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宇
偉大的哲學家馬克思說過:“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在早期的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中,從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工業階段,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生產力,引起了生產領域與社會關系上的根本性變化,因此工業革命又叫產業革命。讓我們回顧一下前三次工業革命對生產力的影響: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上半期,歐美資本主義國從發明和使用瓦特改良的蒸汽機開始,相繼對傳統工業進行了革命,機器的制造也使用機器來生產,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機時代”。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電力、石油等新能源的發展與利用,出現了發電機與電燈;內燃機與新型交通工具的創制,出現了電車、三輪洗車與飛機;新型通訊方式的誕生,出現了有線電報、有線電話,新能源電力的廣泛使用,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紀40年代左右,伴隨著科學技術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方面的重大突破,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標志著第三科技革命的浪潮風起云涌,使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
以上三次工業革命取得的成果,可以說是人類歷史幾千年科技成果總和,也充分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
四、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一書,是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執行主席施瓦布教授的最新力作,他用最權威的解讀,揭示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態勢,速度之快、范圍之廣、程度之深,絲毫不遜于前三次工業革命。數字技術、物理技術、生物技術的有機融合,所迸發出來的強大力量,必將影響人類的未來,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新技術,標志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端,使人類進入了“智能時代”。
有專家統計,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到現在,人類所消耗的地球資源,已經遠遠超過了在此之前的上下五千年人類所消耗的地球資源的總和。因此,第四次工業革命在前三次工業革命的組合、疊加、跨界與反思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新的發展模式的探索,并對新技術提出了更高的新訴求。
五、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深遠意義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人類發展史上的新時代,工業生產更智能、產品功能更智慧、滿足訴求更直接、資源利用更科學、人的勞動更有價值,總之,生產力的發展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它的意義體現在:
1.個性化需求將成為首要的訴求。工業產品將在設計、配置、訂購、規劃、制造和運作等環節,充分考慮客戶的個體化需求,而且即使在最后的選擇階段仍可能有機會改變初衷,使個性化訴求得到極大的滿足。
2.工業生產將更加柔性與靈活。工業化生產將使得動態的、適時優化的和自我組織的價值鏈成為現實,使成本、可利用性和資源消耗等不同標準的最優化選擇成為新的生產方式,靈活的柔性制造把產品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完美地配置在生產之中。
3.生產決策過程得以優化。在短時間內作出正確決策,是企業在全球市場上取得成功的關鍵。第四次工業革命提供了端到端的無縫聯接,使信息越來越透明,避免了信息的不對稱性,大幅度地提升了決策的靈活化與正確性。
4.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工業生產使用的資源量可能更低,資源利用效率達到更高的水平;系統在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和能源消耗或降低排放得到了持續的優化。
5.新服務創造新價值機會。新時代開辟了創造價值的新途徑,也會使就業的方式出現新形態,諸如基于大量數據的智能算法將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創新服務。
6.應對工作場所人口變化。通過工作組織和能力發展計劃相結合,人與技術系統之間的互動合作將為企業提供新的機會,將人口變化轉化為自身的優勢,提供靈活多樣的職業路徑,讓人們的工作生涯更長,并且保持生產能力。
六、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典型案例
1.德國推出“工業40”戰略。德國政府在《高技術戰略2020》中確定了“工業40”為代表的十大未來項目,通過現代制造技術的突破和應用,使德國進一步發揮在產品創新、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和復雜工藝管理等領域的優勢,維持和鞏固其在全球制造業的領先地位。
2.美國實施四大新工業戰略。以特朗普主政的美國政府大力推動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努力提升主導未來產業競爭的人才潛力;通過智能創新和智能制造提高制造業生產率;建設以分布式能源系統、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為代表的全新的工業基礎設施體系。
七、中國面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挑戰與機遇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正處于災難深重的掙扎之中而錯失發展良機;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中國雖然追趕上了末班車,但極貧極弱的工業基礎、一窮二白的經濟狀態,沒能有效地改變工業發展落后的局面。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有機會第一次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某些領域甚至有可能成為領導者、創新者,這樣的重大機遇是在改革開放40年后的今天,在科技創新的春天里將要發生的奇跡。但機遇與挑戰并存,風險與收益同在,挑戰集中體現在:
制造業的智能化和服務化使勞動成本優勢面臨弱化,直接從事生產制造的人數將減少,逐步完成少量“現代知識型員工”對大量“傳統簡單勞動者”的替代。
創新的破壞性使傳統優勢產業面臨巨大沖擊,將催生出新的產品、新的工藝、新的能源、新的產業、新的交通與通訊工具,將直接導致不同產業的興衰轉換。
新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方式、組織方式與交易方式的轉變使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面臨瓦解,傳統產業的模式將難以適應新的柔性定制生產與就近分布式銷售的要求。
新工業革命的智能化、網絡化、定制化使生產性大企業面臨考驗,小規模智能化生產服務成為必然,靈活而分散的高科技小微企業將更具生命。
挑戰的同時,新工業革命所創造出的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機遇集中體現在:
新工業革命帶來工業快速增長,以智能機器人、3D打印等新的制造系統和生產設備產業為代表,帶動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以及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為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尋找新的增長點提供方向和機會。
先進制造技術將拓寬產業轉型升級路徑,多專業融合、多行業跨界融合、多技術協同融合,使傳統產業有了轉型升級的壓力與動力,機會與機遇,成為工業革命的新贏家。
新工業革命將加快城鎮化進程,推動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使滯后的生產關系有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機遇,將帶動一、二、三產業與新技術融合發展,換發新的發展青春。
新工業革命將加快工業裝備更新換代,高精度、智能化裝備帶來工業裝備水平質的飛躍,快速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使經濟發展邁向快車道。
新工業革命將提高整體國民收入水平,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歸避“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驗,使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果,固化為全體人民的財富積累,實現民富國強的改革初心。
新工業革命的呼之欲出,最關鍵是建立一個人、機器、資源互聯互通的網絡化社會,各種終端設備、應用軟件之間的數據信息交換、識別、處理、維護等必須基于一套標準化的體系,使之更效率、更經濟、更主動。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只有將信息化的時代特征與工業化歷史進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動力,也才能在向第四次工業革命邁進的過程中占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