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予菲
他把知識濃縮為“膠囊”,認為生活中的所有難題都可以在書里找到答案
2013年底,樊登剛以自己的名字創立線上讀書會的時候,朋友給他講了個真實的故事。有個北京房地產商人,為了讀書雇了兩個大學老師。地產商人在奧體森林公園跑步的時候,兩個老師就跟在他后面講書,每個月講4本,工資3萬元。樊登聽完備受鼓舞,覺得自己的讀書會太劃算了,“每星期講1本書,一年50本,一共365元搞定”。
4年多后,結果如他所愿,樊登讀書會APP涌進了600萬會員。今年4月,他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頗得意地算了筆賬:“上個月會員500萬人,不到半個月增長20%。按照一人50元的成本,應該花5000萬元的推廣費吧?但實際上,我們用了不到10萬元,辦了一場小活動,就有了這樣的成績。關于增長。要有一點想象力。”
這一年,樊登頻繁往全國各地飛,參加各種演講、分享讀書心得。《環球人物》記者對樊登的采訪,就安排在一場北京讀書活動開始前。5月5日,他帶著新書《讀書是一輩子的事》登上網絡綜藝《奇葩大會》的舞臺,黑色帽衫上赫然印著“我喜歡讀書”5個大字。他提出的觀點是:讀書是件“要命”的事,書里的知識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原理。臺下的趙又廷溫柔地反擊:“我喜歡漫不經心地讀書。”高曉松也提出疑問:“如果讀兩本書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個世界未免也太容易了吧。”對于這些質疑。樊登自信滿滿地回應:“我送你們幾張讀書卡。聽聽就明白了。”
4月最后一個星期六的上午9點,樊登讀書會APP準時更新,講的是最近大熱的《增長黑客》,解答“如何用低成本實現爆發式增長”的問題.翻譯成大白話即“某公司干了半年瞬間被收購,套現10億美元,為什么他們能如此迅猛?”
樊登總結書中案例,將美國民宿巨頭愛彼迎(Airbnb)的增長分為3個階段:第一,看數據,很大一部分用戶看到民宿照片后,直接關掉了網頁;第二,提假設,可能是民宿照片出了問題;第三,做嘗試,管理層雇了一批專業攝影師拍照上傳,訂房率果然大幅上升。樊登總結:“將這個循環高速完成。你會發現公司很快成長。”
時長30-60分鐘,邏輯清晰、語言簡練、干貨十足。這是樊登講書的一貫風格。就連大師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的旅行散文集《尋人不遇》,這些文史哲類動輒幾百頁的大部頭,他都能提煉出條條框框,講得滴水不漏。
講“故事最讓人心潮澎湃”的《魏晉風華》(以《世說新語》為線索的歷史書),樊登分了4個板塊:正統曹魏皇族、成功逆襲的司馬政權、代表民間“瀟灑文化”的竹林七賢,還有“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謝”世族。在這個框架下,亂世奸雄曹操、心狠手辣的曹丕、野心家司馬懿,阮籍、嵇康、山濤的小團體……精彩人物輪番登場。
輕松、好玩是樊登講書的“標配”。滿滿干貨撲面而來的時候,他還會見縫插針來幾句“情感宣言”,直往讀者心窩子里戳。談企業,他說:不進則退,多少固若金湯的企業轟然倒塌,我們才發現所謂的固若金湯不過是幻覺;談哲學,他感慨:哲學是一種可以用在自己身上的醫術;談人生,他如此形容:就像一條河,此一時,彼一時。
無論形式如何,樊登講書永遠以“知識”為核心。他錄完視頻,轉成音頻,然后配一張解說圖,梳理書中的枝枝蔓蔓。有網友調侃樊登是“拜知識教教主”,他則篤信: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都一定會有一本書等著你。
樊登有著商人的敏銳嗅覺。他將這套線上讀書組合延伸到線下。在全球十幾個國家創立了800多個讀書分會,定期舉辦讀書活動,讓“每年一起讀50本書”成了許多“死忠粉”的讀書口號。他的選書標準很明確:4個字“推己及人”,“職業晉升、婚姻關系、育兒方法、心靈成長,這些我需要的。相信其他人同樣有需求”。樊登還搭建了成功的商業模型:“別人幫你整理好了50本書的內容,你花300多元學習一下,不過分吧?”
因為做線上讀書節目而聲名大噪的。還有一個人,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羅振宇和樊登曾是央視的同事。兩人前后腳離職,都做“知識變現”創業。羅輯思維比樊登讀書會成立得早。2012年,羅振宇創造了一個有意思的詞——供養,找到了一條全新的掙錢之路,“大家喜歡我,就買我的周邊產品。給我點‘供養”。一年多后,羅輯思維已經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樊登的讀書會才剛創辦起來。樊登覺得自己號召力、影響力不夠,“不好意思開口找粉絲要供養”,后來他一拍腦門:“干脆直接收錢吧。”
結果,羅振宇反過來找到樊登,拍著他的肩膀說:“這不就是知識付費嗎?”一年后,羅輯思維APP也請來一批導師,開設“得到”付費音頻課程。羅振字評價樊登:給中國知識分子找到了一條教書、寫作之外的新出路。
講好一本書,樊登的準備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多半還是在飛機上度過的兩個小時,因為“效率最高”。錄一個小時節目,他手里只有一份一頁紙的提綱,偶爾低頭瞄兩眼,其他時間一動不動坐在那兒侃侃而談。他自信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快速閱讀、主旨提煉、輕松表達”。
樊登把這些能力歸結于閱歷與累積。說起自己的人生之路,他很自信,“沒有一步在浪費,所有的行動幾乎都是有效的”。
在西安交大念大學時。樊登加入了學校辯論隊。最初的幾場比賽,他緊張得直哆嗦,“抖得桌子腿都立不住”。后來練得多了,比賽多了,邏輯清楚了,嘴也利索了。“1998年國際大專辯論賽,我們隊是冠軍,我是隊里的一辯。這段經歷讓我有了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也成了后來我讀書的素材庫。我曾講過一本《刻意練習》,提到了這段當辯手的經歷。真沒有天分這同事,每一種技能背后都有訓練在做支撐。”
他講書的語言風格,是崔永元一手教出來的。1998年,樊登大學畢業加入央視,跟著崔永元主持《實話實說》o最開始錄,他自我感覺良好,下臺看回放,才發現自己還是用了辯論隊那套說話方式,“聲音高亢,極具壓迫感”。崔永元教他:“主持人得學會說人話,會開玩笑。還要能被別人開得起玩笑。”要有四兩撥千斤的功夫。
2003年,樊登開始在北京師范大學讀博士,同時,又以央視主持人的身份,客串給企業家講課,講媒體人最擅長的公關危機處理。“用主持的技巧講課,收效顯著。第一天剛上去,臺下一片昏昏欲睡;第二節課,愿意參與的人就多了起來;幾堂課下來,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樊登逐漸收到來自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大、中山大學等高校邀約,請他為“最難伺候”的EMBA班總裁學生講課。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能從書里找到賣錢的東西”。樊登給學生列了課外書單,結果他們只買不讀。他就自己讀一遍。將內容概括總結出來,在微信群里講。可以說,這就是樊登讀書會的發端,只是那時的樊登還想不到,他的聽眾會從EMBA班的總裁們迅速擴展為600萬人。但這種灌輸式的講書方式。在收獲眾多擁躉的同時,也從一開始就備受質疑。樊登則是依然故我,繼續用自己的方式講下去,講了4年。
《環球人物》:每周講一本書,你是怎么做到的?如何準確地提煉作者的核心思想?
樊登:我基本上花兩個小時就能看完一本書,整理出脈絡。好的書本身框架就很清晰,比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的《先發影響力》。他在書中寫道:如何在傳遞信息前就抓住別人的眼球?方法有兩種,一個是注意力。一個是聯想。我講這本書也分這兩個部分,再填上一些案例,主旨明確、邏輯嚴謹。
樊登讀書會會員有很多企業家、大學教授。讓我特別開心的是,他們聽完后跟我說:“你講的確實就是那本書,提煉得很準確。”
4年堅持下來,我在積累成長。現在每講一本書。背后都有幾百本書在幫忙。
《環球人物》:有人認為,所謂的成功學一方面太“雞湯”,一方面太“雞肋”,為什么樊登讀書會還要堅持這樣的選書標準?
樊登:我并不喜歡“雞湯”。有一次講《聯盟》,這是領英創始人里德·霍夫曼寫人才管理的一本書。有網友給我留言:最討厭這些“雞湯”。那一次,我真想放下讀書人的包袱,好好跟他們“撕”一場:一個負能量的人遇到正能量就說是“雞湯”,實在太不把“雞”當回事了。
真正的“雞湯”是有標準的。“不經過充分地時間和論證,就輕易給出結論和號召”,這才是“雞湯”。可這本受無數企業家青睞的書,顯然不是。

《論語》里有一段說“子貢方人(子貢喜歡評價人)”,孔子則認為,“夫我則不暇!”意思是,孔子可沒那個閑工夫管別人。我也沒閑工夫去講“雞湯”。在茫茫書海中,比起沒完沒了挑毛病,我更愿意去尋找書中的亮點。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基本上是自己內心狀態的投射,如果看不慣的書太多,只能說明是你自己太狹隘了。
《環球人物》:你多次講到,生活中的問題都能用書里的知識來解決。為什么對此如此堅信?
樊登:有人問我,創業做讀書會有沒有很痛苦的時候?我說沒有啊,挺愉快的,一開始就收錢,一直賺錢,從來沒賠過。這是因為我創業以來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在書里找出理論依據。當然書里面寫的未必全對,但總比自己瞎想要科學。
《環球人物》:《十三邀》主持人許知遠采訪羅振宇,質疑羅輯思維“本質上販賣的是知識膠囊”。在以前,人們常說,書越讀越“厚”,一本書讀一年是常有的事,而現在,只用一個小時就解讀一本幾百頁的著作,這不是把書讀“薄”了嗎?
樊登:其實古人也會把知識濃縮成“膠囊”,比如孔夫子選編《詩經》、清代孫洙整理《唐詩三百首》。“膠囊”的好處在于,你不知道哪本書更好的時候.有個稍微比你有經驗那么一點的人給了你機會。面對機會,不如嘗試一下,不合適就扔到一旁,喜歡就多讀幾頁。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排斥本身才是浪費精力的事情。
《環球人物》:現在很多人讀書是為了緩解一種“焦慮感”,你有這樣的感受嗎?
樊登:我不用“焦慮感”這種東西營銷。用威脅的方式讓人學習。出發點就錯了。人們一旦有了被迫的感覺,就很難堅持。連戒煙都是這樣。我講過《這本書能讓你戒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戒煙不能動用毅力。當你動用毅力的時候,就會在潛意識里覺得,抽煙是件好事,你只是在忍著。說不定等你成功戒了3個月后,就有了“得獎勵自己一根”的想法,前功盡棄。
讀書也不應該太“功利”。前兩天做了一場讀書活動,在我上臺前,主持人和臺下聽眾互動,開了一句玩笑:“不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讀書都是耍流氓!”臺下掌聲雷動。我上去問大家:“萬一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里,那該讀什么書呢?讀書可以解決問題,但不能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讀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的過程。”
我讀書的心態是——今天挺好啊,著什么急啊?慢慢讀慢慢學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