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效華
摘要:母豬產后熱是產后1~3天常見的一種疾病,全年任何季節都能夠發生,其中在氣候炎熱的夏季和氣候寒冷的冬天發病率較高,且經產母豬的發病率要高于初產母豬。病豬表現出體溫升高,食欲不振,減少泌乳,從而影響仔豬生長發育,且容易發生腹瀉,甚至會導致母豬和仔豬同時死亡,應采取有效的防治。
關鍵詞:母豬;產后熱;病因分析;臨床癥狀;西藥治療;中藥治療;產期護理;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2-0085-01
1 病因分析
母豬全年任何季節都能夠發生產后熱,尤其在氣候炎熱和寒冷的季節容易發生,其夏季發病率最高。經產母豬的發病率要高于初產母豬,特別是曾經患病的經產母豬更容易發病。經產母豬患病后往往會由于子宮內膜炎而繼發引起乳房炎。老齡母豬感染后癥狀更加嚴重,盡管經過治療具有較低的死亡率,但具有較高的淘汰率。
豬舍、產房衛生條件惡劣,助產沒有經過嚴格消毒以及損傷產道,導致分娩過程中或者產后感染細菌,主要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鏈球菌、大腸桿菌、化膿棒狀桿菌,其侵入血液后會大量繁殖,同時分泌大量毒素,從而引起發病。另外,母豬妊娠期間飼養管理不當,特別是攝取較少蛋白質、礦物質飼料或者缺乏,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產后感染風熱或者風寒而引起感冒,都能夠誘發該病。
2 臨床癥狀
母豬患病后的最典型癥狀是發燒。大部分病豬的體溫會急劇升高,通常可超過39℃,而少數會達到大約41℃。食欲減退,有些甚至停止采食。早期感染的病豬中,采食量會日漸減少,一般只有正常量的50%,有時甚至只有33%左右,隨著癥狀的加重,中后期基本停止采食。排糞量明顯減少,有些甚至停止排糞。一般排出如球狀的干燥糞便,通常為黑色,甚至呈醬油色。對糞便進行仔細檢查,可見上面黏附大量黏液或者腸黏液,有些會排出混有血絲的糞便。眼睛發生紅腫,特別是結膜存在血絲,眼瞼有所浮腫,里面存在紅色黏液。感染初期,病豬精神狀態較好,還可在圈舍內活動,也能夠照顧仔豬;病程中后期,運動量減少,甚至拒絕走動,通常會側臥在地。
3 防治措施
西藥治療。治療原則是抗菌消炎、解熱鎮痛以及強心補液。對于輕癥病豬,即體溫達到大約40.5℃左右,采食減少,但精神狀況尚可,主要是采取抗菌消炎、解熱鎮痛,可肌肉注射由20 mL生理鹽水、600萬IU青霉素、240萬IU鏈霉素組成的混合溶液,或者肌肉注射由10 mL黃芪多糖注射液、15 mL復方替米考辛(緩釋劑)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連續使用2~3天。之后向子宮內灌注由150 mL生理鹽水、10 mL替米考辛(緩釋劑)組成的混合溶液,每2天1次,一個療程連續使用3次。對于重癥病豬,即體溫升高超過41℃,精神萎靡,停止采食,喜飲喜臥,惡露較多,可靜脈滴注250 mL葡萄糖、10 mL 10%~20%安鈉咖,或者250 mL0.9%生理鹽水、8 g頭孢曲松鈉;接著向子宮灌注20 mL高效米先(長效土霉素緩釋劑),每2天1次,連用2~3天。
中藥治療。治療原則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以及滋陰潛陽。生化湯加減,即取50 g益母草,30 g地骨皮,桃仁、當歸、生地黃、香附、川芎、瓜蔞、艾葉、炒枳實、生蒲黃、紅花、甘草各10 g,混合后全部研成細末,再以50 g黃豆面、10 g紅糖為引,添加適量開水沖調,待溫度適宜后給病豬一次性灌服,每天1劑,連續使用2~3天。如果體溫升高,可添加20 g金銀花,梔子、銀柴胡、黃柏、黃芩各10 g;體型比較瘦弱時,可添加茯苓、山藥、黨參各10 g;惡露較多,且伴有腹痛時,可添加地鱉蟲、延胡索各10 g。也可取炒川芎、當歸尾、大桃仁各15 g,木紅花、懷牛膝、炮姜炭各10 g,20 g益母草,加水煎煮后灌服,連續使用2~3次。
產期護理。母豬分娩前,要確保產房清掃干凈,更換干燥、清潔且經過強紫外線(陽光至少照射12 h)消毒的墊草。母豬產前7天要確保每天能夠進行20~30 min的運動,以增強體質,使骨盆變寬,確保順產。母豬產前1天以及分娩當天可給其飲用添加有適量紅糖的益母草煎湯,使其底氣充足,并促使子宮、產道在分娩時可有力陣縮,加快胎兒產出。母豬分娩是要安排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并提前準備充足的碘酒以及0.1%新潔爾滅或者2%來蘇兒液,確保助產在無菌條件下進行,避免損傷陰道,防止產后感染。助產者要提前修剪指甲,且打磨平整,避免刮傷產道、子宮,如果發生損傷要立即采取有效處理。母豬分娩結束后的36~48 h內,可肌肉注射2 mg前列腺素,促使子宮殘留內容物被完全排凈,防止發生產后熱。同時,產后3天可連續飲用低濃度葡萄糖水(適宜控制在2%~5%)、20~30 g可溶性阿莫西林,能夠有效預防發生子宮內膜炎。
加強飼養管理。長時間保持母豬圈舍衛生條件良好,及時將不干凈的墊草以及糞污清除干凈。豬舍內每3天進行1次消毒,要選擇三種以上的消毒劑交替使用。母豬分娩前10天更要注意加強管理,主要是加強防寒、防暑、防濕、防風以及防驚嚇等,防止其發生應激反應而繼發引起該病。適當調整日糧,確保維生素充足,如飼喂含有豐富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的飼料,改善腸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