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丹
“防止股市大起大落”本周再度見諸報端。上交所理事長黃紅元近日表示,“堅決防止股市大起大落、暴漲暴跌,確保資本市場行穩致遠”,這也是“防止大起大落”在最近兩年里又一次被提及,其中釋放出的信號值得投資者高度重視。
從上證指數的角度看,2016年2月以來確實實現了“防止大起大落”,從當年最低的2638點到今年1月最高的3587點,兩年來最大漲幅只有36%, K線圖上呈現平緩的上升通道,平均每個交易日上漲不到兩個點。能夠維持這么長時間的緩慢上升,在A股28年來的歷史上可謂頭一遭。在這段期間,A股還維持了較快速度的IPO和再融資,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投資和融資的相對平衡,可謂得來不易。
但這種穩步攀升的格局在2018年起卻漸漸發生變化,市場的波動率顯著上升。先是上證指數在1月份急升,一度在19個交易日有18天收陽上漲,波段漲幅接近10%;此后10個交易日又快速見頂回落,將年初漲幅吞噬殆盡;緊接著又連續6個交易日大幅反彈,波段漲幅超過8%。而伴隨著3月23日跳空大跌超過3%,上證指數持續在低位徘徊,本周更進一步向下尋求支撐,考驗3000點整數關。市場波動率的變化顯示,銷聲匿跡將近兩年的“大起大落”又有卷土重來之勢,因此上交所再次敲打提醒,顯示監管層對于股市的異常波動高度重視,并且有政策儲備可以進行最大限度防控。
2015年股市的大起大落給市場參與者帶來深遠的影響,筆者身邊就有不少朋友是在當時的高位買入股票或基金,損失慘重深套至今,三年過去了仍無法復原。這些朋友只是用自有資金投資,還能長期持股堅守至今,而那些使用杠桿的朋友,資金大多在暴跌中灰飛煙滅。除了投資者的財富重分配之外,有些上市公司在牛市頂峰市值膨脹大肆對外擴張,高價收購的資產形成巨額商譽,至今仍是不少中小創公司需要攤銷“業績地雷”。從長遠來看,市場的大起大落對市場絕大部分參與者來說都是“負能量”,不利于市場的穩定發展。因此,“防止大起大落”在股市波動有所增加的情況下再度被提及,正是為了讓市場各方尤其是新股民牢記以往教訓,以免好了傷疤忘了疼。
從目前市場運行的趨勢看,也存在誘發市場“大起大落”的局部因素。從“大起”的角度來看,雖然長線投資、價值投資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所接受,但快進快出的題材式炒作依然存在,典型如次新股的暴漲暴跌,雖然去年以來監管層公布了對不少違規炒作資金的處罰,但類似的炒作總是如“打不死的小強”,周而復始地循環出現。而每一次“大起”之后,股價如同熊瞎子掰苞米,掰一個丟一個,隨著游資主力的離場,大量追高的投資者被套牢在高位,損失不亞于熊市中的“大落”。同時,一些業績地雷、財務地雷、股權質押地雷也逐漸浮上水面,“大落”的風險在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展現的尤其明顯。從這個角度來說,上證指數看起來還算比較穩定,但個股分化和劇烈變動中,已經呈現局部“大起大落”的現象。
從管理層的角度來看,“防止大起大落”首先還在于維持主要指數的穩定上,如上證指數、滬深300等。從這個角度來看,股指像年初那樣的連續上漲并不能持久,此后必然會有一波同等級別的調整來進行修正;同時,要出現連續大跌可能性也不大,因為這同樣有悖于“防止大起大落”的基調。
近期市場的走勢普遍較弱,特別是本周三(5月30日),上證指數重挫2.53%,收盤創下2018年內新低。可以說,目前到了又一次防止“大落”的關鍵時刻。對投資者來說,這樣的政策基調在某種程度上指明了近期投資的方向,就是在防止“大落”的藍籌股、白馬股身上。在年初提前反映“入摩”利好之后,以上證50為代表的藍籌股出現一波比較深的回調,特別是近期樣本股的例行更換,更對部分個股形成一定程度的擾動效應。但提前的調整釋放了風險,未來如果股指出現調整,“有形之手”再度啟動藍籌股護盤來防止“大落”,也是可以預期的選擇。更何況,這些藍籌股本身就是外資法人、養老金等講求價值投資的長線資金入市的首選,這些資金沒有理由放著低估值的藍籌股不買而去追高題材股。
4月底5月初,上證指數在3050點附近反復筑底,形成了多次考驗的底部,也是防止“大落”的第一條防線。而從國際股市的慣例來看,高位回調20%即進入熊市,要防止“大落”導致熊市來臨,也必須固守在3587點回撤20%的位置,即2870點之上。因此,近期股指回落向2870~3050點這一區域靠攏,正是藍籌股又一次買點的來臨(見附圖)。
當然,在指數相對穩定的同時,個股的分化不可避免,對于一些波段漲幅巨大、估值明顯存在泡沫成分的個股,以及財務指標惡化、現金流和凈利潤不匹配的公司,投資者應當重點回避,將倉位重點配置在調整充分的低估值藍籌股或指數基金上,這是相對比較穩健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