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致遠
亞洲熱帶植物的分布距離距赤道最遠,同時其季風氣候為全球范圍內最典型的部分。通過分析季風對于熱帶植物遷移和進化的影響規律,能夠促進人們對于東亞植被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護機制的認識。在夏季,亞洲地區季風為東亞、南亞及西北太平洋季風。歷史角度而言,早期被子植物在華夏古陸以及東南亞群島的起源時間和季風盛行基本處于同一時間段,所以可以認為季風的存在,提升了被子植物的分散速度與范圍。熱帶植物之所以能夠擴散到我國的雅魯藏布江河谷以及滇黔桂的交界處區域,其根本原因是季風所致,正因為季風,形成了熱帶季節性雨林、熱帶季雨林、干旱河谷稀疏灌叢、海南島西部濱海稀樹草原等特殊植被。
亞洲熱帶季風簡介
南亞季風、西北太平洋季風以及東亞季風共同組成亞洲熱帶季風,三季風之間就水汽輸送以及大氣環流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與影響,整體上能夠直接對亞洲的氣溫與降雨產生直接影響。三季風的交匯處位于我國西南一中南半島,所以該地區在亞洲范圍內降雨量最高。東南亞、大洋洲一帶氣壓帶夏季北移以及印度洋和印度半島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共同導致南亞風的形成,此外青藏高原由于其高海拔,也會對其風力與風向產生影響。5-7月為南亞季風最強時間段,西南風為南亞季風最主要風向,其中我國的西南地區、以及印度、孟加拉灣和中南半島等都處于該季風影響范圍之內。
每年5-9月為西北太平洋季風出現的時間段,該季風由新幾內亞東南以及太平洋西部附近的跨赤道氣流通道出現,因為南亞季風和地球自轉因素的存在,導致西北太平洋季風風向由東南風被改為東北風,我國華南沿海地區、中南半島部分地區以及菲律賓都處于該季風范圍之內,臺風和熱帶風暴常伴該季風出現,顯著影響南海和周邊區域植被遷移與生長。
季風對亞洲熱帶植物分布格局的影響
在研究分析估古植物化石后,發現曾經我國南部的熱帶植物分布較目前更為廣闊,較當前熱帶北界而言,曾經的熱帶北界更北。可見歷史上的季風氣候的確使得更北地區依然分布熱帶植物,但因冬季風的出現,使得熱帶北界逐漸南移至當前位置,大部分熱帶植物也出現南撤情況,由于部分地區存在特殊地貌形態,期所形成的小環境能夠滿足部分熱帶植物的生存,及后期西北太平洋季風和南亞季風的影響,熱帶北緣地帶保存了一定量的熱帶植物。并且各個地帶都形成了自己的非地帶性植被和局域小氣候。當前的熱帶北緣為我國云南南部、廣西西南、海南島以及臺灣島南部等西南地帶。
(一)季風對熱帶季節性雨林分布影響。熱帶雨林在熱帶北界所形成的零星分布的常綠及半常綠雨林為亞洲熱帶季節性雨林,其所處區域受到熱帶季風氣候影響較為明顯。我國西雙版納、海南島、廣西及越南交界等地都屬于此類型。相對于熱帶雨林而言,植被外貌差異較小,優勢種和建群種基本是望天樹、婆羅雙、蜆木、肥牛樹、海南大風子、蘋婆等。正式因為熱帶季風蘊含的大量溫熱水汽維持了熱帶北緣的季節性雨林的存在。
雅魯藏布江峽谷降雨量在我國位居第二,該地區分布大量泛熱帶和熱帶植物,該植物基本都是受南亞季風作用而存在,屬于印度一馬來植物區系,建群喬木基本源自熱帶,如婆羅雙、細青皮、千果欖仁、風箏果等。而云南東南的文山吉林箐、廣西西南部弄崗、海南島西部尖峰嶺和俄賢嶺等在山腰及山腳溝谷都存在常綠的山地雨林與溝谷雨林,盡管其存在一定的干濕交替,但其表面基本常綠,優勢種和建群種為青皮、坡壘等。
(二)季風對熱帶季雨林分布影響。熱帶季雨林的存在是由于干濕季交替的熱帶季風條件所形成的,其屬于地帶性密閉型森林植被,其建群種為旱季落葉的熱帶型闊葉樹,落葉期明顯。熱帶季風氣候對植被變化的影響通過熱帶季雨林得到充分體現。熱帶季風氣候覆蓋范圍為中南半島、東南亞島嶼以及印度半島,一般分布位置為海拔低于1000米的河流兩岸山峰中上部。熱帶季雨林屬于熱帶雨林向熱帶稀樹草原的過渡,其具有喬木種類少和群落結構簡單的特點,季節性變化明顯。滇黔桂交界的紅水河流域優勢種為木棉、短穗魚尾葵、大喙省藤、短柄垂子買麻藤、風箏果等,熱帶季雨林特點較為明顯。
由于我國云南南部、廣西西南部、海南島等地以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的石灰巖山峰中上部存在特殊性的季雨林,因該地區土層薄、含鈣量大、干式變化明顯,所以該季雨林優勢種為喜鈣耐旱植物。
(三)季風對我國西南干旱河谷植被分布影響。南亞與東亞季風于我國西南地區交界,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西北太平洋季風影響。該地區存在多種復雜地形,所以出現具有“焚風效應”的“干旱河谷”,具有氣溫年差小、干濕季節明顯的特點。干旱河谷降雨量與海拔成正比,氣溫與海拔成反比關系。底部為耐寒稀疏灌叢,中上部植被為喜濕熱的大冠幅喬木及少部分熱帶季雨林。干旱河谷可以分為干熱、干暖和干溫三個類型,干熱河谷溫度最高,植被為熱帶稀樹草原和稀樹肉質灌叢干暖河谷植被為常綠硬葉林、暖性落葉闊葉灌叢以及常綠闊葉灌叢;干溫河谷則主要存在落葉闊葉林和曖性針葉林植物。
(四)季風對海南島西部稀樹草原分布影響。熱帶季風對海南島稀樹草原影響較為明顯,其植被為熱帶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優勢種為華三芒草、丈野古草、艾納香、黃花稔、火索麻、刺籬木、銀柴、木棉、厚皮樹等。由于季風影響,西北太平洋季風的暖濕氣流被雅加大嶺和與鸚哥嶺阻擋,導致東西側降雨量存在巨大差異,且海拔2000米、綿延1000km的長山山脈將南亞季風擋住,導致到達海南島西邊的南亞季風水汽明顯降低,且終年存在北部灣冷水流影響,所以導致海南島西部為熱帶半干旱氣候,進而形成熱帶稀樹草原。
當前全球氣溫正在出現逐漸變暖的趨勢,所以亞洲季風很可能會導致熱帶北緣開始重新向北移動,促進熱帶植物北遷,長久的影響東亞及我國植被的多樣性。未來應當加強對于季風氣候變化規律和季風對熱帶植物長距離擴散及物種分化影響的研究,結合海南島、我國西南地區及中南半島的植物實際分布情況,更加準確的理解掌握季風對于亞熱帶植物分布格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