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
坐在別致的庭院里春風撲面而來,桃花樹下,又見佳人依依。如此美景之中怎能無一曲相伴?悵然若失間,驚覺自己竟也如此傷春悲秋了。道是真情終卻、深情難訴,一出戲,兩個人,三生路,四百年。萬歷二十六年,《牡丹亭》問世,自此,“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至情說,令一代又一代人神往。
一曲牡丹亭,多少佳人淚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古典四大名劇之一,一經問世即轟動劇壇。當時,作家的思想和藝術都已經成熟。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節,其中在《驚夢》《尋夢》《鬧殤》的賓白中還保留了小說的若干原句。
《牡丹亭》的故事發生在南宋,太守杜寶是頑固的封建官僚代表,他按照封建禮教為標準,想把女兒杜麗娘塑造成像班昭、謝道韞一樣的女子,目的是要女兒知書識禮,為父母爭光。為此,他還請來頭腦僵化的腐儒陳最良教女兒。
與杜寶的愿望相反,杜麗娘向往自由,無心讀書,她深感閨中寂寞,不顧父母的拘禁,大膽沖出繡閣,與丫環春香同去花園賞春。花園里百花盛開卻斷井頹垣、一片凄涼的園景,引發了杜麗娘無限的感慨,敗興而歸的杜麗娘悠然入夢,她夢見自己與一個秀才相會在牡丹亭前,甚是美好。雖然夢境和夢中人活靈活現,夢卻尋不見也忘不了,隱情無處訴,癡心難輕拋的杜麗娘病倒了,她在病中自描春容題詩其上,最終竟飲恨與世長辭。后來,金兵南侵,杜寶奉調鎮守淮陽行前,按女兒的遺言將其葬于后園梅樹之下,并修建梅花觀,請石道姑代為照料。杜麗娘的幽魂神游花園,再次遇到花仙,并得到了群花相助,與夢中人重逢。而夢中人柳夢梅因訪夢來到了南安,正寄居梅花觀中養病,一日,柳夢梅去花園閑游,恰與杜麗娘的靈魂相遇,這才得知杜麗娘的遭遇。后來,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得以還魂,沖破陰陽兩界的二人終成眷屬。
湯顯祖沒有襲前人小說、戲曲中一見傾心、互獻殷勤、后花園私定終身的敘述手法,而是安排杜麗娘在游園之后和柳夢梅在夢中幽會,緊接著又描寫她第二次到園中尋夢的情形。《驚夢》和《尋夢》兩部分是杜麗娘郁積在心中的熱情的爆發,也是她反抗現實世界的寫照。
《牡丹亭》的感人之處在于其追求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浪漫主義理想,這一理想作為封建體系的對立面在作品中出現。湯顯祖通過杜麗娘的形象,表達了當時廣大青年要求個性解放,要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同時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富有深刻意義的悲劇,也是它超越其他劇作的地方。但是,湯顯祖的偉大之處并不僅僅如此,而是在此基礎上展開想象的翅膀,依靠浪漫的虛構,讓杜麗娘慕色而亡后仍不甘心,使其幽魂繼續追求著理想的愛情。這就為杜麗娘性格的發展開辟了一個超現實的特殊空間,也為杜麗娘至情形象的塑造增添了濃重的一筆,更對現實世界扼殺人性的精神壓迫提出了強有力的批判和反抗。《牡丹亭》是以一種超乎異常而又使我們樂于接受的特殊形式來反映歷史的某些方面,雖是虛構卻更顯真實,也因此才能真正體現出《牡丹亭》浪漫主義的積極意義。
雖然杜麗娘的愛情最后是以柳夢梅中狀元后奉圣旨完婚的喜劇形式結局,但在這之前,二人實際上早已結為夫妻。在金鑾殿上,杜麗娘熱情爽朗,大膽為爭取來的愛情辯解,表現出一種斗爭勝利后的喜悅。《牡丹亭》通過杜麗娘的遭遇,表達了其對韶光流逝的惋惜,和對純真愛情的憧憬,這種人類美好情感的藝術表現,使得《牡丹亭》既屬于那個時代,又超越那個時代而具有不朽的價值。
除杜麗娘之外,劇中其他人物也塑造得非常成功。杜寶夫婦作為封建家長,既有頑固保守的一面,又有慈愛的一面。僵化迂腐的陳最良是那個時代被科舉和封建教條所奴化的典型,湯顯祖在創作時對他既有同情又有嘲弄。丫環春香天真活潑,嬌憨單純,恰好與對人生有著理性思考的杜麗娘形成了鮮明對比。而男主人公柳夢梅才華與癡情并重,個性鮮明。湯顯祖在寫這些人物時,大多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因而顯得真實可貴。
《牡丹亭》在藝術上顯著的特色之一是富有濃厚的抒情氣氛,可謂是一部美麗動人的詩劇。全劇曲辭優美、典雅、精煉,在當時就被眾多曲家所稱道,進而奉湯顯祖為文采派的代表。湯顯祖有著鮮明而勇于進步的文學觀,他自覺地運用泰州學派具有人本主義色彩的哲學武器,通過文學的形式以情格理,他認為情在而理亡,從而提出了富有挑戰意義的至情論,并以此作為文學創作的出發點。他曾公開宣稱:“諸公所講者,性;仆所言者,情也。”而《牡丹亭》題詞中曾有云:“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這就在創作理論上找到了當時所能提供的反對扼殺人性的有力武器。在創作實踐上準確抓住了文學描寫人性、反映人的欲望和真情這一藝術特征,從而彰顯出個性解放的可貴。
【佳句賞析】
蝶戀花
忙處拋人閑處住。百計思量,沒個為歡處。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只有情難訴。玉茗堂前朝后暮,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
這段唱詞鮮明地點出了“牡丹亭”這三個字。眾所周知,《牡丹亭》的故事藍本來源于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湯顯祖對不足四千字的故事素材進行了脫胎換骨式的改造,獨具慧眼地提煉出“牡丹亭”這一關鍵所在。
步步嬌
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
幽靜的庭院里吹來了裊裊飄動的絲,在春天的陽光里隨風飄蕩,這引起了杜麗娘的萬縷情絲。她在梳妝時眼波一轉,鏡子里出現一個如花似玉的美人,頓時羞得她低頭掩面,鏡子里彩云似的發髻也隨著偏歪了。
皂羅袍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杜麗娘既驚詫于春光的無限美麗,又感嘆春光易逝,惋惜春光被辜負而百感交集。“姹紫嫣紅”和“斷井殘垣”撩起了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的哀傷,這一切也促成了杜麗娘“白日夢”的誕生。
曼妙昆曲,與你夢回牡丹亭
推開時間的門,轉過曲折的時空回廊,讓我們的思緒飛回幾百年前的《牡丹亭》,靜聽婉轉低吟的水磨調,重溫那曠世的絕戀。昆曲流麗悠遠的水磨調歷經六百年尚婉轉鮮活,作為昆曲的代表作,《牡丹亭》更是雋永瑰麗,魅力無窮。
昆曲之美,美在唱腔。一唱三嘆中,無論是閨閣閑愁、離人相思、興亡之嘆都展現得淋漓盡致,檀板慢拍中,讓人心魂搖曳,神思悠然。
昆曲之美,美在演員指尖。遙指遠方,便成巍峨群山,輕點近處,便觀蕩漾碧波,指尖成峰,指間繞水,青山綠水勾勒出昆曲之美。邊歌邊舞,水袖飄動,時而牽住離愁別恨,時而翻出滿腔哀怨,時而又繞出情思綿綿,舒展之間,是道不盡的楚楚風情。
昆曲之美,美在唱詞。《牡丹亭》傾注了湯顯祖積淀已久的感情,它融儒、釋、道三家于一體,語言精致,情感浪漫,怎一個“磨”字了得?辭藻的美,最終還需舞臺藝術來表現,絲綢般的音色、化作兩縷紗的水袖像一塊塊璞玉,等待演員用淚和汗來細細打磨,水袖勾來搭去,眉眼傳神,唯美細膩,這不可思議的優雅令人如癡如醉。
昆曲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美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水磨腔奠定了昆曲演唱的特色,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還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并對字音有嚴格的要求,每唱一個字都要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的特點也愈加突出,演唱的特點為以字行腔,腔隨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他戲曲可以根據演員個人條件隨意發揮,昆曲則有嚴格的四定:定調、定腔、定板和定譜。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單位。至今為止,全國共有三百多種戲曲曲種,在音樂體系上可分為兩類:板腔體和曲牌體。絕大多數劇種為板腔體,尤以昆曲的曲牌體最為嚴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