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當前面臨老齡化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數據顯示,65歲以上的日本老年人已經超過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的日本老齡化趨勢預測數據,日本老齡化率在未來40年內仍然會不斷走高,到2060年,將高達40%,也就是每2.5個人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
日本人口老齡化日趨加劇,失能老人日益增多,導致政府用于養老方面的財政不堪重負,“寅吃卯糧”式的高福利養老政策難以為繼。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以介護保險體系為支撐的養老模式產生了。
介護保險制度的推出主要是為了應對老齡化帶來的社會醫療和護理問題,為老年人提供治療和照顧服務。所謂“介護”,是介于“照顧”和“護理”之間的一種服務,從字面來看,是指以照顧日常生活起居為基礎、為獨立生活有困難者提供幫助之意。日本政府于1997年制定了《介護保險法》,2000年4月介護保險制度正式實施。該法第一條規定:“因年老而發生的身心變化所引起的疾病等原因,國民陷入需要介護的狀態,入浴、排便、飲食等需要照顧,需要機能訓練和護理,需要療養及其他醫療的,為其提供必要的保健醫療服務和福祉服務,使其能夠有尊嚴地度過與其具有的能力相適應的自立生活。”
介護保險制度的對象明確限定為40歲以上,有服務需要的公民,其他年齡段的社會成員,即使有介護的需要,也不包括在內。享受這一制度的參保人可以劃分為兩類人群:第一類是65歲以上的人群,他們是“第一被保險者”;第二類是40—64歲已經參加醫療保險的人群,他們被稱為“第二被保險者”。其中第一類人群被納入強制性保險,第二類人群則需要其申請。
按規定,享受介護保險服務必須等到65歲,成為“第一被保險者”以后才可以提出申請。但是,對于參加介護保險但不滿65歲的“第二被保險者”, 如患有早期癡呆、腦血管疾患、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等15種疾病, 也可以享受介護保險服務。
年滿65歲后,參保人就可以向所在地政府申請使用介護保險。申請者除本人或家屬之外,亦可委托就近的寓所介護方案支援工作者、制定介護方案工作者或介護保險機構等有關人員提交申請書。然后,調查員前往申請人家中調查健康狀況,同時要求申請人的主治醫生出示一份“主治醫生意見書”。這些調查工作完成后,調查員將調查結果遞交由保健、醫療、福利等方面專家組成的介護認定審查委員會,依照一套非常完備的調查認定制度進行判定。
所謂“判定”,其具體做法是:介護認定審查委員將多項調查項目登錄到電腦里,這時系統會自動確定需要介護服務的等級;專家們在參考電腦判定結果的基礎上,再參考醫生的意見書和調查時的特殊記載事項等,進行最終介護等級認定。這一系列介護等級的認定流程,從申請到出結果,大致需要1個月的時間。最后,申請人得到介護保險的認定后,會有一名專業的介護管理員幫助申請人制定一份介護服務計劃。
此后每半年需重新評估一次,根據健康狀況的改善或惡化程度調整介護等級,制定新的介護計劃。介護保險制度是一種把參保人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和稅款作為資金來源,對于進入“需要介護的狀態”的人享受養老服務的一種制度。介護保險費由政府公費與參保人繳納的保險費共同負擔。介護保險的繳納額度根據每個人的收入不同而異。
介護服務的類型大體上分為“居家服務”和“機構服務”兩種。“居家服務”包括“訪問介護、上門康復診療、居家療養指導、日間介護護理、日間康復診療、養生指導、對老年癡呆人群的介護”等多種形式。在日本,“機構服務”包括公私兩種,提供護理服務的機構主要由地方公共團體、社會福利團體等組成。
根據服務內容的不同,介護服務可以具體劃分為:(1)訪問介護:給予需要介護者日常生活上必要的照顧。(2)訪問入浴介護:提供浴槽進行洗浴介護。(3)訪問看護:針對病情,給予需要介護者提供不同類型的療養照顧和輔助診療。(4)訪問功能恢復:針對病情,對于被介護者進行必要的功能訓練,幫助身心機能的恢復和日常生活自立。(5)住宅介護支援:接受居家老人委托,對其身心狀況、環境等進行檢查,讓居家被介護者能夠有效地利用居家介護服務。(6)短期入住機構生活介護:老人短期入住介護機構,進行洗浴、排泄、飲食等的介護和其他日常生活上的照顧以及功能訓練。(7)療養管理指導:醫院、診所、藥局的醫生、牙醫、藥劑師等對來院的被介護者,進行療養上的管理和指導。
近些年來,介護保險市場增加了服務提供者的類別,如今日本的介護保險類型包括公營機構、社會福利機構、民間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等,這些機構和組織可向老年人提供更多優質且有效的服務。
劃分介護的等級要考慮通過以下五項指標:(1)直接生活介助;(2)間接生活介助;(3)心理精神問題的介助;(4)機能訓練相關行為、吞咽訓練、步行訓練等身體機能訓練及對應;(5)醫療有關行為。根據以上標準,介護保險級別由低到高分為“自立、需要援助與需要護理”三個大的類別;介護等級則從移動、進食、排泄、洗浴、穿脫衣、視聽力、修飾、記憶力、情緒行為、工具使用10項合計85項標準,將老人的介護等級分為7類。其中,“需要援助”可劃分為“需要援助1”和“需要援助2”二個子級別。“需要援助”級別的老年人可以接受上門服務和日間服務等,但不能接受機構介護服務。“需要護理”又可劃分為“需要護理1”“需要護理2”“需要護理3”“需要護理4”和“需要護理5(臥床不起)”五個子級別。“需要護理”級別的老年人,根據自身情況接受不同的服務項目。
需要說明的是,針對每一等級,都設有由介護保險支付費用的上限。在上限范圍內的部分,由個人支付10%,國家承擔90%;超過上限的部分,由個人全額承擔。
在日本,介護保險是與國民健康保險、國民年金保險等并列的一種典型的日本社會保障制度。作為日本社會保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介護保險在老齡化和家庭核心化的日本老年人養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容小覷。
介護保險制度實施前,日本“社會性入院”現象嚴重,致使老人醫療費用急劇增加。介護保險施行后,介護照顧服務和醫療保險分開管理,“社會性入院”現象大幅度減少,大大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不過,目前介護保險制度也存在一些問題,諸如貧富階層間利用者的不公平加劇,貧困階層的許多人被排擠在制度之外;從行政措施改為契約型后,利用者個人選擇自由增強,個人的經濟負擔也開始加重等。
數據顯示,隨著日本國民介護保險服務利用意識的提升,相應的介護保險總費用呈逐年遞增趨勢,至2015年末,介護保險總費用已經達到約10兆1110億日元。
總體來看,介護保險制度是一項頗有成效的養老保險制度。推行至今,日本介護保險應對老年人養老問題的效果明顯,其為日本老年人提供的基于每個人的健康狀況量身定制的介護計劃,大幅度減小了家庭及個人的支付壓力。有評論指出,已經進入“超老齡社會”的日本被公認是全球最適宜養老的國家,其國民平均壽命高達83歲,位居世界第一,這與其一系列的養老制度,尤其是介護保險制度是分不開的。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