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生
如果時代的發展總有陰晴雨雪,那么“企業”往往是最敏感的溫度計。
最近,一篇萬字長文《騰訊沒有夢想》在網上熱傳,批評騰訊“正在喪失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變成一家投資公司”,而馬化騰回應稱“我的理想都是如何做出最好的產品,而不是賺多少錢”,但內部人士澄清回應系杜撰;兩天后,網上又曝出馬化騰與抖音創始人張一鳴在朋友圈掐架的截圖,后者抱怨“微信封殺、微視抄襲”,前者則稱“可以理解為誹謗”。
長文中的真假、口水戰里的是非,總會隨著時間散去熱度。兩個事件引發的思考卻可能長久保存:對互聯網巨頭來說,創新和投資哪個更重要?當互聯網企業規模越來越大,龐大的組織結構會不會反過來制約創新?這些追問看似聚焦于一家企業,背后實則有更深刻的焦慮和反思:“創新”對于今天的中國企業意味著什么?當中國企業在規模上比肩國際巨頭,是否擁有與之匹配的價值追求和文化內核?
在專門講述失敗的《大敗局》一書中,上世紀90年代風光一時的秦池酒、腦黃金等品牌,在短時間內走向衰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剛起步,老一輩創業者很難汲取足夠的知識和資源,也沒多少經驗可循。他們敢闖敢干,卻形單影只,最終只把失敗的身影留給后人。反觀今天,騰訊一家企業就能收獲如此關注,在如日中天時能引來批評和質疑,未嘗不是時代的進步。
實際上,摸爬滾打20多年的馬化騰早就明白,無論是面對市場競爭中的刀光劍影,還是一場場唇槍舌劍,想要佇立潮頭,就必須先翻過浪頭。
2000年前后,互聯網泡沫破裂,馬化騰一度想以60萬的價格賣掉QICQ,當時的核心問題在于“錢從哪來”:2010年前后,“3Q大戰”爆發,騰訊贏了官司卻輸了人心,當時的核心問題在于“怎樣建立用戶意識”;今天,面對夢想之問,馬化騰和他的騰訊接受的是一場靈魂拷問:我們是誰?我們為什么而奮斗?從“積累資本”到“培養意識”再到“追尋價值”,騰訊的發展正是中國企業追趕時代的縮影。
今天,無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目標和愿景,還是世界范圍內逆全球化思潮泛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大環境,都在提醒中國企業家:沒有新的行動和想法,最終難免淪為下一本《大敗局》的素材。
今天,中國企業擁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廣闊的舞臺。比如不久前,在海南島建自貿區、自貿港的消息就鼓舞了創業者。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充分應用網絡和信息技術紅利,已成共識。再加上廣闊的消費市場、勤奮的勞動精神等固有優勢,中國企業的未來大有可為。而只要企業欣欣向榮,就能反過來為市場和社會注入活力。
無獨有偶,在地球另一端,巴菲特與馬斯克,一老一少兩位企業家也打了場嘴仗。在馬斯克看來,巴菲特經典的“護城河理論”已經老舊.被動守成顯然難有作為,而“創新節奏”才是今天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
這樣的爭論,放在中國的語境中已沒多少新意,網絡上早就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在互聯網時代,你永遠不知道將要打敗你的是哪一家企業,甚至不知道它將來自哪個領域。”經過40年發展,成長壯大的中國企業面,臨著與美國頂尖企業相同的時代命題:“護城河”已無法阻擋顛覆性的創新和技術,激烈的競爭下企業如何脫穎而出?一條新的起跑線已經被劃下,下一個賽段究竟鹿死誰手,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