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她放棄博士學業到劍橋廚藝學院進修,在自家廚房中打開一片天地
莊祖宜現在偶爾還會做那個夢,夢見自己同到10多年前,正在華盛頓大學與人類學博士論文搏斗:幾乎每寫一個句子就必須喝一杯水,每10分鐘跑一次廁所,一趟趟進進出出,論文卻毫無進展,整個人心力交瘁。驚醒之后,她想起廚房里的蔬菜、牛肉、鍋碗瓢盆,一下就覺得很放松——當年她放棄學業專攻廚師,成了一個做菜的人。
去年8月,美國外交官丈夫到成都就任,莊祖宜一家搬來成都。著名的玉林菜市場就在她家附近,走路大概25分鐘。每天早上將兩個兒子送去學校后,她經常會去逛一逛。“每一個菜販都把菜碼得整整齊齊,給人一種很踏實的生活感。老板偶爾還會送我幾根蔥和蒜苗。”莊祖宜對《環球人物》記者說。她留著一頭利落的齊耳短發,黑白相間的絲質上衣,完全不像一個“家庭專職廚娘”。
莊祖宜當然不是單純的家庭主婦。早在10多年前,她就開始寫作博客“廚房里的人類學家”。記錄在廚藝專業學校進修的點點滴滴。后來集結成同名書出版,暢銷多年,今又再版。讓她感到意外的是,這一美食書竟成了另類勵志小品,“大概是我放棄博士學位、改揮鍋鏟的經歷,喚起了很多人那顆蠢蠢欲動、想擺脫制式人生的初心”。
對莊祖宜來說,以美食為職業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1998年秋,莊祖宜辭去臺北一所高中的英語教職,奔赴紐約攻讀人類學碩士。但沒上幾天課,她就差點崩潰——全班同學一起學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埃文斯·普里查德的《努爾人》,大家展開激烈討論,指出作者的殖民觀點與霸權論述時,她滿心惶恐:“這本書不是在談論蘇丹的牧牛族群嗎?我花那么多時間細讀牛的重要性,全白費了!”
下課后,她直奔超市,買來蔥姜蒜、面條、醬油、牛肉和豆瓣醬,回到宿舍,在小廚房中大動干戈,煮出一鍋牛肉湯?!澳菚r根本不會做菜,完全是一鍋肉老味澀的醬油湯,但忙乎一頓飯下來,緊繃的神經不知不覺舒緩了。”莊祖宜回憶說。后來,做飯漸漸成為她緩解學業壓力的最重要方式。
一段日子下來,莊祖宜讀書略見頭緒,就這樣一路讀到博士。2006年。她和新婚丈夫搬到波士頓,原本計劃在這一年完成博士論文,沒想到人生在這一年發生轉折。
有一天。兩人沿街尋覓出租的房源。路過劍橋廚藝學校時,莊祖宜停了下來,“玻璃窗后,十幾個身穿白衣、頭戴自帽的學生,坐得規規矩矩,拼命抄筆記,一位戴高帽的講師正在高談闊論”。她忍不住看了好久,感到眼前的世界奇幻而美好。
定下住處后,莊祖宜就跑去書店買了兩本書,一本是已故電視名廚兼食譜作家茱莉亞·查爾德的口述傳記《我的法蘭西歲月》,另一本是邁克爾·魯爾曼的《大廚的造就》。兩本書讀完,她突然意識到:廚藝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廚師則是一種能跨越國別、民族的職業,而這正是莊祖宜夢寐以求的。幾番思索和猶豫,她最終決定放棄博士論文,去做一名廚師。
2006年9月,莊祖宜成為劍橋廚藝學校的一名學員。每天學習8個小時,跟著名廚老師從烹飪基礎學起,做蛋卷、派,切絲切條。包括殺雞、殺魚、庖丁解牛般切割肉類食材……真正感受到自己廚師的身份是一次實習。城中一家知名餐廳舉辦大型派對,莊祖宜作為實習生去打下手。她的工作是切金橘和蘋果,切到最后一箱時,一不小心剁到了手指,鮮血直流。一位師傅一面幫她包扎。一面笑著說:“歡迎來到廚師的世界。”
日復一日,莊祖宜對烹飪的各個環節、各種食材等都有所了解。2007年,她從廚藝學校畢業,立志要做一名職業廚師。當時,外交官丈夫被派往香港,她也跟過去。作為新手,她到香港著名餐廳實習,深切體會到廚師這份職業的不易。
莊祖宜這些年都是在搬家中度過的——外交官丈夫每隔一段時間都要被派去不同的駐地,她也只好跟著東奔西跑。結婚12年,他們搬了7次家,從波士頓到香港,從上海到華盛頓,從雅加達到成都……“我們就像是牧民一樣,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鼻f祖宜笑道。
因為沒有固定的“家”放置家當,每次搬家幾乎都是全部打包。待行李到達,擺上喜歡的木頭椅子,插上一束鮮花,將喜愛的書分門別類地擺上書架?!坝脩T了的鍋碗瓢盆也都跟著來了,一家人圍桌吃飯,家的感覺就有了”。
四處游牧,莊祖宜無法做職業大廚,她就隨遇而安,做起家庭廚師。每到一個新城市,她都會走街串巷,吃遍當地美食,然后學做當地菜?!耙允澄餅榍锌凇?梢院芸炝私猱數仫L土人情,當季產什么,人們吃什么,物價如何,一下子就了解了。”
菜市場是她必去的地方。記憶中,香港灣仔菜市場非常生猛,“尤其是賣魚的地方,滿地都是血水,常常會看到一條魚從一個簍子跳到另一個簍子,有時會跳到路中間,躺在地上翻騰”。香港人的煙火氣,在菜場中表現得最為充分、鮮活,在灣仔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貴婦穿著一身名牌,戴著珠寶首飾,從賓利車走下來,到了賣雞的攤前,伸手一番抓摸,旁若無人地挑選。

剛到成都時,鍋碗瓢盆還未運到,莊祖宜索性帶著家人每天在外就餐,從高檔餐廳,到排長龍的老字號,再到街邊上的“蒼蠅小館”……一路吃下去,大呼過癮。等到廚具回歸,她便將在外吃過的美食一一做來,搬到家里的餐桌上。
“廚房就是我們家的中心,最有溫度的地方?!鼻f祖宜說,“那里也是我的游樂場?!?/p>
身處家庭廚房,是否讓自己的世界變小了?莊祖宜并不這么認為?!帮嬍呈强梢宰钫媲械馗澜纭⒏魏挝幕榆壍囊患?,透過它可以切實地去關心身邊的一切事物,如傳統、潮流、物價、物產、節氣等等。”她說,天天做菜沒有將自己的世界變小,反而是把世界帶進了廚房。
莊祖宜關于美食的最初記憶,來自少時保姆張媽媽的一道家常菜——炒牛肉。剛出生不久,父母忙于各自的事業,就將她送到張媽媽家中。在那里,她一直待到6歲,張媽媽最常做的菜就是炒牛肉,有時配芹菜,有時配韭黃。
如今四處安家,莊祖宜有時也會在家中炒牛肉。按照張媽媽的做法。每每有想念的味道,她都會去追蹤溯源,搜羅食材,在廚房里一頓忙乎,最終變成桌上的一道菜。“現在的年輕人,很少去研究怎么做菜。要么點外賣,要么從超市買那些已經切好的、包在保鮮膜里的食材,恨不得連調味料都是加工完成的?!?/p>
這些年,莊祖宜一直在思考與飲食倫理相關的問題,關心餐桌食材的來源。她倡導支持有機農業,吃當季當地食材,減少鋪張浪費等積極可行的日常飲食之道?!按蟛糠帜贻p人不會去關心飲食倫理,因為不會做菜,也就無從去關心食材從哪里來,會造成什么影響。”
于是,她開始做一些食譜類的工作。“我深信唯有動手做才能真正了解,而唯有了解才能欣賞和開創。飲食之均衡、人際之和諧、環境之改善,可以從大家回歸廚房開始?!?/p>
2011年,到上海的第二年,莊祖宜開始利用空閑時間錄制視頻,每次5到10分鐘,從頭到尾示范一道菜的生成,有中餐有西餐,都是易于上手的家常菜。她還和作家張大春一起,合作了一個電臺連線節目,不定期講解各地美食。就在前不久,她剛講了一期川菜,既有自己在成都吃喝的實地考察,也有對川菜“百菜一味,無油不歡”的反思。
來成都之前,張大春要送她一幅字,她給出4個字:人間田野?!拔业膹N房就是我的田野,我的田野就是我的天下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