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民 鄭祚聲 黃瑋
赤水鎮位于福建省德化縣城西北部,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赤水街,海拔970米,常年云遮霧繞,人稱“霧都”“天街”。它年邁,記錄著赤水人塵封已久的往事;它又年輕,老城之外多少游人慕名而來;它寂寥,零星的店鋪,空蕩的街頭;它又繁華,撇開今日的沒落,在史書里書寫著它昔日的輝煌。
赤水鎮是福建省德化縣下轄的一個鎮,位于德化縣城西北部。赤水鎮境內有著名的戴云山和九仙山,是閩南的旅游勝地。戴云山是福建省第二大山脈,素有“閩中屋脊”之稱。諸峰矗立,有大戴云海拔1713米,小戴云高達1856米,蓮花池峰1665米。大戴云山腰有一片腹地,名曰“七里洋”,異草奇花常年吐芳。1999年,一臺灣客商在戴云山腳修建戴云寺,是目前德化縣建筑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廟。戴云山有很多稀有動植物,1985年,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了戴云山自然保護區。九仙山聳立于赤水西北側,主峰“尺五天”,海拔1658米。眾山爭聳,奇峰矗立,怪石嶙峋,洞穴深邃,峭壁崢嶸,終年云纏霧繞,有九峰并峙故名九仙山。山有石雕石刻,摩崖石刻詩詞字跡達40多處。
赤水含有以錦水制赤火之意。相傳宋紹興三年,曾有客商在赤水街北二里之牛棚格下建店鋪,但生意蕭條。當時有位陰陽家陳朗贊此地鐘靈毓秀,只嫌雙髻山丙向屬火,恐有火災之虞,遂發動居民開“樓梯嶺”、鍥“石龜”、修“水巷”、砌“七星火”、建“德水殿”以制火邪。明隆慶年間正式遷移現址,稱錦水街,清設赤水格市,后改稱為赤水街。
赤水街早在400多年前就是尤溪、大田、永春商賈來往的主要通道和商業要地。民國以來,商業營業額占全縣四分之一。建國后,集鎮建設又得到了很大發展,郵電、金融、商業網點配套齊全,設有郵電支局,開通了程控電話。街道商店鱗次櫛比,尤其是五日一集市,來往旅客絡繹不絕,貿易更為繁榮。
赤水街雖開埠于宋紹興三年,但卻是興盛于明初。當時,有小商販在赤水街頭往尤溪縣及大田縣的岔路口搭蓋棧鋪做小買賣及開客店。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赤水鋪的鋪兵移駐赤水格,原在赤水鋪附近的商人亦南遷到赤水街頭,逐漸形成集市交易場所。
在那段繁榮的日子里,每逢以一或六數字結尾的日子,就是赤水鎮趕集日,也叫圩日,比如每個月1日、6日、11日、16日等。在這天里,街坊鄉鄰,無論男女老少,都會趕到這里。這些來自本地和周邊較近地區的鄉民和小商販,起了大早,擔上包袱,挑著籮筐,帶上干糧,或徒步,或開著三輪車來到這里,擺上他們早已準備好的食品、衣物、蔬菜、土特產等,開始一天的交易。
街上的商品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熱鬧非凡。你很難說清楚是什么造就了這里的如此盛景,可當你看到這一幕時,可能又會突然明白,然后喜不自禁,流連在這條醉人的古街里。
走進赤水古街,就仿若走進一段渾重而又久遠的歷史里。沒有了往日的喧囂,斑駁而又古老的吊腳樓所流露出的是一種沉靜的滄桑。
由于這里是內地與沿海的交通樞紐,幾百年來,大田、尤溪、永安、漳平、沙縣、順昌等地的香菇、筍干、茶葉等山貨和閩南沿海的魚蝦鹽糖都在此聚集、流通,大小商號百余家,四五百米長的街市上,大小“客棧”有10多家,因此成為南來北往商賈的云集之地。
當時從沿海地區來的魚販用木船運海貨從泉州出發直抵永春縣五里街鎮西安村的許港,而后用肩挑人扛,把海貨運至赤水交易,由于這里交通便利,不僅有應市的牙行,而且客棧特別多,膳宿方便,服務良好而倍受商人的歡迎,許多客商索性在此定居,其中以永春籍居多,永春籍商號不下百家,舉足輕重,遂有“無永不成市”之說。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交通設施的迅猛發展,這個曾經富庶一時,號稱德化的“小上海”的潯西北古鎮、商貿重鎮的繁華景象早已不見,只留下“樓梯嶺”、“石龜”、“水巷”、“德水殿”以及騎樓商鋪、老街格局和那被路人磨得光滑的鵝卵石,讓人從中去尋找那曾經的歷史印記。赤水街居民大多外遷,除了少有的墟日集市,昔日繁華風光盡已不再,僅有幾家雜貨店還在招徠著寥寥的生意,而更多的是已經被閑置。但這條早已閱盡歲月滄桑的歷史老街始終讓人感到從容與淡定,就像戴云山一樣博大精深,但卻讓人不禁地回味、品讀,而后思緒翻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