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平均壽命一百二十歲,估計我等俗眾還是很難從一而終。
跨界:
你好。
21世紀開始這小二十年和20世紀結束那小二十年相比,人活得明顯長了,生活節奏明顯快了,一生一婚似乎有些不人道,一生一種身份和職業似乎實在無聊。有一種說法是,2030年,人類的生物醫學科技就能做到讓人類永生。即使不能永生,人類平均壽命提升到一百二十歲,如果二十出頭初婚就從一而終,跟另外一個人類一百年不變地天天睡在一起,或許人類基因都會因此發生某種突變。如果從二十出頭第一份工作就做煎餅,到生命盡頭的一百年都堅守一個煎餅攤,他一定會成為他所在城市的煎餅之神。
可是,基因突變是絕對小概率事件,在任何一個領域里成神也是絕對小概率事件。如果平均壽命一百二十歲,估計我等俗眾還是更多地從二、三、四而終,還是會從事第二、三、四份工作或者培養一兩個非常認真的愛好。為了配合這一不可逆轉的人類趨勢,最近出現了一個新詞:斜杠青年,我也被群眾揪出來做了斜杠青年(如果不是中老年)的一個代表。具體的表達形式是這樣的:馮唐,詩歌圈公認不是詩人的著名詩人洎帶被黑流量的油膩的漢語創造者/被老翻譯家一致唾棄的英文譯者/顛覆三觀的情色小說家/高古玉器和高古瓷器癡迷者/《資治通鑒》研讀者/戰略專家/婦科腫瘤研究者/醫療創業者和醫療變革活動家/一級市場投資者/書法圈公認不會寫毛筆字的書道愛好者/飲者。
年近半百之后,這些斜杠被戴多了之后,我也常常被問起:是如何做到的?如何做到跨界不傷胯,不扯傷蛋?我細細思量,簡單坦承,總結三點如下:
第一,專一。看上去像障論,但是我認為,如果真的想做出跨界成就,首先需要在某個狹窄領域精進,最好修煉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類所不及的程度。其實,很多黑我的人不了解的是,我其實是個修煉很深的戰略專家(實事求是地不裝不自戀地說)。認真研究卵巢癌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兒了,而且也不過是在協和八年最后的三年中。但是這之后的二十年,無論是麥肯錫做戰略咨詢顧問的九年、華潤集團做戰略部總經理的數年、華潤醫療創業的數年,還是做一級市場投資的這近三年,平均每周工作九十個小時,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時間是在思考、分析、制定各行各業各種企業和組織的戰略:愿景是什么?使命是什么?價值觀和初心是什么?中長期目標是什么?在什么地方競爭?商業模式是什么?在保持初心的前提下,如何掙錢、多掙錢、持續性地多掙錢?核心組織能力是什么?如果沒有,如何補充?需要哪些資源?如何去得到?在戰略規劃這個領域,做過乙方(咨詢顧問)、甲方(企業),也按照自己制定的戰略創過業,見過豬跑,吃過豬肉,也養過豬。
第二,學習。跨界意味著要離開自己感覺舒適的領域,來到一個陌生的領域,還要和另外一些這個領域的專家、大神合作或者競爭,能仰仗的終極利器就是學習。仰仗在自身專業領域成為專家的過程中練就的學習能力,仰仗二八原則,認真搞明白一個新領域里的最核心的三十個專業術語、讀一本此領域里的經典教科書、纏著問兩個此領域里的真明白人一人一百個問題。如果有條件,在新的領域中找到一個能給你實際幫助的導師,不需要占用他很多時間,真困惑的時候,再思考一下,如果還不明白,去問導師,往往在見識上容易突破。
第三,勇敢。盡管有很多成語和古典智慧可以壯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觸類旁通”、“治大國若烹小鮮”,但是一個實事求是、心智正常的人剛開始跨界,難免心虛。你已經是某個行業的頂尖專家了,你也埋頭學習了核心知識和技能,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膽!膽!膽!喝三大碗酒,去景陽岡打虎!盡管你不是打虎的專家,但是你是武松啊,也經過了潘金蓮的考驗。商代巫師們在龜甲獸骨上刻字之前,他們也沒練過王羲之的《蘭亭序》。《詩經》里很多詩人寫詩之前,他們也沒讀過《唐詩三百首》。
余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