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
摘要:豬增生性腸炎也叫做豬增生性腸病,是由于感染胞內勞森菌而發生的一種腸道綜合癥,通常是保育豬或者生長育肥豬容易患病,主要特征是發生出血性、間歇性或者頑固性下痢。盡管豬患病后的死亡率只有5%~10%,但會導致機體飼料利用率降低,提高淘汰率,給養豬業造成較大損失,應采取有效防治。
關鍵詞:豬;增生性腸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藥物治療;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2-0080-01
1 流行病學
病原特性。胞內勞森菌為脫硫弧菌科,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菌體呈直桿狀或者彎狀,直徑為o.25—0.43 μm,長度為1. 25—1.5 μm,兩端鈍圓或者細尖,沒有鞭毛,不具有運動能力,且只能夠寄生在細胞內。該菌最佳生長條件是含氧量為8%時,主要在腸黏膜細胞中生長,在無細胞培養基中無法培養,接種雞胚后也不能夠生長。
易感動物。豬、兔、大鼠、倉鼠、狐、雪貂、鴕鳥、鹿、馬等都易感染。一般是6~20周齡的生長育成豬容易出現發病,自然感染后具有2~3周的潛伏期,人工感染后具有8—10天的潛伏期。
傳播途徑。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豬和帶菌豬排出的糞便。主要通過口腔感染,自然感染7天之后就能夠在糞便中檢出病菌,人工感染經過2l天的攻毒會達到發病高峰。感染豬的排菌持續時間不同,但一般都在10周以上。
流行特點。該病全年任何季節都能夠發生,其中3~6月發病率較高,一般呈散發式流行。另外,當受到某些應激因素的刺激,如氣候突變、晝夜溫差過大、長距離運輸、過于潮濕、混群、轉群以及飼養密度過大等,都能夠誘發該病。
2 臨床癥狀
病豬既可表現出臨床癥狀,也可不表現出臨床癥狀。病豬發生較輕的增生性腸炎時,可能不會表現出腹瀉。在斷乳后至育肥階段,往往會表現出食欲減退,生長發育遲緩,通常在4~6周之后能夠康復。病豬一般會由于腸黏膜出現發炎或者壞死而出現局部性回腸炎或者壞死性腸炎,表現出持續腹瀉,生長發育減緩,皮膚蒼白,部分發生死亡。年輕成年豬還可發生增生性出血性腸病,表現出急性出血性貧血,病程持續時間稍長時會先排出柏油樣的黑色稀糞,后期排出黃色糞便。部分突然死亡的病豬可見外表蒼白,且排出正常糞便。
3 實驗室診斷
剖檢變化。對病死豬進行剖檢,主要是消化道發生病變,結腸前段、小腸后段以及盲腸呈紫紅色,發生嚴重充血、出血,腸管變粗、漲滿,腸內含有紅色血樣內容物或者血凝塊,腸壁表面有大面積紅紫色,且比較光滑;回腸腸管有所增粗,特別是靠近回盲瓣處的回腸腸壁的增厚更加明顯,并會存在程度不同的增生性變化。腸黏膜發生水腫,存在特征性發枝狀皺褶,肉眼可看到明顯的如同腦架樣結構,胃以及空腸、十二指腸前段不存在有意義的病理變化,腸系淋巴結呈索狀,發生明顯腫大,切面多汁。
病理組織學檢查。取病死豬發生病變的腸段制成切片,經過H-E染色、鏡檢。發現腸腺上皮細胞明顯增生,腸黏膜層浸潤有炎性細胞,而環狀細胞數量變少,非環狀細胞(即沒有成熟的腸腺上皮細胞)呈腺瘤樣增生,腸黏膜結構中散布有大量的分枝狀腸腺,腺體增殖、擴張、延長、分支,其中含有大量嗜中性粒細胞和壞死的細胞碎片。切片經過渡銀法染色,可見增生性腸腺瘤細胞的胞漿內存在大量彎曲的小桿狀細菌。
涂片鏡檢。取急性病豬的大腸黏膜進行抹片,放在暗視野顯微鏡下進行檢查,沒有看到豬痢疾蛇形螺旋體,從而排除發生豬痢疾;取結腸內容物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接種,置于37℃下進行48小時培養,只長出埃希氏大腸桿菌,而沒有長出其他細菌。
PCR檢測。取發病豬腸內容物送至省級畜牧獸醫研究所進行PCR檢測,結果能夠檢出有胞內勞森菌的特異性DNA片段。
4 防治措施
藥物治療。病豬可按體重肌肉注射2.5~5 mg/kg恩若沙星注射液,或者按體重肌肉注射2.5 mglkg氧氟沙星注射液,每天2次,連續使用3~4天,最好交替使用以上兩種藥物。同時,病豬要飲用口服補液鹽(即由100 kg水、350 g食鹽、1 kg白糖、250 g碳酸氫鈉、150 g氯化鉀組成),促使機體電解質增加,確保酸堿平衡,提高抗病能力,加速生長發育。如果病豬食欲不振,貧血、機體消瘦,可肌肉注射1次2.5—3 mL含硒型生血素和4~5 mL復合維生素B注射液。另外,可在日糧中按適宜比例添加阿莫西林粉和泰樂菌素,連續使用5~7天。
加強飼養管理。豬場最好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如果條件允許可考慮采取多地飼養。禁止到疫區進行引種,新引進的種豬要經過10周的隔離觀察,隔離期間可使用敏感藥物,每月用藥7~10天,確認健康無病后才允許混群。豬群要飼喂全價配合飼料,如果飼喂含有過多纖維的飼料,要注意控制飼料中所含的可溶性非淀粉類多糖水平等,能夠有效抑制腸道內病原體的增殖,從而有效地預防發病。避免受到不良外界環境的刺激,如過冷過熱、經常調動和混群以及重新擴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