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雯
我枕邊一直擺著本薄薄的小書《幽夢影》,此書的作者為清朝文人張潮。他若生活在現代,絕對是個微博達人。書中諸如“賞花宜對佳人,醉月宜對韻人,映雪宜對高人”之類的金句頻出。張潮最愛品評美人,認為美人應“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
細想想,這樣以自然為師的美人,確實無可挑剔。比如,魏晉時期,被大才子曹植寫入《洛神賦》的甄宓,本就容貌美麗、氣度高華,偏還心靈手巧。宋無名氏所寫的《采蘭雜志》中就有一則關于她的傳說。據說,在甄宓生活的庭院中,有一條小小的綠蛇,嘴里時常含一顆紅珠,從不傷人,別人傷害它,它也只是默默走開。每天清晨,當甄宓開始梳妝打扮的時候,綠蛇就會游至她窗前,將身體盤卷勾繞,形成各種奇巧的發髻形狀。甄宓以此為靈感,把頭發挽成高聳精巧的“靈蛇髻”,每日發髻的樣式都不相同,巧奪天工。
發髻如此,眉形在大自然界,也有不少樣式可學。如春天柳葉般長而纖細的柳葉眉、細長彎曲若蠶蛾觸須的蛾眉自不必說。連秀麗的山水,都可以成為扮美的靈感。曾當壚賣酒的卓文君在東晉葛洪著的《西京雜記》中被形容為“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遠山”就是一種淡遠、細長的眉毛畫法,畫好后宛如水墨畫里一泓秋水后面遙遠的連山。遠山眉配上含情脈脈的雙眸,怪不得后世有詞人會感慨“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了。
南朝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創立的妝容則屬于妙手偶得之。一日午后,公主感到困倦,就臥于含章殿檐下。輕風拂來,一朵五瓣紅梅花被風吹落,正好落于公主的額頭,拂之不去。這朵紅梅若點睛之筆,將公主的容顏映襯得越發俏麗動人。宮中女子便也學著用錦緞剪成五瓣梅花的形狀,精心貼在額頭,謂之“梅花妝”。這種妝容很快流傳至民間,成為當時女性爭相效仿的時尚。五代前蜀牛嶠《紅薔薇》詩云“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說的就是這個典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以自然為師,你也能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