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明 潘利超
摘 要:燃氣—蒸汽聯合循環供熱機組背壓工況啟停調峰,能滿足華北電網的調峰需求,同時維持熱網穩定。本文闡述了京橋熱電二期機組背壓工況下機組啟動并汽、退汽解列,并結合實際操作成功經驗,對切換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環節進行分析整理。此技術的研究有利于縮短啟停機時間,減少熱損耗,提高經濟性,并簡化運行操作,對于抽凝工況下并退汽同樣適用。為首都北京的冬季供熱、電網調峰提供保障,對同類型電廠的實踐探索提供借鑒。
關鍵詞:背壓工況調峰;差負荷并退汽;切換操作
中圖分類號:TM621 文獻標志碼:A
1 機組設備概況
北京京橋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熱電廠二期工程,采用2×350MW級燃氣蒸汽聯合循環二拖一多軸機組。全廠配置兩臺SGT5-4000F(4)型燃機、兩臺燃機發電機、兩臺余熱爐、1臺汽輪機和1臺汽輪發電機。其中汽輪機為上海汽輪機廠生產的三壓、再熱、雙缸型可純凝、抽凝、背壓運行供熱汽輪機。由高中壓缸和低壓缸兩部分組成,高中壓缸通過3S離合器與低壓缸連接。
2 北京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發電供熱現狀
隨著華北網對風電、光伏電負荷的吸納,電網需要供熱機組有更寬廣的調峰范圍和能力,燃氣電廠背壓工況下啟停調峰變得更頻繁,背壓工況下啟停速度,對熱網的擾動以及啟停機經濟性值得探討。
3 背壓工況并退汽
3.1 原并退汽流程
機組并汽設計負荷為130MW~140MW,退汽設計負荷100MW,并退汽均經歷一拖一低負荷區間,此時中壓缸進汽壓力將會低于1.1MPa,自動觸發中排壓力控制和熱網抽汽控制退出邏輯。所以常規操作中需要將熱網抽汽退出,僅通過低壓補汽供熱網加熱器供熱以保證熱網加熱器不退出。
3.2 改進后并退汽流程(圖2)
3.3 背壓方式直接并退汽優點
(1)減少操作量。由6步降為兩步操作。
(2)降低機組事故風險。減少汽機3S離合器嚙合、脫嚙次數。3S離合器為純機械裝置,每次嚙合后整個軸系特性會有稍許變化,汽機低壓轉子沖轉至嚙合過程中可能會導致軸系振動大跳機。
(3)減少啟停機時間,加快對電網、熱網負荷調整的響應速度。
(4)減少對熱網加熱器的操作及擾動。
3.4 背壓方式直接并退汽需解決的問題
3.4.1 如何防止汽機中壓缸進汽壓力低于1.1MPa,自動觸發中排壓力控制和熱網抽汽控制保護
為保護中壓缸,當進汽壓力低時,自動退出熱網抽汽。熱網抽汽截止門、調門快速關閉,對汽輪機中壓缸產生巨大擾動,甚至因中壓缸壓比低保護跳機。我廠在某次抽凝工況(熱網抽汽調閥開度15%)退汽時中壓缸進氣壓力低于1.1MPa,熱網抽汽截止門、調門瞬時關閉,中壓缸壓比降至2.51MPa(汽機中壓缸壓比<2.5MPa聯鎖跳汽機)。
經查數據,一拖一燃機負荷>200MW時,可維持中壓缸進汽壓力>1.2MPa。當采取#1、#2燃機負荷>200MW并退汽時,旁路需要通過200MW時產生的全部蒸汽,對旁路減溫水要求高。若并退汽前減溫水跟蹤不好將導致旁路快關,主汽超壓觸發燃機跳閘。
綜上考慮:可以采用并退汽時兩臺燃機設置負荷偏差,拖動汽機的燃機負荷設置到200MW以上,待并/退燃機負荷降至120MW。這樣既避免汽機中壓缸進汽壓力低,又滿足旁路及減溫水調整問題。
3.4.2 燃機差負荷并退汽,如何匹配兩燃機參數
(1)蒸汽溫度匹配。根據西門子燃機特性,在燃機負荷>100MW時,通過IGV開度控制排煙溫度,即排煙溫度基本不變。表1為環境溫度12℃不同負荷下燃機排氣煙溫。
由表1可得,差負荷時排煙溫度基本不變,燃機排氣量差值僅造成產汽量不同,協調控制爐側減溫水調閥開度,將兩臺機主蒸汽溫度調整到相同值。
(2)蒸汽壓力的匹配。#1、#2機在協調控制下,DCS通過協調向兩臺機發送指令,調整兩臺機主蒸汽壓力一致,拖動汽機蒸汽壓力通過主再熱調門控制,待并/退機組高中壓主汽壓力通過旁路控制,最終達到兩臺機壓力匹配。
(3)根據負荷比例分配冷再熱蒸汽。差負荷并/退汽時,冷再熱分汽調門根據主蒸汽流量比例分配去兩臺機的冷再蒸汽量,高壓主蒸汽流量和負荷成比例,進而使兩臺不同負荷的機組熱再熱蒸汽流量按照比例分配,保證熱再熱溫度的控制。
4 實際切換操作
4.1 背壓方式直接并汽
(1)#2機并網后升負荷至120MW。退出#1機協調,降低#1機負荷至250MW。
(2)調整熱網抽汽調門開度,控制汽機中壓缸壓比為5~5.5。
(3) 增加熱網循環水流量,維持熱網供水溫度90℃~100℃。
(4)檢查#1、#2機高中壓主汽壓力、溫度。溫度偏差<20℃,壓力偏差<0.2MPa。檢查#2爐高、中壓減溫水,控制蒸汽溫度穩定。
(5)確認#2爐蒸汽品質,執行#2機高、中壓蒸汽并汽順控。
(6)檢查#2機中、高壓并汽電動門自動開啟,汽機負荷逐漸上升。
(7)增加熱網循環水流量,控制熱網加熱器壓力0.12MPa~0.08MPa,熱網供水溫度<120℃。
(8)檢查#2機高、中壓并汽電動門全部開啟后,逐漸提升#2燃機負荷至200MW,調整#1燃機負荷至200MW。
(9)監視#2機高、中壓旁路全關。
(10)緩慢開啟#2機低壓主汽至熱網抽汽電動門,低壓旁路調閥逐漸關閉。
(11)投入#1、#2燃機協調控制。
4.2 背壓方式直接退汽
(1)退出AGC控制,逐漸降低機組總負荷,至#1、#2燃機負荷均降至200MW。
(2)減小熱網循環水流量,維持熱網供水溫度120℃左右。
(3)退出#1、#2燃機協調控制。逐漸提高#1燃機負荷至250MW,同時降低#2燃機負荷至120MW 。
(4)調整熱網抽汽調門開度,控制中壓缸壓比為5~5.5。
(5)執行#2機高、中壓退汽程控,檢查#2機高、中壓旁路緩慢開啟。
(6)高、中壓旁路開啟過程中逐漸降低熱網循環水流量,控制熱網加熱器內部壓力>0.02MPa,保持熱網加熱器水位穩定 。
(7)當#2高壓旁路開至15%時,逐漸提升#1燃機負荷至270MW。
(8)監視汽機中壓缸進汽壓力>0.8MPa,汽機高壓缸壓比>2.3,汽機中壓缸壓比4~7。
(9)當#2高壓旁路開至25%,#2中壓旁路開至35%,檢查#2機高、中壓并汽電動門自動關閉。加強監視熱網加熱器壓力為正壓、液位在保護范圍內,降低熱網循環水流量,維持熱網供水溫度90℃~110℃,調整熱網抽汽們開度,維持中壓缸壓比4~7。
(10)#2機高、中壓并汽電動門,冷再分汽電動門全關后,全面檢查熱網及汽輪機系統穩定。
(11)退出#2低壓主汽至熱網抽汽。
(12)投入#1機協調控制。
4.3 風險分析與預控
4.3.1 退并汽過程熱網加熱器液位劇烈波動造成加熱器解列,甚至汽輪機跳閘。預控措施如下(以退汽為例,并汽為退汽逆過程可參考退汽執行):
(1)退汽過程盡量降低待退汽機組負荷,減少進入汽輪機蒸汽占比,減少退汽擾動。
(2)退汽過程中維持熱網加熱器汽側正壓力,伴隨汽輪機進汽量減少,熱網抽汽流量隨之降低,應監視熱網加熱器汽側壓力變化趨勢,降低熱網循環水流量。
(3)退汽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對熱網加熱器汽、水側同時操作。
4.3.2 兩臺燃機負荷偏差大,導致鍋爐參數異常。預控措施如下:
兩臺燃機負荷偏差>60MW后,密切監視余熱爐高、中壓蒸汽、再熱蒸汽各段溫度、壓力、流量變化,防止低負荷運行余熱鍋爐因蒸汽流量過低導致超溫。當主再熱蒸汽溫度>550℃時,應立即終止兩臺燃機負荷偏差擴大。
結語
燃氣—蒸汽聯合循環供熱機組背壓工況并退汽方法,理論上可行,在京橋熱電2015年-2017年供熱季得到了多次實踐檢驗。通過對實際切換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環節不斷深入分析整理,并退汽過程中各風險可控。此技術的研究有利于縮短背壓工況啟停機時間,減少熱損耗,提高經濟性,并簡化了運行操作。對于抽凝工況下并退汽同樣適用。
此技術實踐過程中優點明顯,為燃氣機組夜停晝啟調峰,維持熱網穩定運行提供了科學方法依據,為首都北京的冬季供熱、電網調峰提供保障。希望會對同類型機組的實踐探索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司派友.“二拖一”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的并汽與退汽[J].熱力發電,2010,39(12):61-64.
[2]上海汽輪機廠.汽輪機運行維護手冊[R].上海: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上海汽輪機廠,2012.
[3]155083.184/01,防止電力生產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