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倉石鼓是我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第一古物”。石鼓之上刻有我國最早的石刻詩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描繪出一幅形象生動的秦人創業發展的歷史畫卷,可謂是大秦帝國的大型歌舞史詩《東方紅》。
石鼓上的故事
陳倉石鼓共十面,外形上細下粗頂微圓,每面石鼓上都鐫刻有石鼓文,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為“獵碣”。
十面石鼓上的文字雖然自成篇章,但又有一定的聯系,主要描寫了秦王祭祖、練兵、狩獵之事,千沔鼓、車工鼓的詩句較完整,其余石鼓文保存不佳,不過通過辨識和聯想,大致意思還是可以推測出的。千沔鼓描寫了千河的美麗景色;車工鼓記述了秦公出獵的情景;田車鼓記述了秦公及隨從登原游獵的盛況;鑾車鼓記述了秦公游獵經虢城,鑾車上懸掛弓箭,仆從齊聚,進獻獵物,場面熱鬧;酃雨鼓記述了秦公及隨從涉汧河時看到的情景;作原鼓記述了在山上整修原地的場景;吳人鼓記述了虞人為秦公獻祭而奔忙;吾水鼓記述了秦國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而師鼓記述了秦公的述志詩;馬薦鼓記述了秦公及隨從打獵歸來時的情景。
有學者認為石鼓上殘缺的詩描寫的是“天子賜來,嗣王始位,故我來祭”的歷史,即秦王稱王后,其后諸侯皆稱王,秦王深感不安,決定到雍城祖廟祭祖、陳倉北阪打獵,祈求先祖保佑,順便演練強兵。那么,詩中所說的秦王是誰呢?《史記·周本紀》記載:“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文中所指的四十四年即周天子顯王姬扁在位的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325年。秦惠王名叫嬴駟,秦孝公之子,于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成為秦國第一王。學界認為秦惠王是歷史上唯一既稱公又稱王的人,比較符合石鼓文的內容,且文字特征與刻制工具也屬于這一時期,因此石鼓作于此時的可能性最大。
國寶現世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有詩作《石鼓歌》,此詩記載了石鼓的起源及其價值,呼吁朝廷予以重視和保護。康有為在其著名書論《廣藝舟雙楫》中寫道:“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能讓韓愈和康有為都如此重視,可見石鼓非同一般。
雖然石鼓非比尋常,發現它卻是在一個平常的日子。公元627年,唐王朝迎來了貞觀之治的第一年,就在這一年,陜西鳳翔府陳倉山北阪,一位牧羊老人發現了十個怪異的大石墩,他仔細觀察這些石墩,摳掉大石墩上的泥土后,居然顯露出大量神秘文字。牧羊老人不識字,趕緊回家將此事告知四鄰八村的鄉親,越來越多的人聞訊而來看個究竟,一時間流言四散,怪論頻生。鄉民們蜂擁而至,焚香跪拜,驚為天賜神物。文人墨客也紛紛慕名而至一窺究竟,并拓下石墩上的文字,遍尋名家研究,更有人懸賞重金求解謎題。
石鼓流浪記
石鼓被發現100多年后,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在戰火中風雨飄搖,正在雍城躲避戰禍的唐肅宗聽到石鼓的傳聞心生好奇,命令州府官員將十面石鼓運下陳倉山遷往雍城城南,與駐扎在這里的文武百官賞玩。而當叛軍逼近鳳翔時,文武百官出逃,為躲避戰禍,石鼓被倉促轉移至荒野掩埋起來,并對外宣稱“毀失”。
兩年后,安史之亂被平定,陳倉石鼓的命運迎來了轉機。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訪到石鼓的埋藏之處,請朝內名家主持挖掘,韓愈還因此上書朝廷,請求將石鼓轉移到京城太學府內妥善保管并重立其學術,但他的請求并未受到朝廷重視,奏折被積壓了8年之久。公元814年,鄭余慶就任鳳翔尹,重新奏請朝廷妥善保管陳倉石鼓,曝于荒野的石鼓這才得以被移送到當地孔廟。
石鼓重新出世之時已是蝕跡斑斑,石鼓上的字跡殘缺不全,引得無數名家學者為之慨嘆。更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被棄于荒野,其中一面石鼓居然莫名遺失,這就是后來轟動天下、常引發歷代學術爭端的作原鼓。
然而,九面石鼓在鳳翔孔廟中待得也并不安穩,風翔孔廟后來在戰火中被焚毀,廟內所藏的九面石鼓也被盜運一空,陳倉石鼓重新遁跡于草莽江湖。
到了宋朝,宋仁宗查閱前朝遺留下的經史檔案時發現了關于石鼓的傳奇故事,由此產生了濃厚興趣,他不惜以高官厚祿相許,命人遍尋陳倉石鼓的下落。時任鳳翔知府的司馬光之父司馬池得知此消息后便竭盡心力去尋找石鼓,試圖投君王所好,幾番周折,終于讓消失百年之久的陳倉石鼓重見天日,只可惜尋到的石鼓只有九面,作原鼓仍不見蹤跡。心急的司馬池私下遣工匠連夜采集相似石材,很快便參照石鼓拓本仿制出一面假的作原鼓。然而,宋仁宗與受命而來的專家學者們很快就辨別出了偽造的石鼓,司馬池先建奇功受封賞,又因偽造欺君而獲罪。
九面石鼓面世,又經歷造假風波,作原鼓因此名動天下,坊間認為其價值甚至能以一敵九,隨即引發了人們尋找作原鼓的風潮。直到1052年,金石收藏家出身的向傳師在鳳翔的一個屠夫家發現作原鼓,但當時石鼓上部已被鄉民削去,中間被掏成凹洞用來搗米,而上面斷裂的邊緣被屠夫用來磨刀,石鼓上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損毀嚴重。不久,鳳翔知府調集軍兵趕往關中,護佑作原鼓與向傳師回到鳳翔,后又將石鼓送往汴梁,至此,十面石鼓終得團圓。
自詡為“天下第一學士”的宋徽宗對石鼓的喜愛遠勝過宋仁宗,他命人將石鼓搬進保和殿朝夕相伴。有一天,宋徽宗又突發奇想,居然下令在十面石鼓的文字槽縫之間填注黃金,為其塑金身。
到了近代,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十面石鼓隨著故宮的國寶不斷遷徙。解放戰爭爆發后,蔣介石本想將石鼓運往臺灣,后因石鼓過于沉重導致飛機超載,才被留在了大陸,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中。
陳倉石鼓顛沛流離的命運與中華民族所經歷的苦難緊密關聯,它所背負的那些歷史片斷和籠罩在其身上的未解謎團,讓它在跌宕起伏的歷史潮汐中顯得尤為獨特與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