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琪
(沂源縣文物管理所 山東 淄博 256100)
我國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就以“絲綢古國”這一稱號在世界聞名遐邇,但是我國紡織品文物考古及保護修復工作是從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開始的(見圖1)。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后,我國紡織考古收藏、科研以及保護修復等工作都得到了一定發展。自1991年開始,平均每年十大考古發現中都有一項為紡織品,我國也成立了第一家將紡織品文物的科技考古和保護修復作為主要目標的專門機構——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而后又成立了很多專門開展紡織品文物科研及保護修復的機構,如2001年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紡織品保護工作開始之后,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德國美茵茲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共同成立紡織品保護實驗室。
歐洲紡織品文物保護強國有英國、瑞士以及德國等,美洲主要有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國外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的特征是充分重視預防性保護,謹慎科學地對待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的編制以及保護修復方法的選取,并且在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正式開始前,還會對紡織品文物相關的社會、文化以及宗教等因素進行分析,以便在后續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工作進行過程中充分應用積極因素,盡可能減少不利因素造成的影響,從而對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效率及效果做出保證[1]。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繅絲以及印染等工藝技術的國家,絲綢還是我國古老文化的代表。但因這種類型的文物保存困難,且在保存過程中容易遭受破壞,在氣候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之下,很多出土紡織品文物因為沒有采取恰當的保護而被損壞。因此提升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研究力度,能夠對我國紡織品文物豐富性做出保證,從而在我國研究及傳承絲綢文化過程中,起到一定促進性作用[2]。

圖1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紡織品文物
回潮技術在撫平褶皺、展開折疊部分以及去除印記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回潮技術的工作原理是通過間接或者直接方法,憑借一定技術措施,憑借可以察覺到的濕氣而不是潮濕或者飽和濕氣來增添紡織品纖維含水量。在回潮工作正式開始之前,文物工作者應針對紡織品的濕度敏感性、回潮過程中的霉變以及外觀變化等情況進行分析。在回潮方法選擇過程中,文物大小、結構以及纖維強度等因素應得到充分重視。回潮的基本方法可以劃分為密封型及敞開型兩種,密封性回潮還包含濕度自動控制回潮箱回潮以及半透膜回潮等,開放性回潮方法包括蒸汽法以及房間環境控制閥等[3]。簡單帳篷型回潮法是最為簡單的一種密封型回潮方法;而得到較為廣泛應用的加濕方法是容器水揮發法、硅膠法以及超聲波加濕器法等。
現階段,在古代紡織品清潔處理中應用的方法可以劃分為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兩種類型。物理方法是憑借除塵工具將附著在紡織品表面或者內部的松散性污染物去除掉,一般這種方法會在古代紡織品文物表面清潔中得到應用。妥善應用這種方法可以將覆蓋在紡織品表面上的浮塵及沙土除掉,讓固結在紡織品上的其他污染物充分暴露出來。當前經常使用真空吸塵器除塵法以及濕布擦拭法等。化學方法是應用化學試劑去除在紡織品文物表面黏結牢固或者嵌入纖維內部的污染物,其分為濕法清洗和干法清洗兩種類型[4]。濕法清洗一般是將水的洗滌作用放置在主體地位上,通過水的沖刷將紡織品上的污染物去除掉,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添加適當的清潔劑。這種方法在染色度高并且強度大的紡織品中展現出較強的適應性。依據添加清潔劑種類的不同,其分為水洗法、漂白清洗法以及生物酶清洗法等。干法清洗是將有機溶劑洗滌作為主要內容,需要時可以適當添加其他類型的助劑,適用于強度不高并且不是十分重要的文物修復中,但是這種方法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5]。
紡織品纖維原料的具體構成成分是纖維素及蛋白質,這兩種物質都是微生物理想的生長處所,所以防霉防腐是紡織品文物保護工作進行過程中應充分重視的問題。科學合理地控制紡織品文物保護庫溫濕度,能夠讓紡織品文物霉變及腐爛問題的發生概率得到有效控制。針對已經出現腐爛、霉變問題的紡織品文物,文物工作者應當切實依據紡織品文物性質以及害蟲的生命特征進行處理。紡織品文物經常使用到物理及化學方法進行防腐殺菌,其中物理方法有冷凍法以及微波法;化學法一般是熏蒸法。文物工作者在實際應用時應切實依據紡織品文物腐爛、霉變的程度,在充分考慮各個因素情況之下,選取適應性較強的除霉技術完成霉變問題處理工作。
紡織品文物工作者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首先應當對紡織品文物保護及修復工作的重要性形成清晰的認識。通過分析各項紡織品文物保護及修復技術措施的優缺點,將各項技術措施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有效保護及修復出土的紡織品文物,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型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