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迪·霍華德 孫起超
“我又把手腕弄傷了。”我告訴一位朋友,她恰好是一位理療師,在給我做體檢。一周以來,每次我想做平板支撐或俯臥撐時,拇指就會劇痛,并且擴展到手腕部分。當然,我來找她,不是想找借口偷懶,而是擔心會練成骨折。
“你用這只手打電話嗎?”她問我。
或許我沒有打過那么多次電話,不過我開始認真反思每次舉著手機通話的時間有多久。我是一所學校的志愿者,加入了在線拼車;我是一位排球教練,午飯時要查看訓練時間表;我是一個市場協調員,喝咖啡時要看電子郵件;我是一位母親,為防備學校有事情通知我,所以我的手機時刻保持開機。聽筒,聽筒,聽筒,喔,拇指要廢了,我可就沒法再用手機了。
我去看了另一位理療師,他不知道我以前檢查的情況,但他確認了我朋友的懷疑:“我把它叫作‘手機手?!边@位名叫杰克·凱勒的醫生告訴我,醫學上認為,這是一種指關節筋腱腫脹現象。接著,他肯定地補充道:“在診所里,我每天都會遇到因為用手機或電腦時間太長而傷了手指的病人?!?/p>
話雖這樣說,但是我需要手機,如果我把手機封存,只會使我現在的生活寸步難行。不過,也許我確實不能過分依賴它。求教了幾位專家和閱讀幾本有關的書后,我確信自己需要擺脫手機的束縛,這不只是為了緩解我的手腕疼痛,還是為了精神得以放松:持續的檢查使我焦慮不安,我從來沒有讓自己處于如此狀態。我決定開車出行時不再關注手機,但是,我驚訝地發現,每次在馬路上遇到紅燈時,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將手伸向車里的控制臺,我的手機通常是放在那里的。
我有些懊惱,不過我找到了擺脫誘惑的另一種方式——刪掉手機里的社交軟件和游戲。令人驚奇的是,我真的沒有思念過它們,也沒有拼字游戲和臉書讓我分心。我讀了貝勒大學市場學教授詹姆斯·羅伯茨博士的《樂極生悲:你是否有手機癮?》一書,從中認識到,放下手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他在書里寫道:“過度使用手機會造成諸多隱患,但我們仍然舍不得放下它?!?/p>
練習戒除“手機癮”大約一周后,一天,我開車去辦公室,到了公司才發現自己忘了帶手機。當我對老板提及此事時,她睜大眼睛看著我,問我:“你需要回家取手機嗎?”我得意地告訴她,沒那玩意也挺好的。
誠然,沒有手機的那天,我不是一帆風順:我兩次用辦公室電話打給我丈夫,提醒他如果學校打電話來,就回復一下?;氐郊?,我翻看了那天下午的手機訊息時,發現錯過了九條短信。要是我帶了手機,這些短信肯定會使我承壓而耽擱我的工作,但其實沒有一條短信是急事。
第二天,我和丈夫一起吃午飯時沒帶手機。在我們的餐桌旁坐著一位孕婦和她的丈夫,兩個人都目不轉睛地盯著各自的手機屏幕。我想提醒他們:快放下手機,這也許是你最后一次沒有孩子在旁邊哭鬧的午餐。這時,丈夫對我說:“我想告訴那個男人,看看自己的妻子——她比手機更漂亮?!比缓?,丈夫看著我,握住我的手,說:“你美若天仙?!?/p>
自從我嘗試戒除手機癮以來,我的坐姿糾正了,手指關節疼痛減輕了,我又能練習俯臥撐了。與人交談時,我可以更加精神集中。而且,離開了這個曾經讓我時刻離不開的“神器”,我和家人的交流更多了,也能踏實地去做我喜歡的工作。所以,我要對手機說:以前不是你的錯,錯的是我。我不是想永遠丟棄你,但是我可以做到,沒有你,我也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