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晏凌羊
觀察東西方“一家三口”的全家福,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老外拍的全家福呢,大多是夫妻倆緊靠在一起,而孩子更像是一個見證父母恩愛的存在。中國人拍的全家福,孩子一般會位于畫面的中心位置,父母位于兩邊。
把孩子當“絕對中心”,是很多“中國式家長”不約而同的習慣。現在的孩子多數都是“獨苗”,父母二人再加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位家長把一個孩子掛在心上、捧在手中,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愿望。總之,孩子的事情比天大,“為了孩子”這個理由一拋出來,說這話的人的形象似乎也變高大了幾分。
一個朋友因為忍受不了丈夫屢次出軌而離婚,她身邊七大姑八大姨跑出來勸她:“你都是有了孩子的人啊,怎么還隨便離婚?孩子就是父母的天啊!為了孩子,父母沒有什么不可以舍去的。你怎么可以只顧自己快活,不顧孩子死活?你不覺得自己很自私嗎?”
朋友苦笑:“原來她們也覺得我離婚比不離婚要過得更快活啊。當了媽,我連人權都沒了嗎?吃了痛就放手,這應該是天賦人權啊。”
事實上,無數的研究和實例早已經證明:一個看似完整但實際上千瘡百孔的家,并不能給孩子帶來幸福感。真正能影響孩子成長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跟父母的婚姻狀態沒有太大的關系。一個外表完整但內里千瘡百孔、父母形同陌路或假裝幸福的家庭,會給孩子制造更多的痛苦和缺憾。
如果父母離婚之后,依然能盡到各自對孩子該盡的義務,能真誠地跟孩子溝通,給孩子積極的教育和引導,盡力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氛圍,孩子也能健康地成長。孩子沒能在父母恩愛的家庭中成長的確是一種缺憾,但人生有許許多多的缺憾,“單親”只是其中一種,再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沒有誰的家庭是百分之百完美的,有缺憾不代表無法健康成長。
現實生活中很多該離婚卻“為了孩子不離婚”的夫妻,做的其實不過是一件“自我感動”的事情。很多父母不愿意面對自己的自卑、無能、怯懦、懶惰、貪婪,就把這四個字搬出來,因為這四個字能讓他們產生一種高尚感、偉大感、正確感、無私感。事實上,“為了孩子”這樣的借口,換作是為了工作、金錢、地位、名聲等等,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扯上“孩子”作為大旗,似乎更能顯出自己富有偉大的母性、父性光輝。
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為了孩子”這四個字成了某些父母萬能的借口、最好的擋箭牌。這樣的父母最愛說“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離婚了/發財了/去學習深造了/去創業了/去如何如何了”之類的話,說得好像沒有孩子,他們的美夢就成真了一樣。可是,所有的這些選擇不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嗎?孩子做錯了什么,要為父母背這種鍋?

在中國,孩子很容易成為一種超越父母、婚姻的存在。“對父母而言,孩子比天大”“婚姻就是為了孩子而存在的”這話聽起來特別偉大,也很感人,但仔細一想,會覺得這種思維有點可怕。
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那些子女成年后依然強力干涉女兒的生活,把原本簡單的親子、婆媳、岳婿關系搞得一團糟甚至導致子女離婚的父母,奉行的就是“孩子比天大”。他們對孩子的心之切、情之真、無償付出之犧牲精神舉世罕見,但同時他們對孩子的專制、武斷、縱容和溺愛也是舉世罕見的。
家族優先關系的排列順序應該是:后出現的家庭關系優先于先出現的家庭關系。家庭中第一位的是夫妻關系,第二才是親子關系。
夫妻關系是一個家庭的根基,在此基礎之上才會衍生出親子關系、婆媳關系、岳婿關系。打個比方,“夫妻關系”才是一個家庭的大樹,親子關系、婆媳關系、岳婿關系都是由夫妻關系衍生而來,類似于大樹的枝丫。大樹一旦倒了,這些衍生關系也就隨之斷裂了、變化了、受影響了。夫妻關系優于親子關系,并不是說親子關系不重要,只是一個家庭若能保持這樣的序位和關系結構,便能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滋養。比方說,如果岳父母、公婆跟小夫妻相處時奉行“夫妻關系優于親子關系”的原則,不把關注點都放在小夫妻身上,家庭中可能會少很多代際沖突;如果夫妻雙方堅持這一原則,善于經營與伴侶的關系,經營不好就果斷放手,反而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孩子到底該不該成為超越婚姻的存在?我認為不該。婚姻和孩子,應該是并行關系,而不是包含關系,不是因果關系,更不是遞進關系。孩子和婚姻是兩件獨立的事。婚姻是一種關系,是夫妻兩個獨立的個體經營的一種關系。而孩子生下來以后,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孩子未成年時,我們可以優先保護孩子,但孩子說到底也只是家庭成員之一。所有的家庭成員應該地位平等,誰都不能濫用自己的權利,將自己的地位凌駕于其他家庭成員之上。
夫妻當了父母后依然有逃避痛苦、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大多數孩子更愿意看到一對快樂自足、身心健康的父母,而不是兩個為了他們而壓抑自己、委曲求全、苦大仇深的家人。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請先學會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