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長達52年的沖突,致使哥倫比亞22萬人喪生、 800多萬人流離失所。2017年7月,噩夢終于結束了。通過在土地權力和農村發展方面提供援助,糧農組織正在幫助哥倫比亞實現調解下的和平。
“7月26日,是我弟弟被害27周年祭日。” 羅賓遜·薩拉斯說道。羅賓遜是在哥倫比亞政府與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的武裝沖突中流離失所的數百萬平民之一,戰爭奪走了他們的家園和土地。這場長達52年的沖突,致使哥倫比亞22萬人喪生、800多萬人流離失所。
“暴力事件日漸增多,情況持續惡化,使我們不得不放棄土地。我決心離開,因為我結婚了,還有兩個孩子。每當看到那些人,我總是膽戰心驚。”
羅賓遜和他的家人一度拒絕放棄他們的土地,但再待下去實在太危險了。最終,他們搬到了離家約10公里外的科羅薩爾鎮。
“我的父親堅持來回奔波,繼續在他的土地上耕作,直到2003年死于心臟病。”他白天工作,晚上離開,因為晚上不安全。后來,我的一個兄弟接管了我們的土地,但他在2006年被武裝人員打死了。另一個兄弟則在2007年被害。從此之后,我們就完全放棄了土地。”羅賓遜回憶道。戰爭使羅賓遜失去了他的家庭、生計,甚至世代耕種的土地。
羅賓遜在城里的警察局找到一份工作,協助檢查員進行訴訟。雖然是全職工作,卻只能領兼職的薪水。他發現自己對過去的生活無比想念:他的村莊,他的農場,還有他的土地。羅賓遜幾乎完全失明,但他毫不在意,因為他回到佩騰內西亞村。農場里總有一些事情可以做,如果需要,社區里的人也會幫他。“沒有時間無所事事,”羅賓遜解釋道。
羅賓遜為我們重建和平上了良好的一課。他的視力很差,但富有遠見:在領土內發展社區,復耕蒙特斯德馬蘭的土地。——拉斐爾扎瓦拉,糧農組織駐哥倫比亞代表處
50年的沖突深深影響了哥倫比亞的鄉村。在哥倫比亞的兩千兩百萬公頃可耕地中,只有七百萬公頃的土地被使用,但大多因為戰爭而荒廢。
直到2017年7月,沖突才結束:哥倫比亞叛軍組織的成員交出了他們的武器,這是多年前達成的和平協議的一部分。然而,關于土地控制和生計的問題依然存在。

圖1:哥倫比亞政府通過了受害者土地補償法,被迫離開18年后,羅賓遜收回了自己的土地。

圖2:在糧農組織的技術支持下,哥倫比亞的土地補償部門幫助農民恢復生計,重新啟動相關組織。
作為和平協議的一部分,哥倫比亞政府推出了80多項特別法律和1000多個項目,包括農村電氣化項目和就業再培訓,以及針對前民兵組織成員的收入補助計劃。
政府還通過了“受害者土地賠償法”,這意味著羅賓遜在被迫離開18年后,可以收回自己的土地了。
這么多年過去,羅賓遜無法想象他們的土地變成了什么樣子。回來后才發現,它隱藏在一片叢林深處,已很難進入。

“除了雜草,什么也沒有。”羅賓遜說道。
他一點一點地蓋起了房子,并在瑞典政府和土地歸還部門的支持下,清理土地,開始種植農作物。他還得到了五頭牛。現在他有16頭牛,可以賣錢來投資農場。
他的妻子和孩子留在了城里,因為有兩個孩子已經殘疾,而且他們在農村地區缺乏學校教育。農場的收入幫助他補貼家庭。雖然獨自在農場工作,但他對現狀很滿意。“我們學到了新東西。比如,糧農組織向我們展示了如何給作物制作和使用不含化學物的肥料,以及如何更好地飼養我們的奶牛”他補充說。
羅賓遜的夢想是擴大他的牧群規模,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農場,種植大蕉、木薯和山藥,并且擁有一片果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和平的生活。
他說:“我們需要和平,因為如果我們有穩定的經濟和糧食,我們就會成功,并能擺脫我們在城市地區所遇見的問題。我們正在一點點地建立和平,”羅賓遜總結道。
受到瑞典政府資助和糧農組織支持的“加強土地歸還過程的可持續性”項目致力于促進融合、和解與資源共享,將使約500人獲益——其中一半是回歸的農民,另一半農民曾居于哥倫比亞的納里尼奧省、蘇克雷、科爾多瓦、托利馬和馬格達萊納河的社區。
該項目還建立了一個集體灌溉網絡,收集并儲存雨水。在一個經常干旱的地區,這種灌溉方法對于農民定期獲得水源至關重要。
在瑞典和哥倫比亞的土地補償部門的幫助下,該項目還支持農民生產牛奶、咖啡和蜂蜜——提供基礎設施、小型農業工具等設備,以及與可持續農業做法相關的培訓。
糧農組織將繼續與哥倫比亞政府和民間社會組織合作,提供有關權屬權利、農村發展和糧食安全的政策建議,以幫助該國維持長久的和平。糧農組織為能與社區一起工作,幫助哥倫比亞在農村地區重建和平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