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德鋒
從崠智兄的作品來看,他顯然對大篆經(jīng)典如《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石鼓文》等和漢隸經(jīng)典如《張遷碑》《石門頌》《開通褒斜道刻石》等都有過非常深入的認真學習。同時對秦簡、漢簡、楚簡以及章草和孫過庭《書譜》等下過較大的功夫。這種篆隸行草互相結合、齊頭并進的學習方法,非常有助于互相生發(fā),共同提高。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他的篆隸書作品都能夠做到質樸自然,巧拙相生,濃濃的古意之中夾帶著當代人的審美意識,但又盡可能與當下的其他書家和而不同。
我能夠感覺到,他在臨摹的過程中是帶著自己的分析和思辨色彩的,即每學習一種碑帖,就要考慮自己從這一種碑帖當中獲取什么,然后在創(chuàng)作當中充分利用自己的通變能力對多種碑帖加以融合,寫出新意。故而,他的篆書作品中具有較多的信息含量,有隸書的、簡書的,也有行草書筆意??少F的是他的這種融合能夠做到自然而然,渾融無跡,找不到拼湊的痕跡。
他的篆書和隸書作品都寫得氣勢開張,拙樸靈動,重在體現(xiàn)高格調、大器局,深入挖掘三代、秦漢的深層文化內質,讓自己的審美觀點和思想意識自然而然地融匯于其中。事實上,這是一種在當代社會背景下,知識階層的文化尋根心理的具體表現(xiàn)。我們這個時代,道德下滑,價值觀念發(fā)生嚴重錯位,急功近利甚囂塵上,浮躁、焦慮、彷徨、痛苦和短暫的物質滿足感交織在一起,而內心之中所真正缺乏的就是文化精神的觀照和思想的支撐。而在秦漢書法里邊,這種文化精神是無所不在的。在這些字里行間,彌漫著古典人文氣息。我們在面對這些經(jīng)典作品時,心靈為之震撼,精神為之鼓舞。
大本領人當時不見有奇異處 真學問者終生無所謂滿足時
他的行草書以孫過庭《書譜》為基調,參以二王筆意,寫得氣息古雅,生動自然。其小楷師法魏晉,筆短意長,風度翩翩。特別是他經(jīng)營章法的能力非常之好,靈活多變,和諧自然,反映出他良好的綜合素養(yǎng)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王昌齡詩二首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諸葛亮《誡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