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供暖季節,中國北方人在享受暖氣的同時,還要同時付出被霧霾籠罩的代價。中國能源結構中煤多油少,尤其是劣質的褐煤使用量多的現狀,正是導致這個現象的罪魁禍首。
歐亞大陸的另一端,還有一個國家的民眾也對褐煤的大量使用深惡痛絕,經常將能源轉型的問題拿上公共辯論舞臺。但是這個國家的能源轉型卻在越來越高的內外部聲浪中舉步維艱。
這篇文章,就帶你一起看看為什么工業大國德國,怎么也甩不掉煤污染的帽子。
舉步維艱的能源轉型
在德國政界,環保問題是政黨之間利益交換的焦點之一。這其中,能源生產中的環保問題尤其重要,而煤炭的使用問題更是重中之重。可是按照德國目前的政黨形勢,想要完成這個環保方面的妥協似乎很不現實。
在環保方面最為激進的綠黨在2012年左右徹底關停了德國所有的核電站,他們也是最激烈反對褐煤電廠的政黨。他們要求立即關停20座煤電廠,減少有污染的發電量。至于關停電廠留下的能源虧空,則交由新能源去填補。
偏保守的德國自由民主黨想法不同。他們的思路是立即關停煤電廠會影響德國的能源供給,進而影響商品價格和失業率,對德國穩步發展非常不利。因此即使頂著巨大的環保壓力,也要繼續開啟煤電站。
這兩個中型黨派,正是德國總理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想要爭取成為聯合內閣的核心。這三個黨派聯合組閣失敗,能源環保問題是一個重要的阻礙因素。
值得玩味的是默克爾的表態。面對兩個中型黨派領導人的質疑和外界壓力,這位老舵手說:“德國目前要徹底擺脫煤炭還很困難,但環保是必須的,我們會盡力。”也許作為當家人,只有她最為清楚德國能源轉型的困難,卻又不能逃避這個政治正確的難題,只能做出沒有期限的曖昧表態。
默克爾在糾結些什么呢?
德國是一個富煤國家,尤其是在傳統的產煤區,也就是位于國境西側魯爾區和薩爾蘭的產煤區,至今仍然在產出煤炭。正是這些區域豐富的煤炭資源和鄰國的鐵礦,幫助德國在工業革命當中完成了工業化和資本原始積累,成為了歐洲大陸上數一數二的強國。
但是,德國的煤炭資源儲藏并不均衡,特別是質量較高的硬煤,在經歷了幾百年的開采以后已經開發殆盡。在德國中部一線,從萊茵河西岸、威悉河上游到德波邊境上的一系列煤礦,出產的其實都是褐煤。
由于硬煤開發殆盡,德國目前的硬煤消費必須從國外進口。俄羅斯是最大的出口國,占到德國硬煤進口量的1/3,之后是美國、澳大利亞、哥倫比亞等能源大國。高昂的進口費用讓德國的能源廠商不得不考慮使用本土生產的劣質褐煤。
褐煤的燃燒效率差、產生的飛灰多,還會在燃燒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是一種相對劣質的煤炭。在有選擇的情況下,無論是發電廠還是金屬冶煉廠都會避免使用這種煤炭。可如果是在巨大的成本壓力下,使用這種相對不環保的煤炭就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了。
使用本土的劣質煤發電,對于德國來說無疑是最經濟的選擇。但偏偏這個經濟的選擇不能光明正大地付諸實現,這又是為什么呢?
左右矛盾的改革
早在2010年,歐盟議會推出了一系列短期歐洲發展計劃,統稱為《歐洲2020》。這個計劃中涉及的內容包括環保、教育、醫療、脫貧等諸多方面,被歐洲各國引為國家戰略制定的目標方針。作為歐盟核心成員的德國,當然要在這個計劃中以身作則。
《歐洲2020》計劃中,和環保相關的內容主要是歐洲屆時要相比1990年減少2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使用20%的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水力能等)。每個國家領到的指標大致就在這個數值上下徘徊。
為了照顧經濟仍然需要發展的中東歐國家,德國攬下了減排的大任務,主動要求超額下降40%的碳排放。這個目標要實現,德國就要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并減少煤炭發電站的使用。兩個方面雙管齊下,德國的能源轉型才算成功。
在應用可再生能源方面,德國做得還是不錯的。這主要是因為德國民眾支持國家在節能減排事務上做出表率,以提高德國在歐盟內部的話語權。
由于能源改造面過大,聯邦政府無力補助那些使用環保能源的家庭,很多費用甚至是在環保稅之外由民眾自己負擔的。這也沒有能夠冷卻德國民眾對能源轉型的熱情,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近年來節節攀升。
根據德國環境部今年10月的信息,2016年德國的可再生能源占能源供給比例已經到達31.7%,大大超過了《歐洲2020》計劃對德國18%的比例要求。
但在這一路走高的可再生能源比例之下,德國的能源轉型還是前路渺茫。德國環境部官員甚至在公開場合表示,德國可能在2020年沒有辦法完成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比例18%的任務。默克爾本人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也躲躲閃閃,沒有直接給出德國能源轉型的進一步展望,顯然是遇到了巨大的執行困難。這個數字上的矛盾又是怎么回事呢?
問題可能還是出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儲存困難上。
德國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是風電,而風電恰恰是能源生產環節中最不可控的一類。由于風速、風力難以預測,在一天之內也會有很大的變化,因此風電機組的發電量經常很不穩定。即使是深入海中的風電機組,也有可能會遇到風平浪靜的日子。
但電網對負荷的穩定性要求極高,過量的供給或是過量的消費,都會對整個電網帶來不可逆的損失。德國就曾經出現過負電價現象,這正是電網供應不穩定在價格上的表現:有時過量的風電供給讓能源公司寧可倒貼錢也要讓老百姓趕快用電。
要讓不穩定的風電接入穩定性要求極高的電網,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某種方式把風能儲藏起來,然后在電網中削峰平谷。然而目前人類還沒有找到高效儲存電能的方法,在輸入輸出的過程中都會造成大量浪費,得不償失。這就注定了風電這種能源在整個能源結構中只能作為輔助角色而存在。
其他可再生能源類型也有各自的毛病:
垃圾焚燒中垃圾供應量的變化會影響供電量,有時甚至需要燒寶貴的汽油以維持熱值;
居民太陽能發電受季節影響嚴重,冬天發電量不到夏天的1/3,極其不穩定;
地熱資源有很強的地域限制,除了南部阿爾卑斯余脈以外德國沒有穩定的地熱產地;
潮汐能需要漫長而無用的海岸線,而海岸線對德國來說太珍貴了。
至于經濟實用的核能,則在日本福島危機之后,被德國民眾所唾棄,離開了德國的能源市場。
說到底,德國的能源困境還是因為人類在可持續能源方面的研究成果仍然有限。經濟性、穩定性、清潔性三大要素并存在人類能源市場上還是一個不可能三角,即使是發達的德國也概莫能外。可持續能源在德國能源市場的占比,根據折算,其實只有13%左右。
能源轉型、節能減排,這都不是單憑一個國家的能力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能解決的問題。地理條件的制約和資源稟賦的不同,決定了一個國家使用能源的基本方式。即使通過政策引導和科研攻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能源結構,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且遷延日久。
同時保障環境健康和國民經濟發展,是走鋼絲一樣的精巧活,比翻嘴皮子困難多了。德國能源轉型的陣痛,對能源結構類似的中國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人們應該認識并尊重中國煤炭資源豐富的特點,在清潔煤利用上下功夫,而非聞煤色變,以至于不理智地盲目要求調整能源結構。
(摘自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