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黃雪嬌
摘要:奶牛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飼養水平的不同,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疾病,其中難產是比較常見的,如果救治不當延誤治療,會給飼養者造成比較大的損失,所以飼養者應該簡單掌握奶牛難產的原因,并且了解相應的治療方法,以期降低經濟損失。現主要將生產中奶牛發生難產的各種原因進行分析,隨之介紹難產后的救治方法。
關鍵詞:奶牛;難產;原因;救治
中圖分類號:S858. 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2-0053-01
1 原因分析
1.1 產力性難產
生產中比較常見的情況就是子宮弛緩,奶牛在分娩開口期及胎兒排出期其子宮肌層收縮頻率持續期及強度不足,以至胎兒不能夠順利的排出。這種情況是奶牛產力性難產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并且多見于老齡牛發病率較高。臨床診斷可以先用1000倍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消毒奶牛的外陰部,獸醫工作人員要求帶長臂消毒手套然后對其進行相應的產道檢查。胎兒拉出之后應該馬上給奶牛注射破傷風抗毒素,這樣能夠預防感染的情況出現。促進奶牛子宮收縮的同時應該注射催產素進行輔助救治。
1.2 產道性難產
實際的臨床實踐生產中,比較常見的情況是母牛發生子宮捻轉,可見奶牛子宮圍繞縱軸出現扭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子宮處于正常位置但是卻按照順時針或者是逆時針的方向進行旋轉。奶牛發生子宮捻轉的主要時間段就是臨產時,而且大多都會引發難產的情況出現。奶牛如果發生捻轉的情況,應該首先對子宮進行校正,再拉出胎兒;但是如果捻轉的情況在產前出現,主要則應該對子宮進行校正。
1.3 胎兒性難產
由于胎兒過大而引起奶牛難產,在臨床生產中主要表現為分娩開始的時候奶牛表現的陣縮及努責情況都沒有異常,偶爾還可見于兩蹄間露出于陰門之外但是胎兒卻產不出來的情況,進行產道檢查的時候可知產道及胎向、胎位和胎勢均沒有異常表現,胎兒太大所以很難產出。出現此種難產情況的奶牛以黑白花牛比較多見,而且相比較是青年牛的發病率會更高,遇到這種情況的救治主要是采取牽引術和誘導分娩的手段。在奶牛的整個生產過程中必須將犢牛和母牛的產道保護好。采用牽引方法進行救治的時候必須隨時注意檢查胎兒在產道中的位置,并且及時用液體石蠟油對產道進行潤滑。生產中如果采用誘導分娩的方法對難產奶牛進行救治,可以采用氯前列醇注射液進行注射,目的是誘導分娩,但是在奶牛注射藥物之后應該注意進行觀察,以便能夠進行及時的助產措施。
胎勢異常出現的情況在難產中僅僅次于胎兒過大。一般生產中因為胎勢異常造成的難產如果可以及早的進行救治大多還是比較容易處理的,但是如果延誤了治療的時間,就會導致奶牛難產的情況嚴重,或者是繼發子宮遲緩的情況,最終會導致胎兒死亡的情況出現。如果胎兒呈倒生的狀態,在救治的時候一般獸醫師會將胎兒推回腹腔中,然后再將胎兒的后肢進行矯正,隨后采取牽引術將其拉出,之后獸醫師還是要將手伸入母牛的產道中,用繩子將胎兒的兩后肢拴好后開始進行牽引。
2 預防方法
配種不宜過早,應該適時的給奶牛進行配種,如果奶牛的營養和生長狀況都比較好,也不能過早的給奶牛進行配種,避免奶牛因為發育尚未成熟而出現骨盆狹窄的情況,進而造成奶牛發生難產,實踐生產過程中一般要求奶牛不應該在12月齡之前采取配種措施。
確保奶牛的營養供給,一定要保證青年母牛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營養供給,避免因為營養供給不足而導致生長發育受到阻礙引起難產的情況出現。奶牛處于妊娠期要搭配合理的飼養標準,每天攝入充足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的青綠飼料,這樣可以保證滿足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標準,對于奶牛的全身健康和子宮肌的緊張度都有利,同時還能夠減少奶牛分娩時出現難產的可能性,但是也要注意不能使奶牛身形過于肥胖而影響奶牛全身肌肉的緊張性,奶牛處于妊娠末期應該適當減少蛋白質飼料的攝入,以避免胎兒發育過大而造成奶牛出現難產。
保證奶牛進行適當的運動,奶牛進行運動能夠促進妊娠母牛對營養物質的利用,保證胎兒的活力旺盛,同時還能夠提高全身肌肉的緊張性,這樣對于難產、胎衣不下及子宮復舊不全等的發生具有降低的作用。分娩時胎兒活力強和子宮收縮力正常,有助于胎兒轉變為正常分娩的胎位、胎勢以便順利產出。
奶牛要適時的進行干奶措施,生產中的產奶牛一般都是在產前60天就實行干奶,與此同時還要將精料的飼喂量逐漸減少,預防難產的情況出現。
對奶牛進行產前檢查是預防難產的一個主要方法,奶牛在臨產前應該進行產道的檢查,對于分娩的情況給出早期診斷結果,這樣有利于及早對于不同的異常情況引起難產進行有效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