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鵬
幾乎所有骨灰級投資家都建議投資者,最簡單的跑贏通脹或者享受復利的方法,就是買指數基金。但是很少有人真的遵循這個建議,投資者更喜歡每天看盤、操作,買進賣出看上去很勤奮。其實這種勤快的做法是在增加對陌生系統的接觸頻率,目的是消除焦慮感。
這就像是一位從家鄉來到北京幫兒媳婦帶孫子的婆婆,婆婆是個非常勤快的人,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到收拾和小孩有關的一切上。但這也有問題,有一次這個婆婆把孫子的一次性尿布收集起來,都洗了一遍……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你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這里接觸到的東西大部分都是新鮮的,而且還面臨著競爭(那個婆婆的競爭對手就是家里的保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盡快找到這個陌生世界的運行規律。人們能做的事就是“勤快”的把自己認為還能順利完成的事多做幾遍。所以勤快的美德也得用在合適的地方,否則就會越幫越忙。
人們身邊的系統并不完全那么乖順。它們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可以認知系統,我們可以叫它可知王國。在這個王國中的事有很多,如果人能在這里保有勤快的品德,那簡直是無往不勝。假如你到個新公司工作,總是能麻利地第一個完成上司交代的事,肯定不久就會脫穎而出。
第二類系統是未知系統,我們叫它未知王國。在這個王國里你暫時還沒有找到規律。造成人們身邊建滿未知王國城堡的原因很多,比如社會整體科技水平沒達到;或者你自身的無知;或者你覺得洗一次性尿布的事非常有趣。在這個王國里,勤快并不是美德。
當然,我們主要說的是第三個王國。我們可以叫它隨機系統,這個系統中的事物有,你在賭場擲骰子的點數(如果沒人出老千的話);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對貿易伙伴的態度;以及你持有股票最近的價格水平。在這個王國,人們最好不要過于勤快,因為從理性的層面講于事無補。從感性方面說,足夠勤快的人總是會把事情變得更糟。
在隨機王國里,人們的努力本身和事情的結果應該是無關的。這里包括在擲骰子前細心地和骰子說話,讓它只對自己好而去陷害對手,骰子不會對你立正說“遵命”;人們每天不斷地看5000次自己持有的股票行情,也不會助力這個組合多或少賺上哪怕是0.1%。
如果人們某一種行為的頻率增高,那么就會引發這種行為的后續頻率。對于“勤勞”的股票投資者來說,更多地關注行情就會更多觸發交易行為,這是對投資者真正有危險的事情。
與股票交易類似,美國的行為學者做過一個實驗可以驗證高頻交易可以把人的決策水平降低到一個什么程度。實驗是這樣的,行為學家讓人和鸚鵡進行一場交易比賽。比賽項目是讓參賽者猜測將要亮的燈是什么顏色。比賽中只會有紅燈和黃燈亮起,而且實驗者會告訴受試的人和鸚鵡,紅∶黃的總概率比會是4∶1,但下一次亮什么顏色的燈是不一定的。引誘鸚鵡參賽的是猜對一次得一枚花生,而對于人是1美元。
鸚鵡感知到只要猜紅就會有很大概率得到花生,所以這只懶惰的鸚鵡就一直猜紅。而人類會勤于動腦,比如在連續出現四次紅燈后他們就會機靈地猜一次黃。結果如何呢?鸚鵡贏了,而它們的腦子只有蠶豆那么大。
對比到人們的股票交易中,鸚鵡類似于那些被動投資者,而實驗中的人類行為類似于受到引誘的高頻交易者,他們決策的頻率越高,決策水平也就越低——人類越思考,上帝就發笑就是這個道理吧。
雖然在隨機王國,人們完全無從把握,但在進化中他們還學會了一樣本事,欺騙。人們會騙別人,也會騙自己。在一個還未掌握規律的系統中,大多數人會假設它是個可知王國,然后讓一個問題在這個系統中運行幾次,就把這個小樣本規律當成了整個系統的規律。在之后就會認為想要把這件事做得比別人更好,就只要更勤快就夠了。這么做可以大大地降低人們的焦慮感。
股票交易成為公共大市場交易大概有100多年了,在這段發展史中,有很多貌似找到股票短期價格判斷的方法出現,而在隨機王國中,這些方法無外乎只起到降低投資者焦慮程度的安慰劑作用。
就像巴菲特所說的,一般人最好的投資方式是買指數基金,然后找個自己喜歡的事做。這個建議我覺得適用于80%以上的個人投資者。他們可以和那只吃了很多花生的鸚鵡學一下;另一方面把勤快這種美德用在自己工作的可知王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