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豪
進入6月,大盤依然表現的弱不禁風,圍繞3100點做窄幅震蕩,雖然連收四陽,但成交量一直萎縮,盤面的熱點也是雜亂無章,只有食品飲料和醫藥龍頭漲勢如虹。筆者梳理近段時間資金流向發現,除了場內資金為求避險買進有業績支撐的食品飲料和醫藥股外,外資借MSCI的東風也在加緊吸籌。不過,在筆者看來,“入摩”后的A股短期內仍然缺乏方向感。
MSCI以初步2.5%的納入因子將226只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已于6月初生效。統計數據表明,在主要跟蹤該指數的海外被動資金完成建倉后,借道滬深股通的海外資金近期也保持大幅凈流入。北上資金在6月的前3個交易日已累計凈流入近120億元。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按照這個進度,180億美元的額度很快就會用光,而外資對標的股的貪婪顯然沒有得到滿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開始就出現北上資金加速流入A股MSCI標的股票跡象。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北上資金流入MSCI標的股票的比例高達89%,明顯高于去年Q2-Q4平均占比70%的水平。而5月份以來,北上資金已經連續凈流入20多個交易日,累計凈流入近592億元。加上前4個月的891億元,上半年沒結束就流入近1500億元。在筆者看來,這還只是先頭部隊。
此次納入MSCI的成份股權重和滬深300的重合度接近90%,主要投資行業龍頭公司。筆者根據一季報測算得知2018年以來MSCI概念股整體盈利增長16%,股票PE僅為12倍左右,低于全球主要發達國家指數,估值具有相當的安全邊際,尤其是大金融板塊依然處于低估值的底部,銀行破凈率很高,對主動和被動跟蹤MSCI指數基金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不過,對于北上資金而言,相較于大金融,吸籌對象仍以食品飲料、醫藥生物等為代表的大消費龍頭股為主,而這些板塊龍頭近日股價也迭創新高。如貴州茅臺近期獲得滬股通資金累計買入12.6億元,6日創出每股800元的歷史新高。恒瑞醫藥也獲得超過4億元的凈買入,創出83元除權后的歷史新高,海天味業、白云機場、片仔癀等也均創出盤中歷史新高。
其實,海外資金并不是盲目的入市,他們有自己的投資理念,看估值、看成長,從基本面來判斷股票的質地。對于業績確定高的標的,他們則會高舉高打,籌碼先搶到手再說。這也是近期食品飲料和醫藥股暴漲的原因之一,外資追求的是確定性。
對于正式進入MSCI時間后的A股走勢,筆者認為,短期來看,大盤仍然缺乏方向感。二級市場上,指數也并沒有走出市場預期的攀升走勢,且成交量一直維持地量水平。
筆者認為長期來看,A股納入MSCI后,境外投資者將逐步提高對A股的配置,A股與全球資本市場的關聯性將進一步增強。未來也將提高A股機構投資者的占比,基于基本面的投資邏輯將會更有效。
從投資者角度出發,筆者認為應該把握A股納入MSCI的投資風口,去研究A股中那些稀缺性板塊,以及內生增速高、自由現金流好的公司,有望成為海外主動基金配置的主要標的,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