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醫學科學報和科學新聞雜志共同主辦的“2017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于2017年12月31日揭曉,活動的評獎標準是獲獎人應于2017年在基礎研究領域作出過重大創新貢獻,獲得過重大榮譽;在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取得過杰出成就;在科技傳播、科學普及領域作出重要貢獻、有獨特表現;推動所在企業創新行業生態,引領市場應用,并受到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2017中國科學年度特別新聞人物
2009年,懷著一腔愛國熱情,黃大年從英國劍橋返回祖國,被選為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項目”首席科學家。7年間,黃大年帶領團隊,夙興夜寐,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中國深部探測能力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局部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其中,固定翼無人機航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制成功,填補了國內無人機大面積探測的技術空白;無纜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統工程樣機研制突破關鍵技術,為開展大面積地震勘探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堅實基礎;成功研制出萬米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樣機“地殼一號”,為實施我國超深井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裝備支持……
2017年1月8日,黃大年積勞成疾病逝于長春,年僅58歲,他用短暫的一生書寫了新時期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習近平強調,我們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2017年5月26日,中宣部向全社會公開宣傳發布黃大年的先進事跡,追授黃大年“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匡光力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家穩態強磁場科學中心(籌)主任
2017年9月27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在合肥通過驗收,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荷蘭、日本之后第五個擁有穩態強磁場的國家。
專家委員會鑒定認為,裝置各項指標均達到或顯著超過國家批復的性能指標,“磁體技術和綜合性能國際領先”。世界著名高場磁體專家漢斯·施耐德·蒙塔表示,作為全球僅有的兩臺40T以上混合磁體之一,合肥的混合磁體有潛力達到45T,使中國在國際強磁場領域占有重要地位。
劉中民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7年1月11日,大連化物所和延長石油“10萬噸/年合成氣制乙醇工業示范”項目成功產出合格產品,產品純度達到99.71%,主要指標均達到或優于設計值。
大連化物所劉中民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于2010年開展“煤基乙醇技術關鍵催化劑”的研究開發工作。2014年,大連化物所和延長石油啟動“10萬噸/年合成氣制乙醇工業示范”項目,2016年底開始試車,并于2017年1月11日產出合格產品。該示范項目的投產成功,標志著我國將率先擁有設計和建設百萬噸級大型煤基乙醇工廠的能力,對于緩解我國石油供應不足,石油化工原料替代,油品清潔化、煤炭清潔利用及促進國家糧食安全具有戰略意義。
顧明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2017年11月3日,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天鯤號”自航絞吸挖泥船在江蘇啟東的船塢成功下水。“天鯤號”能以每小時6000立方米的速度將海沙、巖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輸送到最遠15000米的地方,堪稱“造島神器”。“天鯤號”全船長140米,型寬27.8米,型深9米,最大挖深35米,絞刀電機最大功率可達7500千瓦,是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多項性能位居亞洲第一、國際領先水平。
從整船進口,到國外設計國內建造,再到國內自主設計建造……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天鯤號”的誕生具有里程碑意義。
施一公
清華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7年11月,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于《細胞》雜志再次發表最新成果。論文報道了釀酒酵母剪接體呈現RNA剪接反應完成后狀態、整體分辨率為3.6埃的三維結構。
2017年5月,施一公研究組于《細胞》在線發表了題為《人源剪接體的原子分辨率結構》的論文。這是第一個高分辨率的人源剪接體結構,也是首次在近原子分辨率的尺度上觀察到酵母以外的、來自高等生物的剪接體的結構。
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杰出者
2017年1月,在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憑借著在火炸藥領域的杰出貢獻,榮獲2016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20世紀80年代以來,王澤山團隊接連攻克難題,提高火炸藥的含能性能。他們成為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三冠王”:憑廢棄火炸藥再利用的多項關鍵技術獲199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憑降低武器對環境溫度敏感性這一尖端技術獲199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憑等模塊裝藥和遠程、低膛壓發射裝藥技術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科技企業領軍人物
2017年6月26日,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兩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橋站雙向首發,分別擔當G123次和G124次高速列車。兩列不同型號的“復興號”連接以時速350公里運行,并實現各輛列車間電氣和網絡的聯通,這在世界上是首次。“復興號”擁有純正“中國血統”,是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
何華武院士長期從事鐵路工程技術工作,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他主持了鐵路第六次大提速工程,組織了鐵路客運專線(高速鐵路)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及系統集成總體優化,為客運專線(高速鐵路)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科技傳播者(含科普工作者)
《加油!向未來》是央視綜合頻道在2016年暑期檔推出的科學實驗節目,節目中將物理、化學、生物等大型室內外科學實驗轉為益智答題,王雪純擔任《加油!向未來》節目制片人。
2017年7月《加油!向未來》播出第二季。節目的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升級,賽制轉變為純素人比拼答題模式,除了精彩絕倫的科學實驗,還有學霸與學霸之間的巔峰對決:30位“未來隊”的未成年學霸PK 30位“加油隊”的成年學霸。在權威科學工作者和團隊的鼎力支持和通力協作下,節目以最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示科學實驗,以最淺顯易懂的形式解釋科學原理。
楊超
中科院軟件研究所研究員
2017年10月27日,中科院軟件研究所研究員楊超榮膺2017年度CCF-IEEE CS青年科學家獎,以表彰他在高性能計算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楊超主要從事高性能計算的研究,2016年11月,在美國鹽湖城舉行的全球超級計算大會上,楊超率領的研究團隊,憑借在“神威·太湖之光”上運行的“千萬核可擴展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研究成果,獲得“戈登·貝爾”獎,實現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應用成果在此獎項上零的突破。
徐芑南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隨著2017年度試驗性應用航次圓滿收官,“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轉入業務化運行階段。作為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達7062米,可以在99.8%的海域開展深海調查。
2009年8月,我國自主研發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第一次下海實驗,已是73歲高齡的徐芑南和年輕人一樣,堅守在船上。此后,我國載人潛水器的海試一年一個新深度,1000米、3000米、5000米……直到挺進海底7000米,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試驗海區下潛至7062米,至今這也是世界同類型的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
胡郁
科大訊飛執行總裁
在2017年11月9日的發布會上,科大訊飛一口氣發布了多個領域里10款以上的人工智能產品,從教育到醫療,從客服到智能家居,再到移動手機端和車載環境,訊飛“智醫助理”機器人、智慧微課工具1.0、曉譯翻譯機1.0、譯唄等“黑科技”產品讓人目不暇接。
在胡郁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科大訊飛一直是語音識別、語音合成技術領域里的佼佼者。
他們的技術曾多次在國外比賽中擊敗微軟、谷歌等公司,獲得第一。他們也是最早隨著互聯網浪潮,開始以語音為接入口,布局人工智能產業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