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紅
意識到要對兒子進行契約教育是在去一位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朋友家做客后。朋友在國外工作幾年后,帶著老婆孩子回國買房定居。喬遷新居后,朋友邀請我去做客。
飯后與朋友一家寒暄的時候,朋友的女兒詩佳過來請求老爸同意讓她看電視,說自己喜歡的一檔電視節目要開播了,能不能先看電視,看完再做作業。對于女兒的請求,朋友竟然答應了,他說:“去吧,但是只能看半小時哦,半小時后就去做作業。”
朋友對女兒的放縱讓我驚訝,我說:“你心真大,孩子作業沒寫,你竟然讓她先看電視,你看著吧,她只要看就停不下來,半小時后寫作業,根本不可能。我家的孩子就這樣,哄你同意他看電視,只要一看就停不下來,怎么催也沒用。”
“我們詩佳不會的,你看著吧。”朋友自信地說。果然,半個小時后,詩佳主動關了電視去自己房間做作業了。詩佳的自覺讓我又一次感到驚訝。我問朋友:“你怎么教育孩子的?真是說到做到哦。”
“這不奇怪,因為我在對女兒的家庭教育上,從小到大一直注重培養她的契約精神,教她言必行、行必果,依約而行的為人處世作風。天長日久,習慣成自然,誠實守信的契約精神便貫穿孩子的生活,成為她做人的準則。大家都說青春期的孩子難教,其實很簡單,家長只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孩子的自律意識的提高,當誠信成為他的生活習慣的時候,你的孩子便不愁教不好了。”
朋友的話讓我如夢初醒。是呀,之所以我兒子會“屢教不改”,是因為我在教子過程中,沒有注重培養他的契約精神,因為兒子缺乏契約意識,他的表現自然會“不誠”也“不信”。而對于他的“恣意妄為”,我卻不從自身找問題,而是一味地埋怨孩子;不是心平氣和地分析原因,疏堵結合,而是簡單、粗暴地加以制止。最后導致孩子厭煩,矛盾激化。仔細想想,兒子身上之所以會有諸多毛病,一部分是我的錯。很多時候,我們大人自身就缺乏這種契約精神,答應孩子的事,常常不兌現,天長日久,孩子有樣學樣,自然會養成壞習慣。
想通了這些后,之后的日子,我便在以身作則的同時,試著將契約精神融入家庭教育中,引導兒子依約而行,培養他言必行、行必果的契約精神。
日常生活中,兒子令我最頭疼的:一是無節制地看電視、打游戲,二是節假日睡懶覺、瘋玩。
針對兒子的這些弱點,我通過跟他事前約定的方式,幫他合理規劃學習和游戲時間。考慮到他正處于青春期,對他管束太嚴他會逆反,我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他。對于娛樂活動、節假日學習時間的安排,我在跟他充分協商的前提下,幫他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然后張貼在墻上,鼓勵他自覺執行。兒子如果執行得好,及時給予鼓勵加適當的物質刺激。如果執行得不好,我會幫他分析原因,并對他的懈怠做出警示。
作為契約,制訂的計劃不能光針對孩子,對家長同樣要有約束力,這樣孩子覺得公平,才會愉快地執行,并達到想要的效果。所以,在執行的過程中,我說到做到,帶頭執行計劃。兒子完成計劃內學習任務后,我會給他足夠的自主權,讓他自由支配課余時間。
由于我制訂的計劃考慮周詳,兒子容易接受,所以執行的效果很不錯。隨著計劃的推行,兒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漸漸習慣于依約而行,玩的時間減少,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多了,兒子的學習成績穩步上升,高二上半學期的期中考試,他的排名從之前班級的中游上升到前十。更讓我欣慰的是,隨著兒子學習成績的上升,他的行為和性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比以前懂事多了。
中西方家庭都會教育孩子信守承諾,這是孩子應具有的基本品質,也是他們的行為準則。在我們的文化里,人情總是大于契約,所以我們不太尊重準則。在這一點上,我們得向西方家庭學習,用契約精神助力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