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
·編者按·
在本期欄目的特約作者看來,A股目前不管從宏觀經濟基本面還是從市場本身的估值水平和特征看,當下市場都不具備連續(xù)下跌的基礎和條件。當前處于底部區(qū)域的A股市場,中長期看機會大于風險。具體投資機會上,建議投資者從基本面角度出發(fā)選股,關注以高端制造為代表的新興行業(yè)、受益于行業(yè)集中度提升的傳統(tǒng)行業(yè)中的優(yōu)質公司和部分供給結構較好的周期性行業(yè)。
震蕩市資金生存之道:以基本面交易為核心
6月19日滬指重挫,跌回3000點以下,盤面再現(xiàn)“千股跌停”。筆者在《紅周刊》40期“百家說市”專欄文章中就曾分析過,A股3500多家上市公司,有3000多家公司都在下跌,原因就是這3000家公司大部分股價都是靠“韭菜”資金在支撐,而真正有基本面支撐的不過幾百家,從這次大跌后的市場走勢也可以看出,表現(xiàn)“抗跌”的也正是這幾百家個股。因此,抱團基本面極好,以時間成本換取估值提升,達到資本保值增值的目的,才是當前各路資金生存之道。
牛市用技術分析有效,是因為新增資金大部分是投機資金,進場就是想賺快錢,會放量建倉拉升,跟蹤量能變化有效,推高股價跟風盤也敢于高位接倉容易出貨。但是,熊市即使放量建倉成功,后期也沒有跟風盤,所以大量機構拉升后被憋在高位無法離場,也就出現(xiàn)許多“崩盤股”。
在筆者看來,越熊技術分析越無效,“去杠桿”讓資金必須撤離股市,投機資金(時間成本承擔不起)自身都斷鏈子,跟它們做盤風險極大極大。因此,熊市必須按基本面做盤!
從最近走勢看,未來幾年資金供給不足,市場逐級下探格局已經定型。金融去杠桿導致各方面都缺錢,股市更加不例外。如何應對3500只股票3000只會下跌,10元/股跌成3元/股是當務之急。那現(xiàn)階段誰手上還有穩(wěn)定的現(xiàn)金用于投資股市?只有基金、QFII等機構(能承擔時間成本),而它們的交易思路也正是以基本面選股為主。
因此,未來幾年,投資者需要一個戰(zhàn)略大規(guī)劃:抱團基本面極好,以時間成本換取估值提升,達到資本保值增值的目的,是當前各路資金生存之道。不追求年化收益的幅度,只追求資金的安全,現(xiàn)階段跑贏銀行理財無風險利率5%即是成功!
周期類股票和經濟周期有關,盈利波動非常大,無法保持按一定斜率提升業(yè)績,是無法穿越牛熊的。所以必須從非周期的醫(yī)藥、消費等入手。尤其是醫(yī)藥行業(yè),人口基數(shù)大,如果產品有極大的市場前景,同時能獨享行業(yè)利潤,持股渡過牛熊可能性非常大。
假設一家制藥企業(yè)2018年業(yè)績0.6元,現(xiàn)價24元40倍市盈率,每年業(yè)績增速30%,到2021年每股收益大致是1.3元。市場再差,股價三年后也不會低于24元。以上有幾個前提:1.制藥行業(yè),行業(yè)壁壘極高很重要;2.以40倍市盈率作為買點,低價買點是核心;3.未來5年年均高達30%增速,這點確實不容易,沒幾家公司能達到。
為什么要有以上幾個前提條件呢?首先,行業(yè)非常重要,很多行業(yè)壁壘不夠,難有壟斷性持續(xù)利潤。而行業(yè)高壁壘高壟斷是基本面選擇的最起碼的要求。高壁壘就是別人有錢都無法生產產品,必須靠品牌、技術專利等作為護城河,否則公司無法保證未來5—10年獨享行業(yè)利潤。在A股市場上,藥企產品研發(fā)時間周期很長,高度壟斷的藥品5—10年內難以被取代。
其次,行業(yè)未來會高增長,壟斷獨享利潤也是大熊市選股跨越牛熊的生存之道。如投資者10年前投資獨享肉制品加工龍頭、空調加工龍頭、乳制品、酒類等龍頭,資金收益基本都能有十倍以上。
具體到當前的醫(yī)藥市場上,以胰島素為例,我國市場潛力巨大,這個行業(yè)非常容易看懂,就幾家生產企業(yè),行業(yè)利潤由國外和國內幾家企業(yè)獨享,幾乎不可能有新進入者。持有這種醫(yī)藥股,風險低,安全系數(shù)高,隨著三代胰島素產品推出,3~5年年化增長30%概率不低。
另外筆者認為,目前生物醫(yī)藥國內和國外差距不大,當然筆者也在學習過程中,準備未來一兩個月走訪幾家上市公司,看起碼100萬字書籍先學習基礎知識,未來6個月到1年找到一兩家增速快的公司配資20%資金。現(xiàn)階段生物醫(yī)藥市盈率都過高,最好能低到50倍市盈率,買點出現(xiàn)后分2—3次,用越跌越買的方式加倉。
所謂套利就是做極為確定的事情,比如持倉申購新股,中簽就盈利,未中簽沒有損失。2014年全年套利重大資產重組審核流程,每個月能套利15%以上(當時牛市背景,審核通過等于公布一次利好,就和中簽一樣。現(xiàn)在熊市就不敢做了,沒有跟風盤)。
2018年下半年大量獨角獸CDR將陸續(xù)發(fā)行,各方報道6家獨角獸基金發(fā)行總額在1000億元左右。每個獨角獸發(fā)行會融資200億元,獨角獸基金獲配其中10%的20億元。如果上市后翻2倍獲利40億元,獨角獸基金就有4%增值。5個獨角獸發(fā)行,就有20%套利空間。我們要學會估值方法,比如工業(yè)富聯(lián)增速很慢,給它10倍市盈率或凈資產估值就肯定不會虧錢(那要跌多少?),但這種獨角獸CDR發(fā)行就不參與買入獨角獸基金。如果阿里巴巴、京東等上市,給50倍市盈率估值還是100倍市盈率估值,目前很難定義,第一個網購平臺上市,市場一定會炒作。因此,獨角獸基金獲得配售的股票一定會有大幅增值,基金凈值會大幅升值。
不過,獨角獸基金在交易所上市折價問題也必須考慮,封閉期基金在交易所上市交易都會有折價。例如今年認購火爆認購300多億元的興全合宜(163417),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后直接折價7%以上交易,認購者6個月虧了9%(7%折價+2%資金成本)。封閉期基金在交易所交易必須要面對近7%折價問題,獨角獸基金半年后能在交易所交易,也會有折價。如果能確定半年內獨角獸基金參與配售獨角獸CDR能獲得9%收益,認購獨角獸基金才能不虧。
比較理想的方式是,等獨角獸基金運行半年,獨角獸基金會在二級市場交易,在BATJ、美團等市場人氣極好的獨角獸CDR發(fā)行的時候,二級市場提前買入,不在二級市場買入獨角獸股票的五家獨角獸基金(只做理財和配售獨角獸CDR新股的獨角獸基金,它們幾乎不跟大盤波動,風險極小),待獨角獸CDR上市后獨角獸基金凈值大漲后就賣出,既能享受制度紅利又不需要承擔資金成本和折價風險。
一旦某只基金獲配高比例獨角獸CDR就等于白撿一筆錢。
此外,套利短期利好也是2018年下半年開始能穿越牛熊的交易模式,不過該模式需要交易者對市場有極深的理解程度,從制度、業(yè)績未來確定性、利好何時出現(xiàn)都要有極為準確的計算,一般交易者確實無法達到這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