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曼然
去年我曾表明過一個觀點:2018年是醫藥股的牛市元年,這個牛市周期至少會持續三年,此觀點不會因為指數漲幾天或者跌幾天就發生變化。
我認為醫藥股近期的調整很好,就像今年4月中旬也調整了一次,調完了以后還漲的道理是一樣的。這個時候醫藥板塊的調整,其實是市場給了投資者一次上車的機會。
醫藥板塊的主升浪主要體現在板塊的行情輪動,這個特點有點像消費股。茅臺股價先漲,漲到很高以后,伊利、海天味業、中國國旅等其他細分消費行業的龍頭也開始陸續開啟上漲模式,這是一個輪動的節奏。到目前為止,在這一波醫藥股行情中,片仔癀和恒瑞醫藥漲得最好,但是再往后,很可能會輪動到二線、三線的醫藥股上漲,因為目前80%的醫藥股品種都還沒有漲。
我們能直觀看到的是,醫藥指數(000121)從年初的最低點9000多點,到現在才11000多點,只漲了20%多。從形態上,醫藥指數剛剛突破了過去兩年的大雙底結構,距離2015年年中的16000多點新高還有很大的空間。
在過去十幾年里,這個醫藥指數走出過三次大的波段牛市,分別是從600多點漲到4000點,回落后又從1600點漲到7000點,之后又從4000點漲到16000點,期間的每一波牛市都能上漲4-5倍,甚至更多。如果判斷醫藥行業會有大波段的上漲,按過去每一個波段都漲4-5倍的話,現在才漲20%,那豈不就是剛剛開始嗎?
很多人說醫藥股貴,但其實貴和賤是相對的。如果投資者覺得貴可以別買,去選擇大部分還在低位的股票就是了。好多人在討論公司股票貴和不貴的時候,往往就只用某個簡單的指標判斷,比如PE或PB,這肯定是不對的。怎么可能某個指標就決定一切呢?如果某個指標能決定一切,你買進銀行股就OK了。貴和賤其實是一個相對的綜合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我主要研究的是創新藥,也就是生物制藥,目前最看好的是單克隆抗體藥物,也就是單抗,這是未來醫藥創新路徑的一個大方向。跟化學藥的生產有所不同,生物藥的生產門檻更高,需要的技術含量也更高。除了研發之外,大規模的商業化也是生物藥企面臨的瓶頸之一。
在全世界的十大用藥里,有8個都是大分子生物藥,而在這8個大分子生物藥中有6個是單抗藥。我還看到一個數據,是有關這些藥的專利什么時候到期的。羅氏、艾伯維、安進都是幾個單抗藥的專利,在全球7大單抗藥的專利中,有3個要在2019年到期,1個在2018年到期,剩下的3個分別在2020年、2022年、2028年到期。也就是說到2020年,在未來的3年里,世界最大的前7大藥中有5個專利將到期。
目前國際上暢銷的藥里面很多都是單克隆抗體。單抗藥物作為一種具有獨特優勢的生物靶向藥物,具有特異性高、靶向性強和毒副作用低的特點,在治療方面效果顯著。隨著抗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新型抗體的不斷出現,單克隆抗體藥物已成為制藥業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目前正在研究的生物技術藥物中有四分之一都是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究期間還會涌現出各種單抗衍生物,包括抗體藥物偶聯物、小分子抗體、雙特異性抗體等。可以看到,國內單抗藥物領域會迎來市場快速增長和進口替代的雙重機遇。
化藥是化學合成,生物藥是生物合成。生物的大分子結構非常復雜,不是幾個化學元素那么簡單,因此生物藥的作用機理、結構等,跟化藥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的,甚至差了幾百萬倍。當專利藥到期后,在中國做生物類似藥的企業都是要重新去報批。
比如貝伐珠單抗到期了,你想去仿制貝伐珠單抗,但仿它就要做臨床,這個臨床的代價都得數億元以上,因為需要大量購買專利藥做臨床對比試驗,這一塊在國內還是個空白。未來3年,有6個單抗藥馬上要到期,在我關注的國內20家上市公司里,可能會有大牛股。
從目前單抗藥物布局的情況看,熱門靶點及適應癥較為集中,市場競爭也很激烈。靶點方面,PD-1/PD-L1靶點成為近年來生物藥企熱衷研究的抗腫瘤靶點之一。除了恒瑞醫藥、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等企業的產品申請上市外,百濟神州、譽衡藥業、復宏漢霖、麗珠集團、科倫藥業等企業的PD-1/PD-L1單抗藥物均處于臨床階段;適應癥方面,涉及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瘤、肝癌、鼻咽癌、胃癌、黑色素瘤等多個瘤種。
生物制藥的投資一定要投準方向,如果你這個時候再去投化藥,我告訴你,小分子化藥沒機會,機會就在大分子生物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