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先
摘要:鴨大腸桿菌病是養鴨過程中經常發生的一種疾病,是由于感染大腸桿菌而導致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因此也叫做大腸桿菌敗血癥。任何日齡的鴨群中都能夠出現發病,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雛鴨,且主要在冬春季節發生,發病率能夠達到70%—90%,給養鴨業造成巨大的損失,現總結該病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鴨;大腸桿菌病;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檢查;免疫接種;藥物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 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2-0071-01
1 流行病學
大腸埃希氏桿菌是引起鴨大腸桿菌病的病原,其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短小桿菌,具有中等程度抵抗外界環境的能力,且對物理和化學因素的敏感性較高,一般在55℃處理th或者在60℃處理20 min就會被殺死,在120℃高壓消毒時會立即死亡。在畜禽舍內,存在于水、塵埃和糞便中的大腸桿菌能夠生存幾周或者長達幾個月。該菌對氯非常敏感,常使用漂白粉進行飲水消毒。3%甲酚皂液、5%苯酚等能夠在5 min內將病菌殺死,但存在黏液和糞便時會導致以上消毒劑的效果減弱。
在自然界中,大腸桿菌分布較廣,任何日齡的鴨都能夠感染,其中以2~4周齡的雛鴨或者中鴨更容易感染,主要在秋末和冬春季節發病,發病率能夠達到70%-90%。如果鴨群飼養密度過大,鴨場衛生條件惡劣,舍內地面過于潮濕,通風較差,氨氣濃度過高等,能夠誘發該病。病鴨和帶菌禽類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且其尸體、排出的糞便以及污染的飼料、池塘、水源、工具、飼養場地、種蛋等能夠傳播該病。
2 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
該病具有1~3天的潛伏期,病鴨主要癥狀是精神萎靡,初期體溫能夠升高達到大約42℃,采食量減少,雙腿軟弱無力,走動時搖頭,往往在地上蹲伏,拒絕下水。排出黃白色帶綠色的稀糞,有時糞便中還存在血絲,并黏附在肛門周圍的羽毛上。患病雛鴨會呈現嗜睡,雙眼緊閉,出現下痢,腹部發生膨大,呈企鵝狀走動,發生關節炎時主要是趾關節、跗關節腫大。根據臨床癥狀以及病理變化可分成急性敗血癥、腸炎和氣囊炎。
急性敗血癥。這是最常見的類型,通常是2~8周齡容易發生,在冬春季節呈散發,死亡率一般為1%—6%,但存在并發感染時能夠高達15%左右,病鴨結膜紅腫、發炎,排出黃綠色或黃白色稀糞,甚至個別沒有表現出癥狀就突然死亡。剖檢可見心包積液、纖維素性心包炎,心包膜增厚、混濁,并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覆蓋在表面;同時,還伴有纖維素性肝周炎,肝臟發生腫大,并在肝臟表面存在纖維素性滲出物包囊。
腸炎。病鴨主要是發生慢性腹膜炎,有的腳麻痹,部分在后期雙眼失明。剖檢腸道可見稀薄且含有黏液、血液的內容物,腸黏膜發生充血、出血,腸漿膜增厚,腸道發生黏連。
氣囊炎。通常是5~8周齡的肉鴨容易發生,病鴨表現出精神沉郁,呼吸困難,輕者會導致氣囊變得渾濁,嚴重時導致氣囊壁明顯增厚,并伴有腹膜炎或者腹膜和腸發生黏連,腹腔內存在纖維素性滲出物,將腹腔剖開會散發嚴重惡臭味,且脾臟發生腫大、出血。
3 實驗室檢查
細菌的分離培養。無菌條件下取病死鴨的心血、肝臟組織,在營養肉湯中接種,置于37℃下進行24 h培養,再以劃線方式在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接種,37℃下進行24 h培養。可見營養肉湯變得均勻渾濁,管底出現沉淀,液體表面存在一層渾濁的菌環;麥康凱培養基上長出大小均勻的紅色露珠樣菌落,邊緣整齊,表面濕潤、光滑,中間微凸,長勢良好。
染色鏡檢。分別挑取肉湯和麥康凱瓊脂平板上的菌落進行抹片,經過革蘭氏染色、鏡檢,能夠看到紅色的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兩端著色相對較深,單個存在,成對排列,或者成叢分布。
4 防控措施
免疫接種。目前,主要使用油乳劑滅活疫苗、活疫苗以及亞單位疫苗用于大腸桿菌病的免疫,但以上疫苗都具有免疫期短,且無法確定免疫效果。另外,由于大腸桿菌存在較多血清型,且不同血清型具有不同抗原性,菌株之間不能夠完全保護。因此在嚴重發生該病的地區,可使用當地分離得到的大腸桿菌制成滅活疫苗,或者使用本場菌株在結合當地流行的血清型菌株的情況下制成多價滅活疫苗,能夠有效預防發病。
藥物預防。一般在雛鴨1周齡時開始用藥預防,但要注意避免藥物濃度過高,這是由于雛鴨具有較弱的抵抗力,高濃度藥物會造成危害。常選擇使用硫酸新霉素、環丙沙星等抗生素類進行早期預防性飲水,連續使用3~4天,經過2周可在飼料中添加10%氟苯尼考,連續使用3-4天,接著停藥1周,然后在飼料中添加中藥,如蒼術、黃連、大黃、木香、板藍根、大青葉、石膏等,連續使用3~4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該病。
藥物治療。在病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10%多西黃素粉和10%氟苯尼考粉,均按每200 kg添加100 g藥物,連續使用4天。同時,在飲水中添加適量的電解多維,用于補充營養物質。對于癥狀嚴重的病鴨,可按體重肌肉注射1次0.2 mL/kg 10%氟苯尼考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