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東 劉元平
摘要:實際的雞生產過程中會經常有應激因素出現,但是在實際臨床生產過程中卻很少有表現出臨床癥狀或者是死亡的雞,大多都會造成雞的生產能力下降,所以一般飼養者并不會給予足夠的重視,但是實際上雞生產力下降比雞感染疾病或者是死亡給雞養殖場造成的損失還要大。如果雞生產的飼養環境溫度不適宜、通風狀況比較差、雞患病、環境周圍有噪聲、雞早轉群或防疫的時候都會有很多因素對機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從而導致雞的心理和生理以至于行為都有相應的變化出現,所以在生產中飼養者必須分析并查找出可能導致的雞受到應激的因素,并且針對應激因素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消除。
關鍵詞:雞;養殖;應激因素;消除方法
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2-0023-01
1 生產中常見的應激因素
溫度:通常雞的正常環境溫度約41℃,但是在雞不同的生理階段對于溫度的需求也都不太一樣。雞在孵化期間如果溫度不穩就會對孵化率造成一定的影響,通常雛雞和產蛋期成雞需要的適宜溫度在18~21℃,這樣的溫度環境可以保證產蛋不會受到不良的影響。如果環境溫度突然降低就會刺激呼吸道而引發雞感染呼吸道疾病,如果環境溫度低于10℃就會停止產蛋并且導致機體的局部被凍傷。但是如果環境溫度超過32℃的時候,雞體調節代謝降低同時采食量相應的減少,就會導致雞攝人的營養不夠,最后就會導致雞場的經濟效益受到影響,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濕度:在臨床的養雞生產中濕度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應激因素,但是如果環境濕度一直都比50%低的情況,雛雞就會因為環境干燥和灰塵量大,致使雞患呼吸道疾病,但是如果環境持續高濕狀態還會引發其他疾病的出現。
密度:如果雞舍中每平方米飼養的雞量超過標準,或者飼養者并沒有給雞分配合理的飼養密度,分群過晚,都會導致雞群的供氧量不足且散熱不好,導致雞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并且最終患呼吸道疾病。
轉群:目前我國大多的飼養場都是采取規模化的養殖方式,但是大多飼養者為降低成本,經常會采取早期在保溫舍進行育雛操作,在雞20日齡之后轉到育成舍,但是這種因為受到條件限制而經常轉群的雞,通常都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導致抵抗力下降,最后非常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
換料:蛋雞在全程飼養的過程當中至少要經過2~3次的飼料更換,但是通常會因為飼料形狀和營養水平及適口性的不同造成雞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不適,從而引起其免疫力降低,非常容易感染疾病。
防疫:蛋雞在每次接種疫苗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應激刺激。通常雞在接種之后會發生呼吸道疾病、支原體感染;或者是因為飲水免疫停水時間過長而造成過強的刺激;所以,雞在免疫之后是非常容易發生呼吸道疾病的。
有害氣體:如果雞舍在建筑的時候比較低矮而且雞舍配制的通風設備也不夠建全,此時如果舍內的通風狀況不良,就會導致供氧不足,舍內的有害氣體含量超標,直接導致雞的局部防御機能降低。雞舍內所產生的有害氣體如果不能及時的排出就會將舍內的環境污染,時間長或者濃度過大就會導致雞出現呼吸道疾病或者是腹水癥。
此外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會對雞造成刺激,所以飼養者必須加以重視,以減少雞場的經濟損失。
2 消除應激的方法
保證良好通風:在建造雞舍的時候應該將窗戶的位置設計合理并且安裝好相應的通風設備,然后根據雞場的飼養密度計算出合理的通風量,按照舍內外溫差、濕度差和風速幾個因素將通風的時間確定好,盡量保證雞舍的通風情況可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適宜的溫、濕度:雞生活環境中適宜的溫濕度對于雞群生長特別重要,但是目前個別規范化雞場配置的供暖系統并不能夠完全控制育雛的溫度,如果是簡陋農戶的雞舍對于溫度的控制力就更加差,所以針對這樣的情況就應該利用濕度與溫度的合理調整,使雞舍的環境更適宜雞生存。
合理的飼養密度:飼養場都應該根據自場的實際情況設置合理的飼養密度,但是不可以生搬硬套其他場的經驗而盲目的擴大生產規模,這樣最終會導致雞在生長后期的死亡率增加,帶來更大的經濟損失。
控制有害氣體:飼養者必須對于雞舍內的有害氣體含量進行合理的控制,在建造雞舍的時候就應該考慮配備齊全排風結構和設備,飼養者平時應該檢查設備,如果有問題就盡快解決,減少對雞造成的不良影響。
規范的飼養操作:雞場應該遵循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并且對雞群進行合理的分群處理、飼養操作都應該規范,雞群應該有充足的飲水供給,給雞群更換飼料的時候應該有充足的過度時間,進行斷喙、轉群捉雞操作的時候都要做到輕拿輕放,日常生產中還要防鼠避鳥,此外還要加強防疫消毒滅病等處理措施。
減少雞群的應激刺激還可以通過在飼料中添加抗應激藥物的方式,在雞進行常規的防疫、轉群、運輸、斷喙等應激操作的時候,可以攝入一定的復合維生素,避免應激帶來的刺激。維生素C也是很好的抗應激因子;飼料中添加適量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都能夠增加雞的機體抵抗力,降低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