較全面地總結了前人的研究。董喜寧《孔廟祭祀研究》(2014年)從孔廟、享祭者、獻祭者、祭品與祭器、祭祀樂舞、祭祀名類與釋奠程序等方面對孔廟祭祀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從禮的角度對祭孔活動這一有機整體進行禮制、禮儀、禮物等方面的綜合考察。本文的第四和第五部分以先秦至漢代為例,討論中國大陸斷代的禮制研究。

周代的禮典承擔著重大的政治功能,禮書則是對禮典的實錄,對周代具體禮典的研究除了訓詁考證禮書內容的意義外,還從不同角度推進了先秦史不同面相的研究。因此,先秦禮制研究,可以說是多視點的,從不同視點出發,運用文獻、考古、古文字等資料,對先秦歷史的研究有重大推進作用。

周代禮典的綜括性論述,有胡新生《周代的禮制》(2016年)考察了周代拜禮、冠禮、婚禮、飲酒禮、射禮、殯禮等禮典涉及的細節和步驟,以及被包括進入整體禮儀體系的儺和部分巫術,并考察了作為各種禮典實錄的《儀禮》的史料價值、地域色彩等,較多涉及文化人類學的方法,是作者多年問學的學術集大成總結。下面列出各種周代具體禮典的考證的成果。

劉源《商周祭祖禮研究》(2004年)立足于甲骨資料,對商周祭祖儀式的類型、儀式內容、過程及商周祭祖禮反映的祖先觀念、社會關系等做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對于認識商周時代的祖先崇拜及其演變軌跡,對于研究商周的家族形態和社會形態,以及商周文化制度的變革等問題都有重要意義。有較多創獲,比如對學界一直承襲的“祭名”說提出了反思,用更為貼切的“祭祀動詞”來歸類商代的各種祭祖禮,并對甲骨、金文、傳世文獻中的祭祖常祀、臨時祭告等活動的整個過程作了考察,尤其利用了花園莊東地卜辭的最新資料,是直至目前商代祭祖禮領域研究最前沿的作品。萬麗華《〈左傳〉中的先秦喪禮研究》(2011年)對《左傳》中先秦喪禮的各環節(臨終、始死、小斂、大斂、成服、入葬、藏后)作了考察,并指出事死如生、等級森嚴是葬禮制度的基本特征。

軍禮方面,袁俊杰《兩周射禮研究》(2013年)以70多萬字的篇幅,充分利用甲骨、金文資料,結合傳世典籍文獻,對殷商射禮的性質、功能、特點與發展階段,傳世文獻中的西周射禮,西周金文中的射禮(大射禮、燕射禮、賓射禮、周王習射、射魚禮)的禮儀過程,射禮舉行的地點與場所,盛行時期與儀式內容,參加人員及其身份,行射方式,儀節內容進行論述,考察了春秋時期射禮的種類(射牲、射余獲、射魚、射侯、享射、鄉射禮等),演變特點,投壺禮及其與射禮之流變關系,并利用戰國時期人物畫像紋射禮圖案比較了戰國射禮與東周禮書所記射禮之異同。該書運用伯唐父鼎、靜簋等金文資料考察了辟池射牲禮、貴族子弟學射及西周教育制度,書中的實證性復原研究,是直至目前先秦射禮研究最為專精的作品。任慧峰《先秦軍禮研究》(2015年)第一部分主要是研究戰爭前(告祖、宜社、類上帝、授斧鉞、授兵與治兵、祃祭)、戰爭中(觀兵、吹律聽聲、致師、軍容、守城之禮)和戰爭后的各種軍禮(振旅、飲至、策勛與數軍實、戰敗之禮),盡可能地復原儀式的細節,弄清其淵源流變。第二部分討論軍旗及與軍禮有關的射禮、射禮、釁禮、軷祭、儺禮,第三部分探尋軍禮的起源及衰亡,是在第一部分考證基礎上對軍禮進行的整體性思考。本書是直至目前,對先秦軍禮最翔實的考證。

朝聘宴享禮典方面,李無未《周代朝聘制度研究》(2005年)從整體上對周代朝聘制度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通過出土銅器銘文、考古發掘遺址、傳世文獻等,揭示了西周朝聘制度的基本面貌與主要特點。周聰俊《饗禮考辨》(2011年)考證了饗禮的整個過程;李志剛《周代宴饗禮的功能》(《古代文明》2012年第4期)論述了饗禮的功能;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2006年)追溯了冠禮研究的歷史、現狀和人物,考證了夏商周天子諸侯大夫冠禮(還涉及女子笄禮),冠禮的功能與特征、冠禮對日本、韓國的影響。

以上是各種先秦禮典的研究狀況。總體趨勢是利用新出考古資料充實向來的說法,補充細節。除了禮典之外,周代的物化禮樂制度是用物品等級來表現“禮”的形式,這方面亦因考古資料的日新月異,成果層出不窮。周聰俊《三禮禮器論叢》(2011年)收集三禮禮器相關論文:《殷周禮制中醴及醴器研究》《儀禮用鉶考辨》《匡器辨》《再論簠莆異實說》等,以傳世文獻典籍結合考古學與古文字學之成果,針對殷周醴及其相關酒器深入探討,并對前賢時修分歧異說,詳加論辯。吳十洲《兩周禮器制度研究》(2016年再版)分析了禮器制度之來源與形成,先周、西周的禮器,禮器制度的社會功能,與政治制度、家族宗法之間的關系,東周禮書中的禮器制度和組合形式、隨葬禮器中的玉器、青銅容器、樂器、車馬器、棺槨制度,等等,以及禮器制度的衰落。鄭憲仁《野人習禮——先秦名物與禮學論集》(2017年)收錄作者的18篇論文,涉及前人對三禮名物的研究、銅器銘文所見的聘禮,《儀禮·聘禮》儀節的討論,以及四篇銘文考釋。高崇文《古禮足征:禮制文化的考古學研究》(2016年)是作者的論文集,涉及的有都城形制、楚式銅器反映的禮制、殉葬制度、喪葬禮俗、棺槨制度、西漢車馬殉葬制度、黃腸題湊等。對都城禮制、殷周至秦漢喪葬禮制、青銅器所反映的禮制等考古資料的進行了深入剖析,力圖厘清古代禮制的整體存在及區域性變動過程,并在這種整體和區域的變動中尋求出禮制文明的核心規律,是考古界近年的前沿作品,也體現出了考古學者研究禮制下的物化禮樂具有的獨特優勢。

城墻宮室制度是先秦物化禮樂的一個方面,這方面以周人明堂為代表。但明堂經歷了后人多次重構,研究起來難度較大。張一兵《明堂制度研究》(2005年)追溯了前人的研究,細致地解析并詮釋了名堂制度的基本范疇和主要功能,扼要地勾勒出明堂制度發生、發展、消亡的歷史脈絡,并解釋了其制度產生的主要動因,明堂禮的地位、大體上廓清了明堂制度與總體祭祀制度、郊祭制度、宗廟制度等其他禮制的關聯,討論了古代禮制史和禮制建筑史研究中與明堂禮有關的一部分重大問題。薛夢瀟《“周人明堂”的本義、重建與經學想象》(《歷史研究》2015年第6期)對經書中的“周人明堂”的與鄭玄與蔡邕的闡述間的關系作了考證,認為二者無法吻合,先秦建筑考古發現亦不支持鄭、蔡及后世學者對《考工記》“周入明堂”的復原。早期文獻中的“明堂”有“治朝”“太廟”和“月令明堂”三義,前二者屬“周公故事”系統,后者出自“月令”理論。以“明堂”為專名的建筑出現于漢代。在汶上明堂、元始明堂與洛陽明堂的構建中,經過儒生重新構擬,“月令明堂”理論與“周公故事”相融匯,在兩漢之際形成涵蓋兩大知識系統且以“月令明堂”理論為主導的新理論。“明堂”的出現與制度構建,既增益了先秦以來的建筑種類,也改變了都城禮制建筑之間的秩序。本文是對先秦兩漢經學中明堂的由來最系統的清理。

冕服跟禮制高度相關,這方面的研究開始起步。除了沈從文、周錫保等先生從服飾本身深入外,李巖《周代服飾制度研究》(吉林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對周代的冕服、弁服、衣裘、深衣、喪服、佩玉制度作了考察。目前以冕服為主研究禮制的還很少,但日后將是一個學術增長點。

此外還有昭穆制度的研究。張富祥《昭穆制新探》(《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2期)考察了昭穆制度,認為昭穆制核心是一夫多妻制下三代之間的本生關系,原則上系于祖母而不系于祖父,但實際三代親屬關系仍系聯于父系宗法。古文獻所見祖孫同昭穆、父子異昭穆、兄弟同昭穆等特征都由夫妻同昭穆連帶而來。體現于宗廟制度,即昭者恒為昭,穆者恒為穆;當太祖位次變動時,則昭列與穆列各自遞補。昭穆制的宗法基礎是貴族諸妻及其諸子均不分嫡庶,否則昭穆制即發生動搖。后世衍傳的昭穆制發生質變,已非原初意義上的昭穆制所能規范。彭衛民《“昭穆制”的歷史意義與功能》(《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6期)從探討家奠吊祭與婚制禮法入手,著重從“婚級制與昭穆”“家族政治與昭穆”“君宗之辨與昭穆”的角度進行闡釋,并認為,昭穆制應當緣于兩姓氏族相互通婚且母系氏族分宗,班位在兩系中輪流變動這一根本原則,其本質在于昭穆之間互通父子,且昭與昭、穆與穆之間屬于同族,而昭穆之間分屬異族,其產生的原因決定了昭穆制度是維系宗族成員關系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及至后代,昭穆開始異變,成為“敬宗收族”的一種禮法,開始表現為大宗宗子在宗族日常事務中據核心地位并有別于君統之外的制度。王恩田更是根據昭穆制度的原則,認為北趙晉侯墓地復原為9組晉侯夫妻合葬墓是可疑的。西周實行一繼一及制而非嫡長制,西周晉國世系有所遺漏。M31+M8及其以上的7對并穴墓應是具有昭穆關系的14位晉侯墓。羊舌墓地并非晉侯墓地。

以上成果從多視點出發,在廓清禮典細節及其時段變化,考證器物形制的同時,極大推進了先秦史政治制度、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研究。

五、改革開放后二十年戰國秦漢禮制的研究 [96]

戰國秦漢禮制的研究,因為傳世文獻資料有限,出土文獻又集中在典籍和官私文書律令、跟禮制直接有關的內容并不多,因此研究較為薄弱。涉及戰國禮制的成果有:楊英結合出土文獻考證了戰國至漢初儒家對古典禮樂的傳承情況,對《詩》《書》《禮》《樂》等所蘊含的古典禮樂文化在戰國的承續和部分失傳作了仔細辨析。李志剛對楚國禮儀制度作了考察,楊英對漢初的祀畤作了具體考察,她的專著《祈望和諧——周秦兩漢王朝祭禮的演進及其規律》(商務印書館2009年)以40多萬字的篇幅,系統地理清了從周代至兩漢王朝祭禮的發展脈絡,首先對先秦時期“禮”的整體結構(由禮“義”、禮儀、禮容三部分構成,又可分為禮典、禮樂)作了深入分析,而后剖析周“禮”對早期宗教的改造、戰國時期禮典、禮樂書于竹帛艱難傳承、秦漢官僚政治的勃興對古禮的吸納和改造等多個節點性的重要事件作了考察,并對宗周郊天禮、祭祖禮的內容、秦漢王朝祭禮的重構過程、東漢王朝祭禮的定型作了既深入事相、又把握來龍去脈的考察,還梳理了“禮”在發展過程中、與漢代官僚政治發展及經學讖緯、民間宗教的互動關系,分析出了清晰的框架和流變的過程。本書涉及面廣,駕馭難度大,作者的分析對理清整體“禮”的結構和先秦兩漢“禮”的發展流變過程作出了重要貢獻。田天也以秦漢祭祀為對象發表了多篇論文。她利用新出資料從很多點對秦、兩漢的祭祀作了考察,比如考察了西漢太一祭祀和秦、西漢、東漢的山川祭祀格局,秦漢時期的地方農神祭祀,并就西漢末的國家祭祀改革作了專題研究。她的專著《秦漢國家祭祀史稿》(2015年)是以上所有成果的匯集,書中全方位地利用各種傳世和出土資料,對秦漢國家祭祀的流變,即從祀畤到郊祀的格局變化作了梳理脈絡的細致考察,突出了“元始儀”的重要性,是青年學者的新銳之作。但亦有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過于夸大了前郊祀時代各種祭祀的重要性。牛敬飛《五岳祭祀演變考論》(清華大學2012年博士論文)以五岳祭祀與儒家經典之表里關系為主線,以歷史地理為手段,結合歷代政治文化特色,從先秦山川崇拜入手,歷經秦漢、中古,宋代直到明清,整體考察古代五岳祭祀的演變并梳理出相關脈絡,揭示了山川祭祀背后的政治權力變動和地方信仰內容變化。他以此為基礎發表了多篇關于五岳祭祀的論文,時段涉及先秦兩漢、中古隋唐乃至明代,填補了多處空白。

以上是關于國家祭祀(吉禮)的研究。楊振紅的研究則立足于出土法律文獻和官文書,關注的是禮、法之間的關系。她將出土秦漢律與傳世文獻進行比較,可發現秦漢律的基本框架、原則和內容在商鞅變法時已經確立。秦漢律是一部等級性法律,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即社會等級秩序和家庭倫理秩序。因此,秦漢律所蘊含的家族主義和等級觀念從其建立伊始就已經存在,而非法律儒家化的結果。禮與法從來不是對立的關系,對立的只是儒法兩家的社會主張。她還以尹灣《集簿》“以春令”為基礎,對《月令》作了研究,認為西漢王朝施行的月令,一方面源自秦以來的法令制度和習俗,一方面則是根據傳世月令和儒家經書結合現實而制定。通過出土秦漢律令與傳世月令以及《管子》等書的比較研究,可發現《呂氏春秋·十二紀》來源于戰國齊而非秦。薛夢瀟對跟《月令》有關的東漢郡守“行春”作了考察,認為“行春”固定于春月;“行縣”時間則不固定。“行春”以禮儀展示為導向。其間勸農、“班春”等使命,以及郡守的出場方式和行為舉止,均旨在強調帝國的時間觀念和統治者的神圣權威。“行縣”則以履行職責為指歸,基本不具有禮制色彩。“行春”的出現,與月令在政治中的影響力抬升密切相關。月令不斷向“行春”禮制提供經典依據。并且圍繞上古時間意識,考察了時令文本、時節禮儀。楊英則考察了漢代官僚政治理性行政中的“故事”在行政領域,表現出了在蓬勃的朝氣下創造新典制的出色能力,在禮儀事務方面則表現出了沿用先秦時期的豐厚禮儀積累,為漢朝不斷新產生的現實禮儀需要奠定典制的能力。并考察了古禮中的具體典制在漢代行政“故事”中的影響,如“武帝故事”中的察舉是古“禮”中貢士制的影響。李俊芳考察了兩漢皇帝即位禮,認為漢代最高統治者即位就存在“皇帝即位”與“天子即位”的區分。“皇帝即位”是通過讀策與授璽來完成,而“天子即位”外禪是通過祭天,內禪則是通過在柩前即位來完成。他還考察了漢代冊命諸侯王的過程,以及漢代的賜酺與養老禮的具體內容,并對漢代援禮入法的淵源作了考察。

漢代考古資料的積累和進展,為解決文獻中漢代禮制建筑的問題提供了可能性。姜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筑研究》(2003年)就當時的考古資料對漢唐都城禮制建筑的情況作了闡述和蠡測。劉瑞《漢長安城的朝向、軸線與南郊禮制建筑》(2011年)通過對考古資料、文獻記載的整理與分析,對漢長安城的朝向作了更為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西漢早中期漢長安城是一座朝東城市,晚期變為朝南。同時還對漢長安城南郊東、中、西三組禮制建筑性質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東組建筑群應是王莽在元始五年建成的“元始明堂”,中組建筑群是王莽在地皇三年建成的“地皇新廟”,而在西組建筑群中的F13為一座秦代修建漢代沿用的宮殿建筑,非官社官稷,F14則包含有漢初修建的“高祖官社”和王莽所建的“元始官稷”。本書涉及多項漢代禮制,并在目前最新考古發現的基礎上作了辨析。這些辨析閃爍著作者思考的光芒,對因文獻有限、方法受到制約的秦漢禮制研究是非常有力的推進。

武威漢簡《儀禮》是不多見的一手竹帛禮經資料。張煥君、刁小龍對四十年來武威漢簡的研究作了綜述,從文字考釋、簡本的抄寫年代、簡本的篇題和篇次、簡本的家法與師法、今古文問題、簡本《服傳》的性質等方面,介紹了沈文倬、王關仕先生大量細心周密的研究,以及他們反對陳夢家認為武威漢簡《儀禮》是慶氏禮的說法。另外,馬濤利用馬衡《漢石經集存》所輯拓片及1949年以來新出漢石經殘石,對漢石經《儀禮》碑圖作了重綴。漢石經《儀禮》后有可能附《喪服傳》。周德良《白虎通暨漢禮研究》(2007年)認為《白虎通》實非出于白虎觀會議任何一種形式之會議文獻,而是后人將曹褒所制之《漢禮》誤植以為《白虎通》。首先依元大德本《白虎通》之文本,其次從漢代經學之發展歷史,分析白虎觀會議宗旨實與《白虎通》內容性質不相應,立論大膽,有過勇之嫌。

近年來,圖像史的興起使得文獻記載有限,簡牘資料也很少涉及的秦漢禮制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口,漢畫像反映的禮制細節開始進入學者視野。練春海《漢代車馬形象研究——以御禮為中心》(2017年)大量利用漢畫像資料,考察了漢代御禮的本來面貌,為禮制研究提供了利用新資料的新方法。

總之,戰國秦漢禮學和禮制的研究,因為傳世文獻記載較少,出土文獻又主要集中在行政文書上,跟禮直接有關的并不多,雖然成果也覆蓋到了很多方面,但在深度方面仍有繼續推進的余地。所幸考古資料在不斷遞增,出土文獻中也有部分跟禮間接相關的內容,且漢畫像石開始進入學者的視野,這些都為將來更深入地研究戰國秦漢禮制積累著有利條件。

結語 [98]

上文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在日本、中國臺灣、西方學者先行的禮制研究成果面前,中國大陸學者們奮起直追,一方面傳承自清代、民國以來的禮學研究,一方面積累學養,探究本土的禮學與禮制研究方向,慢慢形成禮學與禮制的學術疆界和一些重要學術概念,目前這方面的概念和范式還在累進中。以“禮俗”概念為例,民國時出現的“禮俗”概念起到了拓寬學者視野,讓禮學研究走出純經學領域,迎接現代學術范式的作用,但目前,這一起自民國的概念已經表現出了它的局限性。因為禮學與禮制各點和實相的研究已經積累到相當的地步,“禮俗”這一概念開始不能經得起全方位、各角度的深入且精準的考量。隨著學者們對“禮”認識程度的加深,“禮俗”這一概念也將被賦予日益復雜深厚的內涵,就如“國學”的內涵在20世紀歷經巨大變化一樣。

(責任編輯:張忠蘭? ?責任校對:陳? 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国产自在线拍|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激情亚洲天堂|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在线小视频|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色悠久久久|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 亚洲色图狠狠干|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91精品人妻互换| 波多野结衣二区|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色综合国产|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玖玖精品在线|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天堂av综合网|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1精品视频播放|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男女精品视频|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一级毛片yw| 欧美成人二区| 国产精品粉嫩| 97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19p|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亚洲第一视频网| 日本午夜影院|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