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珍, 竺志超, 楊金林, 吳新麗, 潘海鵬
(浙江理工大學 國家級機械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杭州 310018)
工程教育認證是一個熱門的話題[1-2],它促進了高校教學理念和人才培養體系的變革。目前國內地方高校也開始積極參與認證,認證標準的嚴格要求作為學生應用和創新基礎的實驗實踐環節問題還是不少。雖然經過2003~2007年的高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地方高校的實驗教學資源條件上了一個臺階,但實驗教學的水平和效果未必能令人滿意。因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影響,以及實驗室運行機制、地方高校學生生源等諸多原因,一些地方高校存在實驗室教學功能單一,實驗創新教育落實困難,教學工程背景弱化等現象,甚至實踐環節縮水,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學生積極性不高,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學以致用”難,綜合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不強[3-4]。為此也常引來社會輿論的詬病,如10年前國際著名的麥肯錫咨詢公司調查報告《應對中國隱現的人才短缺》斷言:只有不到10%的大學生符合跨國公司的人才要求,認為工程類教育體系偏重理論,和歐洲或北美的工程類大學畢業生相比,中國學生缺乏參與項目或團隊協作的實際經驗等。嚴重阻礙了地方高校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成效,也會影響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前進步伐。
工科實驗中心如何強化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學校決策層應從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出發,真正確立實驗教學在本科教學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弘揚引導實驗教學改革方向、推動實驗教學質量提高的新思想和新認識。同時,執行層要將實驗教學及時“轉型”,從輔助性環節納入“主動實踐育人”軌道,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發展需要(包括整個專業培養以及學生個性化培養,以下簡稱“兩個需要”)出發,建立先進的實驗平臺(一批吸引力強的實踐功能平臺和項目),并結合實驗教學模式改革,探索有效的運行機制,努力提升實踐教學育人效果。總之,好的理念、好的平臺和好的運行機制這“三個好”是工科實驗中心建設和運行的關鍵。
大學辦學理念對學校的發展十分重要[5]。提升理念是解決教學問題的根本,實驗教學理念是實驗中心的“龍頭”。所以,實驗中心必須理念先行[6],不僅要有自己的工作理念,并且邏輯上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理念要求,確保引導中心高效運行。國家級機械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下文簡稱機械實驗中心)在學校人才培養頂層理念指引下,提出的實驗教學理念,① 設身處地為學生未來著想。“設身處地”把學生當作自己的親朋好友,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和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未來”代表將來生活和就業、創業以及職業的遷移,也就是生活和事業的本領;“著想”就是實驗中心建設和運行如何滿足“兩個需要”。② 學生入學就是事業的開始。“事業”要求學生全方位的素質,因工科專業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創新性特點,專業方面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三個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此外在學校里不能忽視一踏入社會都需要的非智力方面素質,包括交際和溝通、團隊協作、工程和創新意識及行為規范等;“開始”意味著要解決學校培養與單位用人的一些不接軌問題,專業方面培養盡可能結合工程實際,為出校門做好提前過渡和鋪墊,尤其是學以致用上下功夫,甚至能解決一些復雜工程問題。
理念不僅是口號,關鍵是思路引領。上世紀90年代美國工程教育界在借鑒德國重視實踐訓練經驗的基礎上,率先提出了“回歸工程運動”,麻省理工學院提出大工程觀理念,對工程教育進行了系統的改革,對國內的工程教育影響很大。所以,一旦先進的實驗教學理念形成,實驗中心需要有目的地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具體對策,將理念核心內容要求加以細化,形成理念層次下的具體的實驗教學觀和教學舉措并抓落實,使實驗中心其獨特的作用發揮不至于落空。機械實驗中心結合地方院校工科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以需求為主導(核心目標),以能力為取向(教學目標),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聚焦前述的“兩個需要”“三個能力”的實驗教學觀。具體為:① 工科學生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并重,實驗室必須建立自身特色優勢,實實在在地主動服務于人才的發展,服務于社會。② 堅持工程教育的“大工程觀”,在回歸工程中實驗實踐教學更應先行一步,保證提升學生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同時盡力提供跨學科、綜合性的知識背景,使學生對經濟環境(市場)、社會環境、公共政策、人際關系、道德規范以及自然環境有一定的了解與適應能力。③ “實驗中創新,實踐中完善”。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重視創新教育,不同類型的實驗甚至基礎性實驗對學生而言都應鼓勵創新;在實踐過程中完善學生能力和素質培養,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7-8]。
落實先進的實驗教學理念和思想,最終應該體現在建設好的實驗平臺,好的運行機制上。有教育家說過,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需有一桶水。類似的道理,機械實驗中心提出了“學生取水模型”,如圖1所示。模型其內涵為中心實驗平臺要多提供“好水”,方便“取水”,利于“多儲水”,核心是學生自主“取水”。“好水”意味著高質量和大需求的滿足,多提供“好水”

圖1 學生取水模型
人才“三個能力”和“兩個需要”以及非智力方面素質要求,設計好實驗教學內容體系,包括工程理論、技術和經驗相關內容;方便“取水”就是設計學生取水途徑和方法,即要根據學生能力培養要求設計好實驗教學模式,以及實驗教學運行機制,重點突出學生的自主;利于“多儲水”就是在好的運行機制之上,營造優良的實踐環境,包括軟、硬件條件和文化氛圍,幫助學生將更多的“水”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確保實現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據此,機械實驗中心強化實驗平臺特色建設,硬件以先進性、工程性見長,軟件以大服務、高質量為要求,滿足實驗教學理念和實驗教學要求,構建了多種教育功能一體化的大格局實驗教學中心。可見,先進理念指導很重要,可以促使地方高校同985、211高校一樣可以打造高水平綜合實踐育人平臺,創新有效的運行機制,實現實驗中心逐步進入主動實踐育人軌道[9],系統地解決實驗教學存在的共性問題的目標。
過去實驗室硬件建設基本是圍繞滿足專業人才通用性培養需要,地方高校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具有較好的條件,特別是一些省級以上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儀器設備先進性和臺套數已經不亞于國外的一些高校。那么,現階段的實驗室建設更應該關注效能、深度上的突破,從滿足基本需要轉到突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和學生個性化發展兩個需要上來,通過利用校內外優質資源營造大格局的實踐育人平臺,為學生未來著想,多提供“好水”。
(1) 特色實驗室建設。利用學校長期積累形成的辦學特色或學科優勢,構建先進、齊全的硬件系統、服務“兩個需要”的特色實驗室和相應實驗項目。因為特色與優勢的存在,一定是學校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更有利于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滿足他們的個性化發展;同樣,領域內的高水平更有利于反哺教學,培養學生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如機械實驗中心以農業機械的自動化為主題,建立機器人實驗室,讓學生通過機構原理學習機械手的應用;以工程平衡應用為目標建立了動平衡實驗室,讓學生學習企業產品動平衡技術,以及汽車輪胎平衡;以展示大型零部件裝配、虛擬現實環境方法等目的建立了虛擬現實實驗室,讓學生學習先進的設計工具;以精密測量方法為手段建立了精密測量實驗室,讓學生學習工程中先進的測量方法;以快速成型方法為目的,建立了現代成型實驗,讓學生學習3D打印,快速成型技術,激光雕刻等。
(2) 實驗設備更新開發。先進的實驗中心應該結合實驗教學中的新問題和新需求,及時研發實驗儀器設備,或更新或完善。這樣才能保證實驗設備和手段的先進性,不斷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機械實驗中心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緊跟機械基礎實驗教學領域的改革步伐,成功地開發了多套機械基礎實驗儀器設備,并且推廣到了國內的300多家高校應用。另外,通過一批創新性實驗項目的設立,引導相關實驗中心完善研發了一批實驗儀器設備,其中5個實驗項目被編入《全國高校機械專業創新性實驗匯編》一書。
(3) 開發優質實驗教學資源。目前,一般實驗中心相對而言跨學科、交叉學科資源還是比較缺乏,導致實驗教學視野窄,工程系統性差,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為此,先進的實驗中心可以兩條腿走路,除自主開發還需外部資源利用并重,如通過引領校內相關實驗室開發工程背景強的學科交叉的開放式創新教學資源;或多渠道挖掘社會資源為我所用,構建校內聯合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使可用實驗資源豐富多彩,開放共享,滿足學生創新活動需要,滿足視野拓展和工程經驗積累的需要,有效保障實驗室在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中的特殊作用。
以機械實驗中心為例,通過項目立項引領相關學院實驗中心共同開發了一批優質的開放式創新實驗教學資源,設計了綜合性大實驗項目。如信息電子學院的CCD測量實驗,材料與紡織學院的織機打緯機構鋼筘運動規律的測定實驗,材料工程中心的鋸條材料分析研制實驗等都吸引了很多學生的參與,學科交叉涉及機械、機電、測控、自動化、紡織、電子、計算機、材料和工業設計等多個專業。建立分散性小型校外學生實踐基地,如與杭州市茶葉機械研究所、上虞小金農機制造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共同建設實習基地,采用少量多批方式送學生去基地參加實習和具體的工程問題解決方法訓練,發揮企業的資源優勢為我所用。另外,與機械工程學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培訓中心、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等部門合作,創建了見習工程師、數控工藝員、三維設計、機電一體化等培訓基地,吸引了一批校內外學生和企業員工的新技術培訓學習。
實驗中心建設非常關鍵之一就是軟件建設,地方高校已有不少經驗,而目前面臨的主要是實驗教學改革深化問題[10-11]。尤其應該積極探索有效合理的各種實驗教學模式,例如實驗創新教學模式,工程化實驗教學模式,大型綜合性實驗項目開放模式等,同時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提供多種途徑以方便學生“取水” ,適應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2.2.1實驗創新教學模式
地方高校普遍認為在大學生中實施創新教學難度比較大,更何況是實驗教學。原因很多,但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對創新教學是最大的障礙。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是“按部就班”進行,學生在其中很難有思想空間,很難有發揮。所以,必須在實驗教學中關注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方法的訓練之外,重要的是為實驗創新教學實施設計新的模式。按創新認知、創新思維訓練到自主創新這一發展規律,營造創新教學在校幾年“不斷線”的氛圍,不失為一條可行的途徑。因此,根據學生特點和創新層次,低年級實施課程實驗中創新基礎教育,高年級開放創新實驗項目、第二課堂(學科競賽,科技訓練項目),二、三年級穿插創新應用綜合訓練班等,建立多層次的創新教學體系,可以吸引更多學生參與,不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并且在實踐中學習創新方法,鍛煉創新能力。
(1) 社團自主創新模式。實驗中心負責牽頭,按學科性質成立學生自己管理的專業社團,有一個中心老師指導,實驗室準備活動條件,定期吐故納新,平時組織學生活動,賽時組織參加學科競賽。社團最大的特點是新老學生之間的傳承和學生自主決策,因此不但提高了學生自身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還通過競賽提高工程所需的各種實戰能力[12]。中心建立了若干社團,如中心的慧魚社團已經運行了15年,有許多學生參與了活動,成效很好。
(2) 創新訓練班模式。培養創新意識很重要,掌握有效創新方法也很重要。為使學生能順利地從事創新活動,中心開設培訓班,一方面請科研經歷豐富的教師為學生講解科研活動中的創新思維、方法和成功案例,同時學習一般的創新規律,如Traz理論等;另一方面組織創新訓練和實踐活動,由學生自主申報項目,實驗中心評審立項后給予經費資助,直到完成制作。整個過程學生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也學習了科研申報程序。
2.2.2實驗教學工程化模式
工科實驗教學的目的在于學生會應用,不會應用更不可能有工程上創新。而通常教學目標往往只求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和學會操作,對會應用和拓展關注少。分析可知,學生不會“學以致用”主要是由于實驗教學內容與工程脫節、教學手段和方法過分強調虛擬和計算機輔助、教師缺乏工程經驗等造成的,故教學過程各要素強化工程性是必要的。
(1) “零距離” 工程化教學模式。回歸工程使教學適應社會需要是工科教學的改革方向,所以必須重視實施以教學要素工程化為特征的“零距離”實驗教學模式,即從實驗教學設備與環境、教學內容與教材、教學手段、教師等諸要素著手,改變實驗教學工程背景弱化的現狀,解決實驗內容與工程需求脫節、學生學以致用難的問題,很重要的一面還可以使學生不斷積累工程直接經驗,為就業做好準備。以機械實驗中心為例,利用工程化特色實驗室(動平衡實驗、精密測量實驗等)開設符合工程實際情況、社會需要的實驗項目內容,真刀真槍訓練。如以企業提供的需進行動平衡的各種回轉件為實驗對象,在工業動平衡機上學生自己動手完成操作,并符合給定的指標。聘請實際經驗豐富的企業工程師作為兼職指導教師,來實驗中心舉辦創新應用綜合訓練實驗班上課或指導設計,將自己企業設計經驗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學生,讓學生與他們“零距離”接觸交流,充分融入企業工程師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典型案例。保證在實驗設備工程化環境下實驗內容工程化,如以實際機械設備為對象的測量,比如絲織機各機構運動參數測試等;工程化教學資源開發,如自制工程化儀器設備的應用,請企業工程師參與工程化教材編寫出版。
(2) 大型綜合實驗項目開放模式。堅持“需求牽引,工程應用,創新實踐”的原則,以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為導向,避免知識碎片化為目標,將過去小型化獨立的實驗項目按工程化進行改造,整合集成為一個具有明確工程應用、體現工程特性的大型實驗項目。如機械系統速度波動和控制,鋸條材料設計與性能測試分析,典型行業機械功能分析、方案創新和運動循環圖測試等。這類項目創新性和工程性強,可以開放實施,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理論結合實踐,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其特點是此舉打破當前實驗程式化、定勢化為主的實驗方法,利于學生探索精神和綜合、動手、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
(3) 新技術培訓模式。工業新技術發展飛快,如先進制造技術、精密測量技術等,且往往伴隨有新設備的應用。緊跟新技術發展,利用校內實驗室或者利用校外企業實踐基地等,開展企業相關常用新技術和軟件、設備應用對學生培訓,特別是吸引力大、經過國家有關部門認證的培訓,對于學生提高工程能力、促進就業都會有很好的幫助。
(4) 校外企業實踐基地拓展模式。企業單位有許多開展工程教育的優勢,有先進的設備、先進的產品生產工藝,只是生產繁忙條件下無力接納大批學生來實習。同眾多企業單位建立廣泛聯系,分散建設多個小型實踐基地,利用各種假期或實習環節送小批量高年級學生進基地,直接參與企業實際項目訓練,由企業工程師負責指導。這為學生參與社會創造良好條件,是一條拓展企業實習基地的良好之路。
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復雜過程,不但需要學生有合理的理論知識結構,還要有良好的結合工程實際的實踐環境,更需要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實驗熱情的激發,因此,實驗中心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是十分關鍵的。為落實實驗中心的理念,一切為學生著想,從學生方便“取水”和“多儲水”的角度出發,實驗中心除開放運行外,還需聚焦相關驅動因素,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的運行機制。
實驗教學體系中運行機制是實驗教學質量保證關鍵。常規的運行機制對傳統實驗比較合適,對課外創新性實驗實踐活動問題多多,所以,改進并實施有效的實驗創新教學運行機制非常必要。一般認為創新活動無處不在,創新教育須循序漸進。基于這一觀點,經實踐運行和總結表明,4年不斷線+創新教育導向+開放運行+多方管理的運行機制比較有效。即實驗中心“導演”(提供開放式多層次4年不斷線的創新活動和指導),學生自主“排練唱戲”,學工辦參與“監制”的“課外實驗實踐創新教學”運行機制,能夠優化學生“三個能力”為核心目標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有效提升學生的應用與創新能力。
以機械實驗中心為例,在“不斷線”“層次化”實驗創新教學新體系下,構建以創新教育導向機制,實驗中心與學工辦齊抓共管等為核心的實驗創新教學模式,解決實驗創新教學落實難、效果差,缺乏有效質量保障機制的問題。中心一方面開發符合專業和個性發展需要的創新實驗實踐項目,一方面改革管理模式。除教學管理機構外,還建立了學院學工辦和實驗中心共同參與的雙管齊下的運行機制:由學工辦動員導向,組織和督促學生參加教學計劃外的創新實踐和訓練活動,如開展針對性的宣傳推廣和動員,與實驗中心聯合組織針對性的實施計劃,負責學生日常管理和第二課堂學分的審核;而實驗中心負責具體實驗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實施,包括培訓項目、創新活動的開展,建立起適合學生個性化要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驗實踐教學模式,如項目驅動型、自主立項、學生社團等。學工辦和實驗中心各司其職,相互協調,這樣充分發揮了學工辦在學生管理中的輔導員熟悉學生、學生信任輔導員的氛圍,學生參與積極性顯著提高,使實驗中心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發揮。
實踐證明,成功的社團活動是培養和造就人才的一條重要途徑,目前在高校的校園文化方面地位突出。實際上工科性質的學術社團,以新技術和學科競賽為紐帶,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興趣,容易組織學生參與。這是因這類社團的最大特點是符合學生追求自我,在社團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圍繞學科專業領域鍛煉學生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通過傳、幫、帶,增強團隊自身管理和發展能力,這也能夠吸引大多數理工科學生競相加入社團活動最根本的原因。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的各類專業社團組織,可以將實驗中心的優質資源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同時解決一般實驗室開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增加實驗教師工作量,學生管理難度大等。
以機械實驗中心為例,相繼成立了慧魚社團,3D打印社團,機器人社團等8個社團,其中慧魚社團已經成立15年,被評為學校的5星社團。為了促進該項工作,學院成立管理機構,負責人才培養相關的建設規劃和制度,提供必要的業務經費;實驗中心提供總活動制作場所和設備,相關實驗室提供平時本社團的活動場地;各專業社團成立學生組織,自我管理,包括人員納新,平時各種活動,以及學科競賽;相關實驗指導老師負責指導社團的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平時社團主要是以興趣小組的形式自主開展學習、培訓等活動,賽時組織若干競賽小組,參加相關的各級學科競賽。
目前地方高校實驗中心普遍存在著兩大問題,① 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優質資源不少,但分布在不同的學院,獨立運行,各自為政,共享難,甚至學院內打通也很難,造成資源利用率較低,校外機構優質資源的利用更難;② 實驗室教學功能單一,通常只是完成本專業的課內實驗或獨立設課的實驗教學任務,再就是配合少量學生的開放性第二課堂任務,因為這是目前僅有的實驗室的教學考核要求。可見,實驗室對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工程專業認證要求的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方面遠未發揮自己的作用。
體現工程復雜性的一個方面是大工程的跨學科性和學科交叉性,因此十分需要打破按學科設立的學院自成一體管理的運行模式,建立大格局、大服務的運行機制。實驗中心需要更新思想,優化運行機制,通過多渠道開發利用優質資源,拓展實驗室的教學功能。① 建立聯合實驗室,與外學院功能相關的實驗室,或者社會機構資源聯合,達到優質資源共享,拓展學生工程素質提升。② 深化內涵,開拓外延。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挖掘實驗教學中心的校內、外人才培養功能,建立適合學生個性化要求、形式多樣、特色明顯的實驗實踐教學模式,強化社會需要的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環境。
以中心為例,開展院外聯合,如與建工學院環境工程實驗室,材料紡織學院紡機實驗室等聯合共同開發實驗項目,用于開放創新實驗和非工程類學生的工程素質認知實驗;與勞動人事培訓部門聯合創建了培訓基地,開展新技術培訓。同時,中心廣泛挖掘實驗中心的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其他功能:創新教育功能,新技術培訓功能,素質教育功能,以及示范輻射功能。
營造實驗教學文化氛圍,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兩個自覺性”,也是保障實驗教學質量的關鍵之一。目前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在辦學中作用已形成共識,但少有對實驗室文化建設方面的要求,或者認識不足。實驗中心應該以人才培養總目標引導,積極營造適應學生和社會“兩個需要”的實驗室氛圍,從硬件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幾個方面,提升實驗室特定的文化環境與精神氛圍,促進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提升學生非智力層面素質。因此,實驗中心要在先進的理念引導、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下,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做好實驗室文化建設,特別是要關注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8,13]。
對于實驗中心和實驗教師,① 教師對學生的潛移默化作用影響不可估量。故首要任務是激發實驗教師強烈的責任感,愛崗敬業精神,清醒地認識到實驗室特殊作用,針對實驗教學存在的關鍵問題主動積極地想對策提舉措,包括積極投身到實驗教學改革中,系統地進行實驗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以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并使之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成為常態化。這樣突破實驗中心通常的教學輔助地位,強化實驗中心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會成為一句空話。② 加強學生的認同感,因為學生對實驗中心的認同感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源泉。所以,實驗教師要視學生為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小孩,成為他們心目中好老師;同時要特別重視實驗中心的工作成果,善于總結,加強宣傳。例如機械實驗中心在指導機械設計大賽中取得的成績非常突出,大大吸引了學生參與,每次競賽報名人數非常之多。
而對于學生需要大力宣傳實驗教學理念[14-15],尤其是“入學就是事業的開始”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學生修心,知道自己是誰、將來要做什么、現在需要什么,提高學習和實踐的自覺性,真正認識到現階段無非是在做事業準備,用自己學到的本事鋪好事業發展道路,不要等真正工作時覺得知識不夠、應用不會,對工程問題無從下手;另外,在實驗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完善自我。如拓寬視野,懂得從社會環境到自然環境基本政策;非智力素質提升,形成團隊合作意識,提高溝通能力,養成行為規范等。所以,通過文化建設,實驗中心不但要成為專業活動場所,也要成為大家的精神家園,體現積極進取的正能量,營造學生樂于進實驗室、實驗教師樂于施教的教學氛圍。
在新形勢下,地方高校在實踐育人中存在著較多的困難和問題。本文以我校機械實驗中心為例,討論了實驗教學理念、平臺和運行機制對高校工科實驗中心建設的重要性,為地方高校實驗中心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近3年來,機械實驗中心在人才培養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步,在全國大學生3D大賽、浙江省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挑戰杯”國賽等獲得10余項一、二等獎。這些成效得益于機械實驗中心以“設身處地為學生未來著想”為代表的實驗教學理念,來源于“三個能力”融合培養的實驗中心建設和運行機制。
地方高校建設實驗中心要強化實驗中心對人才培養的對策研究和實踐,要從提高實驗教師認識水平,實驗室“轉型升級”和深化教學改革等方面著手,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環境,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比較好地解決地方高校實驗中心所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Patil A, Codner G. Accredit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view, observations and proposal for global accredita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7, 32(6): 639-651.
[2] 邱延峻, 許軍華, 蒲 波. 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化SWOT分析與戰略路徑選擇[J]. 大學教育科學, 2015 (1):98-102.
[3] 祝洲杰, 竺志超, 謝劍云. 從企業用人模式談學生工程能力培養與實踐教學模式改革[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 2012, 29(3):427-430.
[4] 張運楚, 姜愛民, 徐紅東,等. 高校實驗教學中創新教育現狀與對策[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6, 35(2):224-228.
[5] 耿有權. 一流大學辦學理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條件[J].現代大學教育, 2004 (2):5-9.
[6] 陳 超, 趙 可.國外大學實踐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 外國教育研究, 2005(11):33-38.
[7] 何萬國,漆新貴.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及其培養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 2010(10):62-66.
[8] 張 長, 牛金霞. 機械原理實驗教學中的虛擬仿真實驗設計[J]. 課程教育研究, 2015(24):184-185.
[9] 佟紹成,于自強,李 昕.構建工科院校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 2012(3): 28-30.
[10] 施岳定, 張學昌, 吳紅兵,等. 地方高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建設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 2015 (2):34-36.
[11] 劉 艷, 孟 威, 孟令軍,等. 大學生創新實踐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6, 35(1):166-168.
[12] 陸 源, 厲旭云, 葉治國,等. 自主學習、自主實驗、自主創新教學的研究[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2, 29(6):11-16.
[13] Hanapi Z, Nordin S, Kamis A. Challenges faced by engineering lecturers in integrating technical and employability skills in the curriculum: A case study in community college, malay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 Humanity, 2017, 5(5):483-486.
[14] 賴紹聰.創新教育教學理念,提升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 2016(3):27-31.
[15] Jamison A, Kolmos A, Holgaard E. Hybrid learning: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engineering education[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4, 103(2):25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