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春
摘要:與自然交配相比,家畜人工授精有利與弊兩方面影響。作為遺傳改良的手段是家畜人工授精特別有利的地方,同時還可減少種公畜數量和控制性病的發生。人工授精也對母畜發情鑒定有難度,對技術人員和場地的要求較高,以及某種隱性性狀的遺傳缺陷將被廣泛傳播等缺點。
關鍵詞:家畜;人工授精;自然交配;優勢;缺點
中圖分類號:S81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2-0048-01
1 人工授精的優勢
1.1 作為遺傳改良的手段
對大多數肉用家畜,人工授精技術能夠將一次射精量分為多個輸精劑量用于輸精,因此一頭公畜可以為大量母畜配種,減少了種公畜的飼養量,同時也相應地增加了公畜的選擇強度。如在奶牛,只有1%最優秀的母牛可能被選擇作為公牛的母本,而且在它們的子代公畜中,也只有1%~3%最優秀的公牛最終能成為下一代的種公牛。在肉牛和豬,公畜的選擇強度并不是特別大,但比自然交配選擇強度仍大得多。
采用人工授精對種公畜直接進行遺傳選擇以加速遺傳改良還不是其最主要的用途。人工授精更多的是用于加速新品種的擴繁。在英國,人工授精技術是弗里斯( Friesian)奶牛取代英國本地奶牛品種的主要方法。之后,通過人工授精技術,荷斯坦奶牛又取代了弗里斯奶牛。在品種改良的過程中,人工授精技術不但能迅速改變全國整個畜群的基因庫,同時也能更新偏遠地區未改良牛群的基因組成。人工授精技術經濟方便,從少量的進口種公畜制備稀釋及冷藏精液,之后推廣使用,所需要的成本即使對最貧困的地區來說也能承受。
人工授精促進了家畜的國際貿易。優良家畜可以通過精液的形式引進,而不必直接引進活畜。這種引種方式還能夠消除引進家畜對當地氣候條件不適應和對當地疾病缺乏抵抗力等許多問題。而且引進精液比直接引進活畜能更有效地保障種公畜的健康。
1. 2 減少種公畜數量
一般來說,農畜的公、母畜應分開飼養,以便有效控制配種,而且公畜多飼養在盡可能遠離農場員工的圈舍,以免引起傷害。使用人工授精技術可以減少飼養種公畜所需的大量圈舍和勞力,農戶通過人工授精中心獲得精液,無需花費太多就可同樣得到優良的遺傳物質。
1. 3控制性病的發生
20世紀40年代,英國建立牛人工授精技術的主要動力是需要有效控制胎兒三毛滴蟲和胎兒彎桿菌性病亞種所引發的流行性性病。通過采用人工授精,最終消除了這兩種病原。
2 人工授精的缺點
2.1 發情鑒定困難
在進行人工授精時,鑒定母畜發情期中最佳授精時間可能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牛而言,母畜在發情期具有明顯的同性性行為,因此可以相對準確地鑒定最佳輸精時間,但在其他大多數動物,發情期的鑒定都不是那么容易。因而,對這些動物進行發情鑒定需要使用無生育能力(如切除輸精管的)的公畜,或者通過藥理學(如同期發情或誘導發情)方法或管理措施(如控制母豬斷奶時間)來控制其發情。
2.2 對技術人員的要求較高
一旦能準確鑒定發情,則應將母畜保定輸精,常常需要將母畜與畜群隔離,飼喂在特定圈欄里。人工授精技術還需要培訓技術人員,母豬人工授精對技術人員的要求不高,而母羊如要采用腹腔鏡進行子宮內輸精,對技術人員的要求則較高。
采用人工授精技術時必須要建立準確的記錄系統,及時記錄輸精日期,以此估算出生日期,動物返情時能清楚其可能出現的時間,便于配合觀察。也應記錄種公畜的身份(如種系),以免近親交配。在畜群中沒有公畜的情況下,采用適當的妊娠診斷方法有助于判定沒有返情的母畜是已經妊娠或是乏情。
2. 3 某種隱性性狀的遺傳缺陷將被廣泛傳播
人工授精技術有利于優良種公畜基因的迅速推廣,但其相應的缺點是,如果用于人工授精的種公畜具有某種遺傳缺陷,則該缺陷也將被廣泛傳播。顯性性狀很少能以這種方式擴散,但隱性性狀可廣泛擴散,特別是如果隱性基因在普通群中的發生率不高,許多個體在其純合子后代表現出該隱性性狀之前就已經配種的情況下,隱性性狀就已廣泛傳播。因此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監測子代異常現象的報告系統來完善人工授精技術,為淘汰攜帶有害基因的種公畜制定明確的標準。比如,牛軟骨發育不全是由一簡單的隱性基因傳播,當這個隱性基因以純合子形式存在時,就會造成犢牛出生后長骨發育障礙。一般情況下,牛群中這種基因的發生率非常低。所以,只要后代中出現一兩頭這樣的畸形犢牛,就應淘汰公牛,廢棄其全部精液。痙攣性輕癱也以這種隱性基因的方式傳播,可以參照上述情況處理。另外,機體結構異常也有可能通過人工授精影響子代(如在犢牛中出現后肢/蹄部構型不良或乳房附著部發育不良等)。
由于人工授精采用經過高度選擇后的少數品系,因此人們擔心人工授精可能會造成近親繁殖,也可造成動物品種的有效種群數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