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明
摘要:隨著豬飼養量的不斷上升,豬存欄量不斷增加,豬肉的價格也不斷的攀升,飼養者為追求豬場的經濟效益,就應該在臨床生產中提高飼養水平,仔豬是豬場重要的經濟來源,所以必須重視仔豬的飼養管理。仔豬群中常發的疾病就是痢疾,包括黃痢、白痢。生產中要了解仔豬黃白痢的流行情況,掌握引起發病的具體原因,并且給出正確合理的防治措施,以期降低經濟損失。
關鍵詞:仔豬;黃白痢;流行情況;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2-0052-01
1 流行特點
仔豬黃痢。仔豬黃痢在實際的臨床生產中也通常稱作早發性大腸桿菌病,根據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可以總結:通常新建的豬飼養場或者是衛生狀況比較好的豬場,仔豬群發生黃痢比例約15%;而且如果仔豬群中有l頭仔豬感染患病,大約在3天內全窩都會出現發病癥狀。如果仔豬在出生后24小時內發病,但是卻未能進行合理的治療,通常全部都會發生死亡。1周齡以上的仔豬很少感染發病。
仔豬白痢。臨床的實際生產中也將仔豬白痢稱為遲發性大腸桿菌病。根據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可知,10—20日齡仔豬是發病比較高的群體,其中的老齡體弱母豬所產的仔豬更易發病也是發病后最為嚴重的仔豬群。
2 臨床癥狀
仔豬黃痢。感染仔豬黃痢的患豬在臨床生產中會表現出排泄腥臭黃色漿狀稀糞的癥狀,通常在發病幾個小時之后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并且腹瀉的次數頻繁增加,在排泄物內可見有凝乳小片,患病仔豬的肛門呈現松馳的狀態,對其進行捕捉的時候可見其肛門冒出水樣帶氣泡的黃色或灰黃色稀糞。通常可見患病仔豬的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停止吸乳,飲欲增加,迅速脫水、消瘦,最終會因為衰竭而發生死亡。
仔豬白痢。感染仔豬H痢的患豬在臨床生產中主要可見腹瀉情況,排泄的糞便呈乳白色、灰白色、淡黃色或黃綠色的漿糊樣,并且能夠聞到特殊的腥臭味;有時排泄的糞便較稀且帶有氣泡。發生仔豬白痢的患豬日見消瘦,精神萎靡,食欲降低,被毛粗亂并且失去光澤,怕冷,呼吸加快,離群獨處,或者單個伏臥于草中,最終也會因為衰弱而發生死亡的情況出現。
3 病因分析
環境中存在病原微生物。初生1周齡以內的仔豬,尤其是易感仔豬如果吮吸母豬的乳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就會引起病原微生物進入仔豬的消化道從而引發仔豬患黃白痢的情況出現。
環境應激。10—30日齡的仔豬受到應激刺激后的反應最明顯,如果遇到氣候多變,陰雨天持續時間較長的情況就會對仔豬造成相應的刺激;每年的秋天之后氣候開始逐漸寒冷,飼養場的地面太涼而又沒有加墊草,仔豬在此種條件下就會出現抵抗力下降的情況,進而引發仔豬白痢的發生。
哺乳母豬患病。如果哺乳期母豬感染黃白痢之后,臨床上表現出體溫升高的情況,生理代謝發生紊亂,直接導致分泌的乳汁變性,仔豬吮食之后會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最終就會導致仔豬發生黃痢。
飼養管理不到位。一方面:突然給哺乳母豬的飼料進行更換,喂給哺乳母豬的高能量飼料形成的乳汁特別的濃稠,并且其中含有的乳脂量增高,此時仔豬胃腸道對于脂肪還沒有充分的消化能力,最終仔豬會出現下痢的情況。另一方面:供給仔豬的飼料中含有高量的油脂,或者是飼料出現霉變的情況,采食飼料中的青飼料含量過多,但是此時仔豬的消化機能通常還沒有發育健全,所以在其采食之后并不能很好的消化從而發生下痢的情況。第三方面:日常供給仔豬的飲水量不足,大多在仔豬開食之后食欲都表現非常的旺盛,但是此時如果供給仔豬的飲水不夠,就會導致仔豬誤飲糞尿和污水,感染細菌而引發下痢的情況出現,造成仔豬患病。
4 防治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在實際的飼養過程中,首先就要強化仔豬群的飼養管理措施,還要切實保證仔豬的保溫間溫度。
免疫接種。飼養者應該給處于懷孕期的母豬在產前2—3周,每頭肌肉注射l頭份仔豬腹瀉雙價基因工程苗,再于產前1周肌肉注射0.5頭份即可。
加強消毒措施。母豬產房必須有嚴格的消毒措施,母豬在產仔時必須保證有專人在現場進行接產工作,初生仔豬要在采取常規的處理措施之后放入保溫間,生產完成后用0.1%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對其乳房進行清洗處理,并且將部分初乳擠掉,在仔豬進行哺乳之前每頭再灌服0.05 g痢特靈。仔豬出生后24小時內要將剪牙、斷尾、固定奶頭等工作都一一落實到位。
5 討論
仔豬黃白痢發病的病因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可根據仔豬黃白痢流行特點、癥狀、病理剖檢、實驗室檢驗進行準確診斷,通過藥敏試驗選用最敏感藥物治療,防止其產生耐藥性。加強母豬、仔豬飼養管理,注意豬舍內外環境衛生,注意豬舍通風、干燥,定期消毒,供給營養全面的優質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