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輝
摘要:豬多殺性巴氏桿菌病是由于肺部感染多殺性巴氏桿菌而導致的一種傳染病,比較常見。該病全年任何季節都能夠發生,特別是氣候寒冷的冬春季節和潮濕悶熱、多雨、溫差較大的夏秋季節更容易發生。豬患病后往往會繼發感染其他疾病,嚴重損害養殖戶以及養豬業的經濟效益,現概述該病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豬;多殺性巴氏桿菌病;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診斷;免疫預防;藥物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2-0079-01
1 流行病學
通常是中、小豬容易感染多殺性巴氏桿菌病,而成年豬相對較少發病。該病全年任何季節都能夠發生,其中北方地區在秋末、春初以及氣候劇變時更容易發病,南方主要在多雨季節以及悶熱潮濕氣候發生。衛生條件惡劣、飼養管理不當、環境和飼料突然改變,以及長距離運輸等,都能夠誘發該病。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豬,可通過其排泄物、分泌物以及病死豬的血液和內臟等排出病菌,造成周圍環境污染,主要經由污染病菌的飲水、飼料以及其他器物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另外,該病還可通過直接接觸或者以飛沫的方式經由呼吸道傳播,有時還會通過傷口感染。
2 臨床癥狀
病豬表現出精神極度萎靡,體溫升高至41~42℃,采食減少或者停止,排出粒狀糞便。部分病豬頜下發生明顯腫脹,觸感堅硬,且會擴散至前胸,針刺會有血沫樣的黃色液體流出,體表皮膚溫度升高,呼吸困難,黏膜發紺,鼻腔、口腔有黏性分泌物流出,往往臥地,出現癥狀后的1—2天內發生死亡。較多病豬表現出呼吸困難,呈犬坐姿勢,張口伸舌,經過5~7天出現死亡。較大的豬患病后癥狀相對較輕,體溫升高至大約41℃,伴有痙攣性干咳,呈腹式呼吸,先是發生便秘,后期變成腹瀉。
3 剖檢變化
剖檢病死豬,可見體表皮膚正常,眼、耳、鼻以及肛門等部位也正常,口腔黏膜一切正常,但口腔內往往存在黏液。腹腔內存在少量積液,胃底部某些地方的黏膜發生充血,大腸、小腸以及膀胱正常。肝臟、脾臟、腎臟的外觀以及實質都一切正常。胸腔存在少量積液,心包明顯積液,促使整個心包被漲滿,心肌沒有發生出血、壞死以及其他病變。肺臟色澤較暗,發生腫脹。喉頭、氣管環發生充血,將氣管切開,可見與肺交接處存在大量的白色泡沫,一般達到10 cm左右深,上部有1 cm左右的白泡,向下則逐漸變小變密,將氣管堵塞。將肺部切開,可見支氣管內也存在大量的細小白泡沫。
4 實驗室診斷
病菌分離培養。取病死豬的肺臟、肝臟、腹股溝淋巴結、十二指腸分別在血瓊脂平板上接種,置于37℃下進行16 h培養,可見接種肺臟、腹股溝淋巴結的平板上長出透明的微小菌落,表面光滑。再挑取單個菌落在麥康凱平板上接種,置于37℃下進行24 h培養,沒有長出任何菌落。
染色鏡檢。挑取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可見兩端濃染的陰性短小桿菌;進行瑞氏染色,可見菌體兩極著染。
生化試驗。挑取單菌落進行生化鑒定,發現硝酸鹽和氧化酶還原試驗呈陽性,觸酶呈陽性,可使蔗糖、葡萄糖分解,脲酶試驗呈陰性,且不會生成硫化氫,與多殺性巴氏桿菌的生長特性相符。
藥敏試驗。取經過純培養的菌株添加在3 mL無菌生理鹽水中懸浮,接著取適量菌液在新的瓊脂上均勻滴加,并使用特殊的玻璃棒均勻涂布,經過幾次,直到瓊脂將平板上的水分完全吸收,再用經過滅菌的鑷子取藥敏紙片貼于平板表面,然后將平板放在37℃下進行18 h孵育,測量抑菌圈直徑來判斷敏感藥物。
5 防控措施
免疫預防。每年春秋兩季,豬群可定期免疫接種1次豬多殺性巴氏桿菌病氫氧化鋁甲醛菌苗或者豬多殺性巴氏桿菌病口服弱毒菌苗。也可免疫接種豬肺疫 豬瘟 豬丹毒三聯苗進行,每只皮下或者肌肉注射2 mL,經過14天即可產生免疫力。但要注意的是豬巴氏桿菌病的病原菌主要分成A型和B型,二者不會交叉感染,因此推薦同時免疫接種兩種血清型疫苗。
藥物治療。取適量硫酸鏈霉素或者青霉素,添加20~30 mL水充分溶解后進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續使用3—4天;按體重使用30~50 mg/kg土霉素,分成2次口服,連續使用2~3天。同時,可取25 g金銀花、15 g梔子、25 g連翹、15 g桔梗、15 g知母、25 g荊芥、10 g蘆根、15 g山豆根、25 g野菊花,加水煎煮后添加100 g蜂蜜,混合均勻后服用,每天1劑,連續使用2~3天;也可取3只蟾蜍、25 g生姜,完全搗爛后添加100 g醋,混合均勻后內服,每天1次,連續使用2~3次。如果病豬咽喉部發生腫脹,可用手術刀將其刺破,再取乳香、天南星、沒藥、雄黃、甘草各15 g,全部研成細末,混合均勻后敷在腫脹部,間隔1天1次,連續使用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