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
全域旅游作為我國旅游事業發展中提出的一個全忻的概念,在適應當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現實需要的同時正在不斷促進適應地區的全方位現代化建設需要,尤其是符合國家對“美麗鄉村建設”以及“地區經濟增長”的大政策方針,在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宏觀背景下,樹立科學的全域旅游發展觀的同時不斷促進新時期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首先介紹全域旅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在此基礎上給出一些在新時期下如何更好地促進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可行性建議以供讀者參考。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重要一環在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對于中國這個具有遼闊疆域和悠久發展歷史的國家而言,旅游業更是成為了許多地區的一項重要產業內容和經濟發展創收來源,在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國家越來越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這時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更是成為了我國經濟轉型期的關鍵要素。那么在全域旅游觀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促進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呢?下面給出詳細的闡述。
1、全域旅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
對于“全域旅游”這個概念學術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通過大量的相關理論表明,一個最大的爭議焦點就在于各界對于“域”這個詞的理解,按照普遍的理解“域”就是指一項空間概念,小到一個鄉村大到一個城鎮都可視為一個地域,但是事實上按照國家相關部門不斷推進全域旅游業發展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理解到所謂“全域旅游”中的“域”更多的是指一種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斷落實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的一套經濟發展思路、一種科學的發展觀念、一種促進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戰略舉措。
正確地理解全域旅游發展觀必須將其作為一種具有高度科學性和概括性以及普遍適應性的指導性原則來看待。一方面,對于社會旅游業的整體發展戰略和布局而言,全域旅游發展觀要求我們將不同地區進行劃分,將每個地區中旅游業的發展與當地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發展內容都進行有效的結合,大力推進各種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在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同時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地區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全域旅游發展觀又要求我們能夠站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針對每一個地區的特色進行相應的、具體的旅游業發展戰略布局,在充分放活地方政府政權的同時要求不斷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在旅游發展事業上鼓勵全民參與、共同發展。總而言之,全域旅游發展觀是一項靈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2、促進新時期旅游業發展的可行性建議
2.1科學把握全域旅游業中的各種關系
首先要協調好多方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旅游業給一個地區帶來經濟創收的同時也隨之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和利益分配爭端。首先就是來自一個地區政府和當地人民群眾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旅游業不同于其它產業,尤其是對于全域旅游發展而言,其所擁有的各項旅游成果和參觀價值一方面有來自當地一代又一代人民群眾的歷史生活實踐的總結和積淀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當地相關行政機構的大力支持和維護,所以旅游發展中的創收成果也應當由政府和人民共享,但是在實際的利益分配中,往往都是基層老百姓處于弱勢地位,這其中也不乏腐敗事件的滋生。針對此項問題,國家應當針對旅游行業領域內的收入分配問題做出相應的調整,同時在旅游業創收上面應當更加注重對政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引導政府轉變職能,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另一項重要的相關利益主體就在于外來旅游人員和本地居民,隨著當代信息技術和交通事業的大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都將外出旅游作為一項愉悅身心的重要休閑活動,在旅游浪潮的推動下,有些素質較低的游客在旅游景區總是會做出各種不當行為,破化當地旅游基礎設施、隨地吐痰等關乎個人素質的問題屢見不鮮,這在很多時候會激發游客與當地居民之間的矛盾,引發一系列惡性事件,不利于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更關呼社會和諧問題。針對此項問題,國家相關部門應當積極制定和出臺一系列旅游景區管理條例在對各方的行為進行約束,同時應當在社會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教育,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這些問題的妥善處理直接關呼全域旅游事業的推廣和可持續性的發展。
其次要正確把握全域和地方特色之間的關系。全域旅游并不是要求我們機械式地將所有的地區都打造成千篇一律的旅游形式和格局,而是要求我們在以全域旅游的大局觀念的指導下,根據各個地區甚至是同一個地區不同的板塊進行特色化的改造,既要求我們尊重每個具體地域的自然規律和已有的人文環境,又要求我們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科學化的整合和藝術化的設計改造,使那些原本零散的、分布錯亂的特色化景區看起來更加井然有序又具有自身獨特的景觀和格局。在我國數量眾多的少數民族、多樣化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以及各個地區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新時期發展旅游事業更應該打造具有特色化的生態旅游格局,既迎合不同社會人群的審美需求又符合當代社會多元化思想的傳播和發展。
2.2推動全域旅游事業的市場化進程
“全域旅游”來源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為追求市場經濟效益的根本性要求,因此必須大力推進全域旅游事業的市場化進程,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好的保障旅游文化事業中內涵的社會效益。
首先需要推動與“全域旅游”事業相關的制度性變革。在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下,有關市場、產業和資源的明顯界限也由于市場中固有的自發性、盲目性自己天生的逐利性而被逐漸打破,這時必須需要國家發揮在經濟領域的宏觀調控作用,進行一系列的制度革新。一方面,國家需要出臺一系列有關全域旅游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自己可能出現的種種社會經濟利益糾紛等問題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解決措施,使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不致陷入無所適從的尷尬境地;另一方面,市場化的一個基本特質就在于其競爭性所導致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因此,相關部門下制度創新上還應當遵循放活市場各經濟主體之間的競爭,真正激發旅游行業領域的活力和創新力。
其次,要將旅游事業同其它各個產業進行有機的聯系和結合。旅游業作為社會中的一項獨立產業部門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的發展需要來自第一、第二產業的積極配合和協調。例如,一項旅游景點的發掘和開啟在初始階段可能需要來自第一產業中的挖掘和開發,同時它的推廣和傳播既需要來自現代互聯網技術的強大信息擴散作用以及當代遍及各地的交通網絡體系等等,所有的這些都組成了旅游事業中的關鍵環節,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基于此,全域旅游事業的發展更應當在我國現階段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己一帶一路的相關政策與社會經濟領域發展的方方面面進行結合,促進自身的良性發展。
總而言之,全域旅游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在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日益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既迎來了可貴的發展機遇又面臨各種發展挑戰,如何更好地進行全域旅游觀念下旅游事業的發展是一項系統而又復雜的長期工程這需要來自國家、社會以及各個相關主體的積極配合和參與,運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共同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