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妃
最近,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小游戲在社交媒體引發(fā)了“養(yǎng)蛙”熱潮,“朋友圈”的風向標立即從“曬娃”變成了“曬蛙”。大家紛紛表示,在這只“佛系”小青蛙面前,我們都變成了操心的媽媽。
◎出鏡人/林 凌(31歲,職業(yè)經(jīng)理人)
結婚多年,我一直沒有心理準備迎接一個小生命的到來。最近,“朋友圈”刮起了“養(yǎng)蛙”風,老公迫不及待地給我下載了這款游戲。他說:“這是一款‘治愈系游戲,可以提前體驗一下當媽的感覺。”我饒有興致地研究起來。
初次當“媽”,我難以適應。因為沒有給小蛙采集充足的三葉草購買生活用品,小蛙竟然失蹤了。我無比失落,連工作時都心不在焉,總是惦記這個虛擬世界的“孩子”。我忍不住在‘朋友圈發(fā)“尋蛙啟事”:“我的蛙崽,你究竟跑到哪里了?快回來吧!”當然,我設置了只有親人可見。結果,老公第一時間回復:“工作狂,轉(zhuǎn)性了?”
后來,我不經(jīng)意打開游戲,發(fā)現(xiàn)我的小蛙回家了。我頓時有種想流淚的沖動。那一刻,我突然想起,逢年過節(jié),母親在火車站的人流中辛苦搜尋我的身影。此刻,她大概也在細數(shù)我的歸期吧。那天,我給媽媽打了個電話:“媽,今年我準備把懷孕這件事提上日程了。當媽不可怕,挺幸福的。”
◎出鏡人/小 月(29歲,自由撰稿人)
兒子上幼兒園后,曾經(jīng)無比寵愛孩子的我變得喜怒無常。這天早上,因為兒子不配合吃早飯,我一氣之下將餓著肚子的他扭送到幼兒園。回來后,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懊惱。正巧,“朋友圈”有閨蜜曬出養(yǎng)蛙的照片,我便下載了這款游戲,想重新找回養(yǎng)娃的初心。
我按照游戲攻略給小蛙收集了一些三葉草,購置它旅行需要的裝備,祈禱它快點出去旅行。但是,小蛙專注于練習書法不理我。在我一次次刷新后,我的小蛙終于出去旅行了。看著小蛙空蕩蕩的家,我內(nèi)心竟然有些失落。想到第一次把兒子送到幼兒園,我堅定地轉(zhuǎn)身,留下他站在那里“哇哇”大哭,我心里一緊,我是個多么狠心的媽媽呀。
有一天,小蛙在某處景點給我寄回一張明信片,告訴我,它很平安,讓我保重。我又想起每次我去幼兒園接兒子的時候,他向我狂奔而來的興奮之情。原來,孩子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更愛我們,我之前鮮有體會。我下定決心,今后一定控制好情緒,用愛與溫柔陪孩子成長。
◎出鏡人/蘭 潔 (45歲,會計)
女兒在外地讀高中,我常常給她打電話或視頻聊天,有時候甚至影響了她做功課。月底,女兒回家后給我下載了一款小游戲,神秘地對我說:“媽媽,以后我不在家的日子,可以讓小蛙弟弟陪你哦!”
我本來不喜歡鉆研新鮮事物,可既然是女兒叮囑做的事,我當然不能含糊。養(yǎng)起小蛙,我才發(fā)現(xiàn),它跟我的女兒有幾分相似,我行我素,不受管制。我希望它出去旅行,它卻躲在屋子里睡覺。我希望它讀書累了休息一會,它卻連讀三天不停下來。我徹底被弄暈了,算了,還是由它去吧。
我突然想通了,女兒是不是想通過這款游戲告訴我:孩子長大了就要放飛,當父母的要懂得及時退出,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我于是果斷關掉游戲,讓小蛙自由生長。而我呢,決定出去報個舞蹈班,好好充實一下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