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省洛陽市第一高級中學高二(3)班李銳淵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一度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很多人對轉基因并不了解,擔心它危害身體健康,甚至還有人談“轉”色變。轉基因真的很可怕嗎?這讓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轉基因”指的是基因從一個生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生物體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發生在物種之內,也可以發生在物種之間。
轉基因現象在自然界十分普遍。人們平常食用的所謂自然食物都是長期育種中發生了改變的作物,本質上就是基因的轉變。同樣的,動物的天然交配過程也是轉基因的過程。
這樣看來,天然的轉基因食物應該是安全的。那么,現在的轉基因生物技術所創造出的食物是否如人們擔心的那樣不能安全食用,我的心里仍然是一個問號。
2017年暑假,我參加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組織的“2017年優秀高中生暑期生命科學體驗營”,使我有機會與科學家們面對面交流,得以更加深入地學習了解轉基因的相關知識。
原來,轉基因技術是利用生物技術人為地將某些生物基因轉移到其他生物的過程。轉基因技術的前世就是傳統育種,如雜交、體細胞融合等,今生是生物技術育種,而未來轉基因技術主要是進行基因組編輯。該技術把基因片段的轉移從只能在近緣物種之間進行擴展到非近緣物種之間也能進行,目的是改良目標作物,比如獲得更強的抗病、抗蟲功能,更高的產量或營養價值。
轉基因作物通過人工手段獲得了非自然屬性,這種非自然屬性是否會導致人體基因的改變?
對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轉基因作物改變的是其核苷酸排列和核酸的空間結構,而其化學的基本組成并未發生變化,即五碳糖、堿基和磷酸。這段基因的改變不論能帶來多么翻天覆地的變化,使被轉作物獲得了多么令人驚訝的功能,它仍是基因。人類千百年來食用的糧食作物、動物肉類等產品中都含有大量的植物、動物基因,但吃了千百年,人還是人,并未因攝入太多的谷物基因而變得像一株植物,也未因吃了太多雞鴨而具有禽鳥的特征。因此,食用轉基因食品不會改變人類的基因。
到目前為止,科學上也沒有發現通過轉基因食品傳遞遺傳物質整合進入人體遺傳物質的現象。
新轉入的基因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那么新轉入基因表達所產生的蛋白質或其他物質又是否安全?
例如大豆,目前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大多用來制作食用油,只利用其脂肪酸,不涉及蛋白質的利用,因此,轉基因大豆油對人體是“零傷害”。即使如此,為了保障轉基因食品和對應的傳統食品一樣安全,國際上使用“實質等同性原則”對其進行綜合評估。也就是說,若轉基因食品在組成成分和食用功能上與傳統食品無區別,則可被認為是安全的食品。
那么,轉基因技術是絕對安全的嗎?
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技術。在生物學家的眼里,轉基因生物技術的不安全性主要來自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用于導入宿主細胞的DNA載體,二是新DNA轉錄翻譯所產生的新蛋白質,三是新蛋白質產生的代謝物質,四是轉入基因后對物種基因表達不可預知變化的出現。這些都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或存在潛在的風險。比如,為方便篩選目標作物,用抗生素標記基因,這種做法可能促使該基因水平轉移到腸道微生物中,產生抗生素抗性,從而大大降低抗生素的治療效果。
對此,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轉基因技術在不斷發展,目前已經找到了更安全、更先進的轉基因標注方法,抗生素標記法已經被淘汰。其次,我國的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規對此有嚴格的要求。轉基因作物在種植前需要經過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安全證書等五個環節的安全評價。最后,各個專業的專家也會從不同角度進行實驗,保證轉基因食品對人體無害。
面對新科技,我們要理性看待,不要畏懼,更不能盲目跟風,要積極了解相關知識,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技,最終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指導老師:張利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