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霞 蘇鵬 周子儀
隨著全國范圍內的海綿城市建設浪潮的興起,基于現有的海綿城市理論,宣城市貼近海綿城市戰略,建設海綿城市示范區作為試點區域,本文重點討論宣城市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區大海綿體系,探究低影響開發策略。
1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城市低影響雨水開發技術方法的簡稱。其含義為:城市像海綿一樣利用水文循環系統,在降水時可以實現滯水、蓄水等功能,在需要時將水釋放并利用,從而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與內澇之間的矛盾。
2宣城市基本情況
宣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人為規劃兩個層次,即中心城區和海綿城市近期建設試點區域(示范區),其中中心城區占地80平方公里,主要從總體層面系統構建宣城市海綿城市建設體系;示范區占地20.54平方公里,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要求,保障建設能夠達到國家相關要求。
宣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應結合區域的實際情況,采取問題與目標雙導向建設原則。老城區以問題為導向,以徑流污染控制為側重點來確定徑流總量控制目標,適度予以源頭減排,重點把控末端治理,做好綠色與灰色基礎設施的銜接。新城區以目標為導向,重點結合地塊的源頭治理,控制徑流總量,在源頭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目標。最終建造宣城市的特色海綿城市建設。
2.1示范區水文地質情況
(1)地形地質:宣城市地處皖南山區余脈與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結合地帶,地貌格局基本上受地質構造控制,地勢南高北低,地貌復雜多樣。大致可分為山地、丘陵、山間盆地、崗地、平原等五種類型。
(2)氣候降水:宣城市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多年平均降雨1317.5mm,多年平均蒸發量1055.11mm,降雨量是蒸發量的125倍。降雨量有增加趨勢,但程度不大且變化十分緩慢,增加傾向率為0.2073mm/a,年降水量存在一定的差異,汛期(4-8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1.2%。
2.2示范區現存問題
(1)部分水體污染較為嚴重,急需結合黑臭水體的整治進行河道的整體景觀化打造,實現生態岸線恢復率的控制要求。
(2)老城區采用雨污合流制,需完善雨污管道建設,采用雨污分流制,逐步改造過渡為分流制系統。主要工程:新建污水管道,建污水提升泵站,擴建污水處理廠。
(3)示范區現有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較少,應采用下凹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和初期雨水調蓄池進行源頭和過程控制,采用人工濕地對管網末端雨水污染進行控制。
3海綿城市建設實踐
宣城市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本底條件,在以往的城建工作中,就融入了低影響開發的建設理念,在多個重點建設項目中率先提出要建設透水磚、植草溝、下沉式綠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走在了安徽省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前列。為進一步全面系統的提升、改善城市水環境,控制徑流污染,減輕城市排水防澇壓力,充分利用雨水資源,規范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工程的規劃、設計和實施管理,推動宣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落實海綿城市創建工作要求。
3.1海綿城市建設總體目標
(1)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宣城市中心城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總目標為73%,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4毫米。
(2)排水防澇標準。城市排水標準:新建地區中的一般地區雨水設計重現期P選取3年;已建區中的一般地區低排區按重現期P=3年排水能力復核,高排區的一般地區按重現期P=2年復核;中心城區重要地區雨水設計重新期P選取5年;下沉式立交橋、廣場等既重要又低洼地區取10年。
城市防澇標準:宣城市內澇防治標準為30年一遇。
(3)防洪標準。中心城區防洪標準采用50年一遇,內河水系防洪標準為30年一遇,干流及一級支流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
3.2海綿城市專項規劃
3.2.1綠地專項規劃。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通過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等措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并未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
3.2.2交通專項規劃。在滿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本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邊綠地空間落實低影響開發設施,結合道路橫斷面和排水方向,利用不同等級道路的綠化帶、車行道、人行道和停車場建設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濕地、透水鋪裝、滲管/渠等低影響開發設施,通過滲透、調蓄、凈化方式,實現道路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
3.2.3水系專項規劃。整治后河湖水系水面面積率不小于7.0%;河道斷面滿足排澇輸水和調蓄澇水要求;節制閘、蓄水壩、補水管道和補水泵站滿足排澇調度、河湖蓄水和生態補水要求;通過河湖清淤、生態護岸和濱水生態濕地建設,恢復河湖生態功能,維持河湖健康;通過河湖清淤,污水截留、生態護岸建設和生態補水等多種措施,使河湖水質達到水功能區劃的IV類水質標準。
3.2.4排水防澇系統規劃。應最大限度地發揮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對雨水徑流的滲透、調蓄、凈化等作用,城市雨水管渠系統、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應與低影響開發系統同步規劃設計。宣城市雨水資源利用替代城市雜用水不低于10%,城市污水回用率不小于35%。主要用于景觀、娛樂用水,園林綠化、澆灑道路,洗車用水和沖廁用水。
宣城市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本底條件,在以往的城建工作中,就融入了低影響開發的建設理念,在多個重點建設項目中率先提出要建設透水磚、植草溝、下沉式綠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走在了安徽省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前列。海綿城市的建設,進一步全面系統的提升、改善了城市水環境,控制徑流污染,減輕城市排水防澇壓力,充分利用雨水資源,規范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工程的規劃、設計和實施管理,推動了宣城市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