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萍

繼上交所對*ST吉恩(現為“退市吉恩”)和*ST昆機(現為“退市昆機”)做出退市決定后,深交所本周也對*ST烯碳做出退市判決。與此同時,*ST眾和、*ST上普、*ST海潤先后被暫停上市,A股退市進程大幅提速。
同時,從二級市場反應也能看出,經過2017年價值投資的洗禮,A股投資者對于這類股票的投資越來越理性。例如,5月30日已進入退市整理期的“退市昆機”,在兩個交易日僅成交12手,累計成交額僅為6554元。此外,受密集退市影響,自5月22日以來的7個交易日中,正常交易的46只退市風險警示股中,44只個股股價累計漲幅負增長,占比95%以上。業內人士指出,炒殼風險不容小覷,建議不要盲目跟風投資。
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江西朗秋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冰華提醒投資者:“不是所有公司退市都可以起訴維權,*ST吉恩完全是由于行業和經營問題帶來的常年虧損所致,而公司又不存在法定的投資者可以起訴要求賠償的事由,因此投資者只能自擔市場風險。”
5月22日,上交所對*ST吉恩、*ST昆機做出了終止上市的決定。其中,*ST吉恩觸及了上交所凈利潤、凈資產和審計意見共三項退市指標。同樣處于暫停上市狀態的*ST昆機則觸及了凈利潤和凈資產兩項退市指標。
報告顯示,2014~2016年,*ST吉恩凈利潤連續3年為負值,2017年公司凈利潤為-3.5億元,期末凈資產為-3822.10萬元。同日,上交所決定暫停*ST海潤、*ST上普上市。隨后,深交所對外宣布,因業績連續3年虧損,且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深交所決定終止*ST烯碳上市,A股退市進度驟然加速。
根據相關規定,*ST吉恩、*ST昆機已于5月30日進入退市整理期,股票簡稱分別變更為“退市吉恩”和“退市昆機”。*ST烯碳將于6月5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股票簡稱將變更為“烯碳退”。3只股票價格的漲跌幅限制為10%,退市整理期后公司將被摘牌,其股份轉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老三板)。
北京點石匯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交易總監劉啟表示, 吉恩鎳業、昆明機床、銀基發展3家公司是A股市場的老面孔了,3家公司的退市和公司多年來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以及公司管理層的管理能力不強密切相關,主要原因不在其所屬行業,退市后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公司轉型或尋求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相較于以往市場對于退市股的態度,投資者對退市吉恩與退市昆機的交易明顯理性了許多。據《紅周刊》記者統計,5月30日和31日,退市吉恩與退市昆機成交可謂“十分慘淡”。其中,退市吉恩兩個交易日累計成交186手,累計成交金額11.25萬元。退市昆機總共成交12手,累計成交金額6554元。而新都退在2017年退市時,整理期首個交易日3268手,成交金額234萬元。
其實,*ST吉恩、*ST昆機和*ST烯碳3家上市公司昔日均輝煌一時。例如*ST吉恩,2003年,吉恩鎳業頭頂中國上市公司鎳業“第一股”的光環登錄上交所。在此光環籠罩下,以4.66元/股發行的*ST吉恩上市當日漲幅高達94.42%。業績方面,該股曾經也是“成長型白馬股”,公司凈利潤從5800萬元起步,連續多年穩增長,部分年份增幅翻倍。但2012年開始,受鎳業價格持續低迷影響,該股業績開始走上下坡路,并在2014年開啟跌跌不休模式,最終黯然退市。
*ST烯碳和*ST昆機之所以有投資者起訴,是因為公司在退市前存在信息披露違法行為并且被證監會做出行政處罰,根據《證券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投資者有權要求相關責任人對損失給予賠償。
比起上市公司的“顧影自憐”,對于身陷退市股中的投資者而言,損失或許將是難以避免的了。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ST吉恩共有股東總戶數70658戶,戶均持股22697股;*ST昆機共有股東總戶數33099戶,戶均持股16045股;*ST烯碳共有股東總戶數164823戶,戶均持股7006股。
這其中,不乏機構投資者的身影。例如,*ST吉恩前十大股東名單中,東方基金、長安基金和興全基金3家基金公司共7個資管產品上榜。*ST烯碳第二大股東為中央匯金公司,持股3.49%;*ST昆機第四大股東為香港中央結算(陸股通),持股0.325%。此外,*ST吉恩在公司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前為滬股通標的,目前,公司仍有部分滬股通投資者。
在3只股票的機構投資者中,*ST吉恩的持有者最為“憋屈”。查閱*ST吉恩以往公告可以看到,2014年*ST吉恩以7.62元/股向東方基金、長安基金和興全基金3家基金鎖價發行7.87億股,共計融資60億元,鎖定期3年,到期日是2017年9月22日。其中興全基金、東方基金、長安基金分別通過專戶認購1.982億股、2.972億股、2.972億股。不巧的是,*ST吉恩在2017年4月底因“存在暫停上市風險”連續停牌,直到今年5月30日因進入退市整理期才復牌。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興全基金專戶參與*ST吉恩定增的人員中,刁靜莎格外受市場關注。據私募業內人士了解,刁靜莎并非個人投資者,而是私募大鱷江蘇瑞華投資的一名員工,江蘇瑞華曾在多只個股投資中出入。
截至5月31日收盤,*ST吉恩已連收兩個跌停,報收5.46元/股,以此計算,上述7個專戶產品累計浮虧約17億元。雖然虧損在所難免,但“踩雷”機構也沒放棄“自救”。*ST吉恩曾公告,通過興全基金定增的刁靜莎和張宇表示,如果*ST吉恩進入退市整理期,其將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4811.17萬股。
《紅周刊》記者了解到,專用席位部分時候可以保證投資機構優先于其他機構率先在跌停價格掛出賣單,如果投資機構與公司大股東或者其他關聯方有私下的其他約定,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與之協調。不過,*ST吉恩此前已經明確對外表態,此次定增不存在“兜底協議”等約定。
但面對權益受損,投資者又該如何有效維護自己的權益呢?“不是所有公司退市都可以起訴維權。”江西朗秋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冰華表示。他分析,*ST吉恩完全是由于行業和經營問題所致,而公司的確又不存在法定的投資者可以起訴要求賠償的事由,因此投資者只能自擔市場風險。而*ST烯碳和*ST昆機之所以有投資者起訴,是因為公司在退市前存在信息披露違法行為并且被證監會做出行政處罰,根據《證券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投資者有權要求相關責任人對損失給予賠償。
“以*ST昆機為例,其在2013年到2015年連續3年通過財務造假行為虛增利潤,必然使公司股價長期脫離其真實的財務狀況,處于虛高的狀態,公司自暴造假行為后,股價連續下跌正是去除財務造假對股價影響的過程。因此自2013年年報發布日(2014年3月29日)至2017年3月20日公司自暴造假行為之間買入的,并且在自暴之后賣出或繼續持有的投資者,可以要求虛假陳述責任人對造假行為產生的損失給予賠償。”劉冰華分析。
唯有大力推行注冊制,A股才有望完全市場化,這也是退市制度急切需要完善的地方。
雖然3只個股密集退市在A股較為罕見,但拉長周期來看,截至5月29日,A股有史以來退市率不足2%,遠低于美國等成熟股票市場的退市率。
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A股市場總共有95家上市公司退市,剔除因上市公司被“吸收合并”、“證券置換”、“轉板上市”、“私有化”等因素退市的上市公司,實際上因“業績連續3年(及以上)虧損”或“欺詐”等因素被動退市的上市公司只有51家,占比僅為1.45%,平均每年僅有1.8家公司退市。在51只因業績不達標或“欺詐”退市的個股當中,深交所退市個股為24只,上交所退市個股為27只。而美國紐交所年均退市率約為6%,其中約50%是主動退市;納斯達克年均退市率均為8%,主動退市率占近三分之二。
宋清輝表示,當前上市公司退市難的主因有兩方面:一是利益關系錯綜復雜,上市公司的退市涉及到職工、債權人以及成千上萬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一些面臨退市的上市公司最后會因種種原因未能退市;二是不成熟的市場及其投資者對退市概念股炒作充滿預期,間接造成退市難。當前退市政策也存在不少漏洞,例如連續3年虧損被暫停上市,但沒有規定扣非后的凈利潤。因此一些上市公司正是鉆了制度的漏洞,通過資本運作保證凈利潤為正而避免退市。
此外,退市前還有半年寬限期,實際上為垃圾公司賣殼、重組客買殼提供機會。“唯有大力推行注冊制,A股才有望完全市場化,這也是退市制度急切需要完善的地方。”宋清輝分析。
《紅周刊》記者看到,雖然仍存在不少問題,但A股市場的退市制度一直處在完善過程中。歷經三次改革后,今年3月,證監會擬對《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進行修改,強化滬深證券交易所對重大違法公司實施強制退市的決策主體責任;對新老劃斷做出安排;加強對財務狀況嚴重不良、長期虧損等幾類企業的退市執行力度。
“當前退市制度改革的思路是向交易所放權,我覺得這應該是和上市制度、節奏相匹配的,退市和上市都要市場化、常態化。”在劉啟看來,退市制度和IPO發行常態化是在為注冊制的推出來鋪墊。
他分析:“注冊制放權給交易所,管理層應該會對交易所進行窗口指導,退市預計模式也一樣,但管理層對退市的窗口指導不宜過多。此外,兩個交易所間有其自身的政績業績比較,具體到后面的操作層面,目前不確定性依然很大。”
此外,《紅周刊》采訪中發現,隨著去年以來價值投資的深入人心,踩雷退市股的投資者也在積極校正自己的投資思維。例如,在北京某公司工作的亞亞(化名)就是其中一員。
她踩雷的股票是中毅達,公告顯示,中毅達因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2017年年報和2018年一季報,被上交所出具監管函。上交所要求,中毅達自5月2日停牌,并在停牌兩個月內披露前述定期報告,如未公告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告;而如果在披星戴帽兩個月內仍未能披露該報告,公司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中毅達在5月30日的最新公告中沒有做出肯定的回復,公司仍存在被終止上市的可能。
據亞亞介紹,她持有中毅達4200股,停牌前浮虧在2萬元左右。如今痛定思痛,亞亞坦言:“現在買股票,肯定會先咨詢一下專業機構,重點分析一下企業的投資價值,重新開始學習價值投資。”
隨著退市制度配套建設的完善,暫停上市或退市的公司將來恢復上市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其實,從監管的角度看,對于退市股一直沒有將門關死,重新上市是可能的。上交所近日表示:“公司終止上市后,如果滿足重新上市條件,可以向上交所提出重新上市申請。”條件主要包括:一是退市滿12個月,二是滿足交易所對公司股本總額、股東分布等其他一般條件的要求。
那退市股再上市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呢?截至目前,因時間成本、資金成本等問題,在中國資本市場因業績不達標或者欺詐等因素退市的個股中,尚沒有成功重回A股的,但并不意味著退市股徹底死心。例如,2014年因連續虧損而退市的“央企退市第一股”長航油運,如今正在謀劃重新回歸A股。數據顯示,長航油運退市時股價報收0.83元/股,截至2018年5月31日,股價報收4.31元/股,股價累計上漲423%。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隨著退市制度配套建設的完善,暫停上市或退市的公司將來恢復上市的難度會越來越大。今時不同往日,股民切莫盲目跟風、僥幸參賭。
退市節奏的驟然加速,使得退市概念股不斷承壓。數據顯示,從5月22日*ST吉恩和*ST昆機被退市,到5月31日7個交易日,在46只正常交易的*ST股票中,僅*ST三維和*ST椰島累計股價實現正增長,分別上漲4.6%和14.6%。其余44只個股全部下挫,其中*ST天馬、*ST天業、*ST中絨等跌幅居前。
其中,*ST眾和、*ST建峰、*ST海潤、*ST上普、*ST釩鈦5只個股目前處于暫停上市狀態。此外,今年以來39只個股被實施ST,其中*ST工新、*ST富控、*ST華信、*ST天馬因年報被給出了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非標”審計報告而被實施ST;*ST獅頭、*ST夏華、*ST新能等因最近兩年審計凈利潤為負值而被實施ST;*ST油服和*ST宜化則因最近兩年連續虧損而被實施ST。
根據交易所規定,滬市和深市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股票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后,公司出現包括披露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虧損、凈資產為負值、營收低于1000萬元、財報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在兩個月內仍未披露應披露的年度報告或者中期報告等多種情形之中的一種時,股票將會被交易所暫停上市。
而股票暫停上市后,以上交所為例,如果出現“公司披露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財務會計報告存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的凈利潤孰低者為負值、期末凈資產為負值、營業收入低于1000萬元或者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等四種情形之一”,上交所將決定終止其股票上市。
綜合來看,2018年加速化的退市行動或許只是開始,在未來退市常態化的狀態下,投資者在投資上又該如何避開業績風險“地雷”?
劉啟認為,資本市場殼價值依然存在,但越來越小。究其原因,一是對借殼上市管理愈加嚴苛,如創業板不允許借殼;二是經濟下行傳統行業盈利下滑,殼資源增多;三是市場容量變大之后,整體估值水平出現下移。
此外,并非每家經營不善的上市公司都要走退市這一條路,重組仍然是一條出路。他建議投資者通過以下方式避免“踩雷”:分散投資,如果金額太小可以考慮投資公募基金;二是分析上市公司基本面,看看公司主營是否清晰、收入來源是否異常集中、控股股東股權質押率、股東結構等。“如果不幸命中,建議直接離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