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公務員考試持續升溫,招考職位、限制條件的不斷變化,國內考生在選擇報考時更加理性。其實通過考試招錄公務員并不是我國的“獨創”,國外的“公考”又有哪些獨特之處?
俄羅斯:公務員考卷因職務而定
按照俄羅斯的官方統計數據,俄羅斯目前每1萬公民當中大約有67個公務員。相比之下,羅馬尼亞每萬人中公務員約250人,德國和挪威是300人,美國是350人,法國是400人。此外,俄羅斯的公務員人數與蘇聯時期相比要少得多,因此加入公務員隊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相關統計,1/5的俄羅斯公民渴望獲得國家公務員的身份,其中,高校在校生和應屆畢業生占比35%。高校中年級越高的學生越傾向于當公務員,因此不少大學生們從大三開始就積極參加各類公務員考試,希望畢業時能夠進入政府辦公大樓。據悉,各類公務員職務之所以廣受歡迎,是因為公務員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受到人們的普遍尊敬和認同。
既然想當公務員的人眾多,競爭就會隨之激烈,入職考試就不會太輕松。按照2004年通過的《俄羅斯聯邦國家公務員法》及2005年俄羅斯總統簽發的《關于國家公務員專業考試規程的總統令》,俄羅斯公務員在入職前后都要經過一系列專業性的考試。對于俄羅斯公務員而言,考試幾乎是終身都要面對的任務。入職專業考試之后,任何一次職務變化都要伴隨著相應的專業技術考試。被提升的科長、處長、局長都必須參加與其行政級別一致的專業考試,才能最后獲得職務升遷的任命。
所謂公務員入職考試就是指俄政府各部委通過競賽和考試的形式來招收公務員。一些俄政府部門通過競賽方式挑選本單位需要的人才,這對我們來說還是比較新鮮的,用人單位通過競賽方式選拔一批大三學生進入單位實習,之后再確定是否接受這些實習生的入職申請。而通常情況下,專業考試仍舊是進入公務員隊伍不可跨過的一道門檻。按俄羅斯公務員法的規定,公務員必須受過高等教育,而政府機構招聘公務員的信息必須公開透明。所有競賽或考試信息都須發布在各部委的官網上,而所有的報考者則須提交全部個人文件并按時參加筆試、面試,參加專業測評和單獨談話。專業測評的內容包括:俄羅斯語言、公文寫作、國家體制和法制建設基礎知識。所有的考題會在考試后公布在各部委官網上。考題數量必須超過100道題,沒有上限。專業測評占總評成績的1/3,最終的總評成績由評選委員會根據0至10分的評分機制給每位考生打分。
俄羅斯公務員考試的目的是評價相應級別公務員的專業水準,所以不同級別的公務員考試內容有很大的差別。所有公務員都要參加相關考試,無論供職時間長短。公務員考試分成兩類,一類是專家級,一類是基礎級。專家級的公務員考試按公務員級別劃分,這類考試也可被稱為升級考試,是按照任職指令單獨安排進行的。參加公務員考試是公務員的自愿行為,單位無權強迫。一年之內考試不能多于一次,三年之內不能少于一次。考試按照公務員個人要求由單位安排進行。按照公務員本人要求進行的考試,公務員本人須提供書面申請。在公務員申請某個特定職位之后,單位在三個月內要安排考試。公務員考試的內容、方式由該機構的干部考核鑒定委員會來安排,考試內容包括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和行政能力考查。除書面考試之外,還有單獨的談話和專業知識測試。考試結果由考核鑒定委員會的票數決定。如果未能通過考試,申請該職位的公務員可再次申請參加考試,但是要六個月之后方可提出申請。如果對考試結果持有異議,公務員可以通過法庭申訴的途徑維權。
與蘇聯時期相比,俄羅斯公務員的形象有了徹底的改變。如果說蘇聯時期的公務員通常都是能干的經營者,那么今天俄羅斯的公務員更像是講究效率的經理人。但另一方面,根據俄羅斯著名民調機構列瓦達研究中心的民調結果顯示,盡管俄羅斯民眾中愿意加入公務員隊伍的人不少,多數民眾對公務員仍然缺乏信任。
德國人的公務員之路
在德國,公務員也是個“鐵飯碗”,雖然公務員的工資相對會少于在企業工作的人員,升職空間也沒那么大,但是公務員工作穩定,合同終身,所以在德國依然是熱門職業之一。
德國公務員的招錄方式和許多國家一樣,都是采取公開招考的方式進行,但是德國沒有統一的國家公務員考試,而是在政府部門職位出現空缺時公示,申請人可以通過網上或書面申請,參加筆試,書店里有相關的應試參考書籍,筆試之后通常是面試。德國公務員招錄程序的嚴格保證了招錄的公正性。
德國公務員招錄程序一般是由人事部門根據職位空缺情況,向社會公開招考職位,提供報考信息。國家和州政府必須公開招聘所有公務員的位置,并組成公務員調配委員會。委員會首先要根據匿名的個人檔案按比例挑選出一定數量的候選人。檔案記載的主要信息包括學習成績、工作情況等,如有不良記錄,基本無法進入候選人范圍。需要指出的是,德國政府機關特別關注一個人的時間觀念。挑選公務員的標準是:“不一定要特別聰敏的人,但一定是要遵守紀律、講信譽、守時、腳踏實地的人。”如果有不守時的記錄,一般不會入選。顯然,這符合德意志民族講紀律、守時的特點。
在個人檔案挑選程序后,要進行統一的招錄考試,避免由于各個學校衡量標準的不同而導致的不公平。在筆試中脫穎而出的前1/10的候選人要參加大約半小時的面試。面試需要組成另外的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一般包括人事處長和用人單位各個部門的代表。以德國聯邦政府招聘公務員為例,筆試多為行政測試題,考察應試者的綜合邏輯能力,面試則會考察與公共服務相關的常識問題,例如對所在地方政府的看法等。通過面試后,入選者們會接受為期一個月的培訓。除了學習公務員守則和各部門的規定外,還要進行模擬項目訓練,在培訓結業后,應試者會迎來最后一輪淘汰,再進入試用期。試用期一般是兩年,可根據情況延長至三年。在試用期內,候選人要在多個部門實習,而每個部門都要對他的表現進行評價。如果不能獲得積極評價,就會被淘汰。
除了上述提到的考試選錄外,如果要獲得正式任用,年齡一般還要達到27歲以上。原因是,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對職業的選擇較為堅定。另外一個條件是身體健康。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不佳,是不可能成為正式公務員的。在這方面,德國的做法甚至很極端,以至于體重也成為人事部門關注的問題。例如,如果擬錄用人員在試用期內體重超標,一般會得到人事部門的警告,要求其在限定的時間內減重。如果不能減重,則不會被正式錄用。原因是,公務員的收入和醫療保險是由納稅人支付的,人事部門不能招錄那些可能對納稅人所納稅收造成額外風險和負擔的人。
德國政府近年來一直在縮編公務員隊伍,但德國媒體不斷報道公務員大量短缺的問題。德國聯邦行政管理局局長維倫科特認為,大量公務員即將退休,而年輕人又不愿當公務員,如果不制定“大規模調整方案”,德國政府在未來5~10年就會崩潰。怎樣吸引年輕人加入公務員隊伍,現在成了德國政府新的難題。
悄然變化的泰國公務員考試
國家公務員考試,在泰國也享受著“國考”的待遇。在普通泰國人眼里,能夠成為公務員,不僅能夠收獲一份穩定的職業,還能給個人及整個家庭帶來很好的福利待遇。據負責公務員招錄工作的泰國內務部公務員辦公室統計顯示,2017年共舉行2次公務員考試,參考人數共計60萬,占到泰國全國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一左右,不難看出,成為一名公務員,依然是多數泰國民眾的“理想之選”。
能成為國家公務員固然很好,但泰國社會對待通過“國考”成為公務員的態度正悄悄發生改變。
按照泰國人的傳統價值觀,長輩都希望子孫后代能夠成為國家公務員,不僅能為國家效力而且是整個家族的榮耀,對個人而言也是很好的“出路”。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成為公務員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在慢慢減退:一是人們不愿意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公務員備考上;二是年輕人認為公務員不再是實現自身價值的唯一途徑;三是公務員的薪資待遇增長緩慢。但考公務員“熱情”的消退程度是存在巨大的地域差異的,簡而言之就是“城市越大越趨冷淡,越是偏遠熱情越高”。在首都曼谷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職業選擇面更廣,就業機會也更多,而來自邊遠外府(曼谷以外地區均稱為外府)的人卻正好相反。
(摘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