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明
每一個單身狗都有一顆假裝堅強又易碎的心,很多人會在人前說,單身挺好的。
但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寡居與死亡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一項發表在學術期刊《流行病學》的研究給出了驚人的量化結果:40%的女性和26%的男性會在伴侶去世之后三年內死亡。之前已經有相關研究認為喪偶會增加人的死亡率,這種情況被稱為“寡居效應”。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寡居效應不僅對老年人成立,對三四十歲的成年人同樣成立。
“寡居效應”源自人內心的孤獨感。除了喪失伴侶這樣的重大變故,一些小的變動,比如到一個新的城市去讀書,都會讓人產生孤獨感。即便生活在擁擠的大城市里,許多人也難消內心的孤獨。美國作家理查德·耶茨在《十一種孤獨》里寫到的那些人,辦公樓里的白領、富于想象力的出租車司機、即將結婚的迷茫男女等等,無一不是孤獨的。
“我心都碎了”,這并不僅僅是夸張的修辭,實際上,孤獨感真的會讓人的心臟出現問題。在2006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露易絲·霍利及其合作者就發現,美國孤獨的老人的血壓比不孤獨者高出30點。這是他們將抑郁、壓力因素所造成的影響納入考慮之后得到的結果。
霍利的合作者、芝加哥大學認知和社會神經系統科學中心主任約翰·卡喬波在研究中也發現,孤獨的年輕人的血流阻力高于不孤獨的年輕人。而另一項2007年的研究則發現,對于更大年齡的人,孤獨感還可能增加患老年癡呆癥的風險。
一個人可以在社交網絡上儲存大量的“好友”,或是在微博上獲得大批“粉絲”,但只要他(她)與人缺乏強烈的聯系,這些行為實際上都無助于消弭其孤獨感。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史黛絲·帕薩奎亞及其同事研究了19歲到85歲的人群后,得出上述結論。“我們每天都會接觸那么多的人。但是需要被重視的是,親近的家庭成員或密友的缺乏。”她說。
事實上,許多人擁有大量的社會關系,但他們仍然感到很孤獨。美國哈佛大學的流行病學家莉薩·博克曼先后調查了兩萬名法國的工人和美國大約七千名隨機選取的對象,結果發現,一個人結了婚也并不意味著他(她)不孤獨。如果一個已婚人士缺乏密友或者很親近的親戚,那么他們的健康風險就比那些未婚但有密友的人要更高。
同時,流行病學研究已經發現,相較于不孤獨者,孤獨者更難以將自己照顧好。他們的飲食會更差,他們會喝更多的酒,他們運動得也更少,他們更頻繁地離婚。
科學家做過一個讓小孩子數餅干的實驗。一群學生被分為兩組,他們的任務是數清楚自己拿到的盤子里有多少塊小餅干。研究者對其中一組的小孩說,沒有人愿意跟你合作,這件事你得全靠自己了。他們對另一組小孩則說,大家很愿意跟你一起數,但是這活兒沒法很多人一起做,所以你得靠自己。
實驗的結果是,前一組小孩在數餅干的過程中平均每人吃掉了9塊餅干,而后一組平均吃掉了4.5塊。這個實驗大概說明了為什么孤獨的人常常會更胖。
卡喬波等人的最新研究還發現,孤獨還可以部分遺傳。在最近的一次研究中,他們測試了8600多對雙胞胎和他們的家庭成員,結果發現個體間不同的孤獨感有37%取決于基因遺傳。這個結果并不是說父母會將孤獨感遺傳給子女,他們所遺傳的是,面對孤獨時個體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對于某些人來說,孤獨感是與生俱來的,就像是尼采所言,“孤獨有七重皮,任何東西都穿透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