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竇文濤
我在國外吃飯時,特別愛看服務員,尤其愛看那些老服務員。他們可能在餐館干了一輩子,從十幾歲就來,一直干到五六十歲,永遠精神抖擻。
我有一次去荷蘭,在海牙,有個當地的老頭請我在餐館吃飯,他跟餐館服務人員的聊天完全是親人式的。
后來一打聽,他說他二十幾歲時就在這個城市里的這個餐廳用餐,吃到六十歲,吃了四十年,一直是這個服務員為他服務。所以他跟他可以像親人一樣地聊天。
我們也有這樣的親人,但我們不是這路數。我以前喜歡去琉璃廠附近的全聚德吃飯。他們的服務員,那時候都是跟我歲數差不多的女性,她們不穿西服、不拿菜單。都是這路子——
我一進去。“來了,您來了?”先嚷嚷,滿廳都聽得見。
往那兒一坐,我就說:“來了,菜單。”
她跟我說:“要那干嗎呀?就老幾樣吧?”就是她給你當家做主。
但是如果你帶了幾個生人,她要還是這個態度呢?你就覺得很尷尬,人家說你跟她啥關系,她給你這么弄?
她就是一個傳統的服務人員,她對服務的認識就是,如果我跟你熟了,就沒大沒小,不會走程序給你個菜單什么的。她認為不走程序是跟你很親的一個表現。
有的時候,外國的一些服務員也有一種不拿自個兒當外人的親和感。
比如,我們有一回去韓國光州看足球賽。
光州是韓國鄉土氣息濃郁的一個地方。我們去洗澡,他們那兒洗澡還有按摩服務。但按摩的是個大媽,我特別不好意思。
那個大媽啊,她就真的把你當兒子似的。她也不管你,就圍著個毛巾,跟光屁股差不多。
我光著個脊梁,大媽拍著我的屁股:“洗澡去!”
“趴下!”然后給我按摩。
“好,起來,小伙子,走!”
“啪!”又拍我屁股。但是你也覺得她就像媽媽一樣。這也是一種服務。
韓國大媽和全聚德服務員的工作態度都有點意思,她們讓工作有風情。
工作有意思,它一定有一套自己的文化在里頭。
今天中國不是很流行講匠人精神嗎?它其實就是在激勵你,這個工作明明很累,可能會讓你的生活失衡,但你還是會覺得,這個工作就是你生活的意義所在。這就是所謂的職人精神。
(梅 干整理自網絡綜藝節目《看理想》,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