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南燕
(羅田縣精神衛生中心,湖北 羅田 438600)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的常見病。目前,臨床上尚未闡明該病的發病原因。有學者認為,該病的發生主要與個體易感素質因素與外部環境因素等有關。該病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不易治愈及復發率高等特點[1]。該病患者普遍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情感障礙及行為障礙等癥狀。目前,臨床上對該病患者主要是進行藥物治療。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對其認知功能的影響。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羅田縣精神衛生中心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均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情感障礙及行為障礙等癥狀。將這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17例,其年齡為25~55歲,平均年齡為(39.56±8.73)歲;其病程為2~12年,平均病程為(7.62±3.44)年。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15例,其年齡為26~57歲,平均年齡為(40.16±8.92)歲;其病程為3~14年,平均病程為(7.96±3.7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采用利培酮、奧氮平、奎硫平等抗精神病藥物及電抽搐療法等對其進行治療。在此期間,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1)在患者情緒穩定的情況下,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告知其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幫助其正確地認識精神分裂癥。2)督促患者按時服藥。在患者服藥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在一旁監督患者,避免其將藥物偷偷扔掉。在患者服藥后,護理人員要注意觀察其病情的改善情況,同時注意察看其是否出現不良反應。3)指導患者進行基本的生活技能訓練,以提高其生活自理的能力。鼓勵患者與其他病友進行交流,以提高其交流能力與社會功能。4)若患者發病時情緒較為激動,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適當的約束,以防其自我傷害,在必要時應遵醫囑為其注射鎮靜藥物。5)加強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為其制定科學的食譜。若患者認為飯菜里有毒而拒絕進食,護理人員應在患者的面前嘗一口飯菜,告訴他們飯菜是安全的[2]。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方法是:1)在患者入院后,對其病情、性格特點及發病時的癥狀和表現等進行綜合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的結果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2)陪同患者熟悉醫院的環境及醫護人員,以消除其對醫院及醫護人員的陌生感和恐懼感。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與其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將心中的負性情緒及負能量釋放出來,以減輕其心理壓力,使其保持放松的心態。3)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發病時會出現幻覺,從而易導致其做出不安全的行為。因此,在患者的病情穩定時,護理人員應耐心向其講解出現幻覺的原因,并教會其在出現幻覺時自我控制的方法。另外,當患者出現幻覺時,護理人員應想辦法分散其注意力。4)精神分裂癥患者普遍存在孤僻、膽怯、與周圍環境疏遠等表現。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每天與患者進行熱情、誠懇的交流,鼓勵其多做一些自己感興趣事情(如下棋、聽音樂、看電視等)。同時,定期組織患者參加病友之間的交流活動,并讓患者家屬也參與進來,從而使患者能夠更好地融入家庭與社會。
采用自制的《認知功能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認知功能的改善情況。此量表包括注意力、記憶力和理解能力三項指標,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認知功能越佳。采用自制的《社會功能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社會功能的改善情況。此量表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三項指標,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社會功能越佳。將兩組患者的治護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經治護,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明顯改善。有效:經治護,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有所改善。無效:經治護,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未得到改善[3]。
用SPSS25.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

表1 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
組別 注意力 記憶力 理解能力 總分對照組(n=40)6.26±1.38 5.38±1.01 5.94±1.03 17.24±3.12觀察組(n=40)8.29±1.65 7.67±1.34 7.83±1.41 23.56±3.64 t值 8.354 9.157 7.965 10.658 P值 <0.05 <0.05 <0.05 <0.05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社會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社會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

表2 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社會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
組別 生活自理能力 交流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 總分對照組(n=40) 2.15±0.18 2.48±0.21 2.24±0.23 6.89±1.07觀察組(n=40) 3.58±0.23 3.87±0.24 3.48±0.22 10.63±1.41 t值 6.966 7.566 5.640 9.413 P值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護效果的比較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程普遍較長,且其病情易反復發作,因此多數患者需要進行長期的住院治療。認知功能障礙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常見的癥狀之一。有學者指出,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的幾率高達80%[4-5]。臨床研究表明,在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對其進行心理護理,能改善其認知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的能力[6-7]。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其認知功能與社會功能。
參考文獻
[1]蘇美榮.綜合性心理行為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認知功能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24):77-79.
[2]杜美青,王福華,李愛華.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6):113-114.
[3]陳瓊妮,劉莉,張丹,等.社會支持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和康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1):185-187.
[4]王喜英.心理護理干預在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3):567-568.
[5]樊惠穎,鄒海歐,張沖,等.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管理類型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2):1467-1470.
[6]姜美蘭,章秋萍,蔣小琴.家庭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4,13(4):314-316.
[7]金永哲,程麗楠,崔文香.認知行為療法對減輕我國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與陽性癥狀效果的 Meta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30):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