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季昌好,陳曉東,趙 斌,朱 斌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農作物品質改良重點實驗室,安徽合肥230031)
皖飼啤14008是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于1995年配制組合92342//(法國Mola/法國SHYRT)F1,采用系譜法選育而成的糧草雙高大麥新品種,其親本92342為自育品系,Mola、SHYRT是由國家輕工部引進的法國品種。皖飼啤14008在2016年通過安徽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鑒定登記,適宜黃淮中南部晚茬田、江淮及沿江地區種植。
20世紀90年代,安徽飼料大麥種植面積13.5萬hm2左右,農戶消費以籽粒為主。根據草食畜牧業迅速發展實際,確立了以選育糧草雙高飼料大麥新品種為主要育種目標的育種思路。皖飼啤14008從1995年開始配組到2016年通過安徽省鑒定,前后歷時21年,期間由于安徽大麥科研長期缺乏項目資金支持,大麥品種鑒定登記工作被迫中斷,育種以優中選優為主。皖飼啤14008整個選育過程如圖1。
皖飼啤14008為六棱皮麥,春性,幼苗直立,葉色青綠,葉片寬厚,抗寒性較好,分蘗力中上,成穗率中等,再生性強,全生育期平均173 d,株高90 cm,莖稈粗壯,耐肥抗倒,成熟不折穗。穗長5 cm左右,穗數30萬~35萬/667 m2,每穗實粒數55~60粒,千粒質量35 g左右,主要農藝性狀見表2。據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釀酒技術中心實驗室2016、2017年2個年度檢測,該品種籽粒蛋白質含量14.1%左右,總淀粉(絕干)含量72%,β-葡聚糖3.2%。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飼料安全檢測實驗室2017年檢測結果顯示,氨基酸含量9.77%,其中9種必需氨基酸含量3.86%,第一限制氨基酸含量0.43%;飼草品質檢測結果顯示,苗期粗蛋白含量28.00%,粗纖維含量15.30%,中性洗滌纖維含量32.60%,酸性洗滌纖維含量17.20%,鈣含量1.67%,磷含量0.40%。乳熟期全株大麥蛋白含量11.30%,粗纖維含量25.80%,中性洗滌纖維含量48.10%,酸性洗滌纖維含量27.70%,鈣含量0.37%,磷含量0.29%。輕-中感白粉、赤霉病,條紋病較輕。
合肥點2011—2012年觀察試驗,平均385.8 kg/667 m2,較對照西引二號增產10.1%。2012—2013年品比試驗,平均產量412 kg/667 m2,較對照西引二號增產5.4%;2013—2014年品比試驗,平均產量408 kg/667 m2,比對照西引二號增產5.9%。2015—2016年參加安徽省聯合鑒定,平均產量571.5 kg/667m2,較對照西引2號增產11.1%。在多年選育、觀察、品比及安徽省聯合試驗中,該品系表現綜合性狀突出,抗病抗逆性優于對照西引二號。
2015—2017年參加國家南方片大麥區試(表2),共10個試點(保山、昆明、成都、武漢、駐馬店、揚州、鹽城、合肥、上海、杭州),其中 2015—2016年,皖飼啤14008產量變幅241.3~429.1 kg/667 m2,平均產量349.7 kg/667 m2,比對照蘇啤3號增產3.8%,比參試品種均值增產2.4%,6個試點增產,4個試點減產,居第6位;2016—2017年度,皖飼啤14008產量變幅186.7~557.6 kg/667 m2,平均產量368.4 kg/667 m2,比對照蘇啤3號平均增產11.0%,比參試品種產量均值增產2.3%,8個試點增產,2個試點減產,居第5位。2年平均產量359 kg/667 m2,比對照平均增產7.4%,比參試品種均值增產2.4%,居參試品種第1位。在適宜區域,大面積生產中籽粒平均產量為400 kg/667 m2左右,乳熟期植株生物產量(鮮質量)達3 500 kg/667 m2以上。

表1 皖飼麥14008選育過程

表2 2年區試(10個試點)皖飼啤14008主要農藝性狀

表3 皖飼啤14008在2年各試點中的產量
皖飼啤14008自育成以來,在安徽淮北、沿淮、江淮及沿江地區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通過“冬放牧—春青割—夏收糧”的技術模式,用于羊、牛等草食動物養殖,為種植、養殖戶提質增效提供了較好的途徑,目前已推廣2 000 hm2。
播前選晴天晾曬1~2 d,用15%三唑酮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以種子質量的0.1%~0.3%拌種,堆悶3~4 h,晾干即可播種。
耕深20~25 cm,深耕耙透不漏耕,達到上虛下實無坷垃,地面平整。
5.3.1 播期。以收獲籽粒為目的,皖飼啤14008在淮北中南部、沿淮地區,適播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江淮、沿江江南地區,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最遲建議不遲于12月10日。以秋冬季畜禽放牧和糧草雙收為目的,播期可提前10 d左右。
5.3.2 播種量。以收獲籽粒為目的,皖飼啤14008適播期播種量為8~10 kg/667 m2;播種期推遲、秋冬季畜禽放牧及糧草雙收,可適當增加播種量至12~15 kg/667 m2。播種量可根據土壤肥力、墑情、整地條件適當增減。
5.3.3 播種方式。旱茬可進行機條播地塊,行距20~25 cm;播種深度3~5 cm,墑情差時可以加深至5~6 cm。稻茬麥田,應在水稻收獲前10~15 d排水,并采用淺旋耕方式搶茬適墑整地,要求地表平整,土壤細碎。如土質黏重、適耕性差或無整地茬口,可考慮采用大麥少免耕播種或板茬播種。
全生育期施純氮8~10 kg/667 m2,五氧化二磷4~6 kg/667 m2,氧化鉀 4~6 kg/667 m2,提倡施用農家肥1 500~2 000 kg/667 m2,在缺鋅或缺錳的地區,可基施硫酸鋅或硫酸錳1 kg/667 m2。肥料分配上,有機肥、磷鉀肥、鋅肥全部作基肥,氮肥總量的70%~80%作基肥,20%~30%作追肥。以收獲青貯飼料為目的,氮肥應適當后移。
當日平均氣溫大于8℃、返青期或分蘗盛期至拔節前期,根據田間雜草類型選擇除草劑進行雜草防治。單子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擇用75%異丙隆可濕性粉劑80~100 g/667 m2,于大麥齊苗至3葉期前對水50 kg/667 m2噴霧;或5%唑啉草酯乳油60~80 mL/667 m2,于大麥3~5葉期對水50 kg/667 m2莖葉噴霧;或5%野燕枯可濕性粉劑100~160 g/667 m2,于大麥4~6葉期對水30 kg/667 m2莖葉噴霧;或用6.9%大驃馬(精惡唑禾草靈)膠懸劑40~60 mL/667 m2,于大麥3~5葉期對水50 kg/667 m2莖葉噴霧。雙子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20%使它隆(氯氟吡氧乙酸)乳油,或用50 g/L雙氟磺草胺懸浮劑6 g/667 m2,或者用56%二甲四氯可溶粉劑100~140 g/667 m2,依據說明對水防除;以豬殃殃為主的麥田,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70 mL/667 m2,或5.8%雙氟·唑嘧胺乳油10 mL/667 m2,依據說明對水防除。單、雙子葉雜草共生麥田:可選用6.9%大驃馬加入苯磺隆、2,4-D丁酯、20%二甲四氯等混用,也可6.9%驃馬濃乳劑50 mL/667 m2與20%使他隆乳油35 mL/667 m2,對水50 kg/667 m2噴霧。異丙隆可與苯磺隆、72%2,4-D丁酯、20%二甲四氯混用。南方稻作區草害嚴重地區應于大麥播后3~7 d內,用50%高滲異丙隆可濕性粉劑125 g/667 m2對水30 kg/667 m2噴霧,進行封閉處理。
播種前用“地蟲光”等藥劑消滅地下害蟲,用“立克秀”等藥劑拌種防治條紋病,中后期視白粉病和赤霉病發病情況可選用多菌靈與菊酯類農藥及尿素、磷酸二氫鉀等組成的配方進行“1噴3防”。
紋枯病防治,2月下旬至3月下旬對紋枯病病株率達20%以上或莖稈零星發病田塊,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30 g/667 m2,或用20%丙環唑·嘧菌酯 30~40 mL/667 m2,對水 30 kg/667 m2噴霧防治。白粉病防治,可選用多菌靈、托布津、退菌特、三唑醇等,在拔節期至孕穗至齊穗時開始用藥,每隔7~10 d噴1次,共噴2~3次即可收到良好效果。赤霉病防治,在齊穗揚花初期,用30%戊唑醇·多菌靈70~100 g/667 m2,或用25%氰烯菌酯200 mL/667 m2于抽穗揚花期對水30 kg及時防治赤霉病,隔7d應再施藥1次,效果更好。
以收獲大麥青苗為目的,按大麥苗粉企業要求收獲青苗;以收獲大麥青綠干草為目的,在大麥孕穗末期收獲晾嗮;以收獲大麥青貯飼料為目的,在乳熟末期收獲;以收獲大麥籽粒為目的,在完熟期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