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醒石
一
崇禎十一年冬,寒風(fēng)徹骨,易水結(jié)冰。一群讀書人滿懷哀傷,帶著家眷、親友,組成一支兩三千人的隊伍,從保定容城出發(fā),向著西邊的太行山脈,艱難行進。老人的咳喘聲,孩子的啼哭聲,牲口的嘶鳴聲,此起彼伏,亂作一團。
這支奇怪的隊伍,由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師率領(lǐng),他骨骼清瘦,一臉倔強,騎在一匹老馬上,走在隊伍最前面,不時地回頭張望。跟在后面的青年,只要看到這張堅毅的臉,都閉口不言,加快步伐。
這位老師就是孫奇逢,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距容城一百七十里的易州五峰山。孫奇逢正率領(lǐng)子弟、門生逃難,要到那里建一座雙峰書院,躲避殘暴的清兵,保存儒學(xué)的火種。
在明末清初學(xué)人心中,孫奇逢是一位手持火種的夜行人。
《清史稿》載:“孫奇逢,字啟泰,又字鍾元,容城人。少倜儻,好奇節(jié),而內(nèi)行篤修。負經(jīng)世之學(xué),欲以功業(yè)自著?!睂O奇逢十七歲中舉,少年得志。隨后,父母相繼去世,他在家中守孝六年。
守孝期間,孫奇逢遍覽經(jīng)史子集,走訪容城的先儒名跡。其中,元朝初年的理學(xué)家劉因、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楊繼盛,對孫奇逢的影響最深。這兩位先賢也是從家鄉(xiāng)這片沃土走出去,立德、立功、立言。他們在夾縫中生存,在懸崖上堅守,平日淡泊名利,著書立說,以退為進,永葆一顆赤子之心;關(guān)鍵時刻,慷慨悲歌,舍生取義,迸發(fā)出千古不滅的精神。
孫奇逢嗜學(xué)成癖,每日誦讀先賢大儒留下的詩文,時常覺得儒雅的劉因與剛烈的楊繼盛,就是一枚銅錢的兩面;或者說,自己就是介于二者之間的青銅,已經(jīng)與劉因和楊繼盛融為一體。
孫奇逢要用一生來為劉因和楊繼盛辯護,繼續(xù)寫他們沒有寫完的文章,走他們沒有走完的路。
二
明天啟年間,閹黨魏忠賢把持朝政,荼毒百姓,殘害忠良,東林黨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相繼被魏忠賢誣陷入獄。
當(dāng)時,孫奇逢在京游學(xué),得到消息后,他立即想到,左光斗等人的遭遇,與嘉靖年間的楊繼盛,何其相似!
七十年前,楊繼盛也是因為上《請誅賊臣疏》彈劾嚴嵩,歷數(shù)嚴嵩“五奸十大罪”,反被嚴嵩陷害,入獄三年,受盡凌辱拷打折磨,最后被劊子手在北京菜市口當(dāng)眾處決,棄尸于市。
楊繼盛臨刑前,大義凜然,賦詩一首曰:“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后人補。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p>
孫奇逢想到這里,仿佛受到了召喚。他不顧身家性命,像當(dāng)年王世貞營救楊繼盛一樣,孫奇逢要冒死營救左光斗三人,想阻擋楊繼盛的悲劇在他們這一代人身上重演。
孫奇逢上書遼東督師、保定高陽人孫承宗,曉以大義,請他疏通關(guān)節(jié),緊急援救。孫承宗剛想入覲面陳皇上,還未施救,左光斗等人已經(jīng)在獄中被活活折磨死。
洪水滔天,甚至比以前來得還要猛烈。閹黨還誣陷左光斗收受賄賂贓款上萬兩,并向其家屬追查討要,妄圖趕盡殺絕。
關(guān)鍵時刻,孫奇逢沒有退縮,他與鹿正、張果中傾囊相助左光斗家屬,并向士子學(xué)人發(fā)起募捐行動,贖回了左光斗等人的尸骨。此舉震動朝野,世人尊稱孫奇逢、鹿正、張果中為“范陽三烈士”。黃宗羲聞之贊曰:“燕趙悲歌慷慨之風(fēng)久湮,人謂自先生而再見。”
三
通過這場斗爭,孫奇逢看透了朝政的腐敗,官場的險惡,決心向同鄉(xiāng)先賢大儒劉因?qū)W習(xí),遠離仕途,“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專心著書立說。遼東督師孫承宗請他參贊軍事,工部尚書范景文也想聘他為幕僚,都被婉拒。孫奇逢拂袖離京,回到了家鄉(xiāng)容城,潛心讀書講學(xué),繼續(xù)劉因未竟的事業(yè)。
孫奇逢撰《理學(xué)宗傳》,采劉因言行冠于書之首,又列入《北學(xué)編》。可見孫奇逢對這位先賢多么推崇。
劉因,字夢吉,號靜修,元初雄州容城人。在宋遼滅金之前,容城一直是金國的地盤,劉因的高祖父、曾祖父和叔祖父曾三世仕金,而劉因師從硯彌堅所學(xué)的經(jīng)學(xué),源頭卻在遙遠的南方,也就是被認為“正學(xué)”的程朱理學(xué)。劉因身在北方蒙古人統(tǒng)治的大元,朝思暮想的卻是遠在南方的大宋。
“東風(fēng)吹落戰(zhàn)塵沙,夢想西湖處士家。只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眲⒁蛟谶@首《觀梅有感》詩中,幻想自己像北宋詩人、西湖處士林逋那樣終身不仕,隱居杭州西湖孤山。
明代舉人張綸說:“劉夢吉之詩,古選不減陶柳(陶淵明、柳宗元)。其歌行律詩,直溯盛唐,無一字作今人語?!?/p>
大宋亡國后,劉因特別傷感,作《渡江賦》以哀之。
大宋雖亡,劉因的理想未滅。他在家開設(shè)學(xué)館,自編教材,授徒教學(xué),讓每一個學(xué)生都能體悟經(jīng)典的魅力,讓每一位迷惘的青年都能找到文化上的皈依。漸漸的,劉因聲名日隆。
至元十九年,在丞相文貞王不忽木極力薦舉下,太子真金下詔,征劉因入朝為官,但時間不長,因繼母病重,劉因辭官歸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下詔以集賢學(xué)士、嘉議大夫征召劉因,但此時的劉因不愿再仕,“以疾固辭”,寫下了著名的《上政府書》表明心跡。忽必烈惋惜地說:“古時有不肯受召的臣子,就是這樣的人吧。”所以,后人又稱劉因為“不召之臣”。
至元三十年,劉因因病過世,終年四十五歲。元仁宗延祐年間,贈翰林學(xué)士、資善大夫,追封容城郡公,謚號文靖。
在劉因短暫的一生中,不僅僅留下了《四書精要》《易系辭說》《靜修集》等作品,還留下了“天人合一”“心性修養(yǎng)”等重要的思想。黃宗羲云:“有元之學(xué)者,魯齊(許衡)、靜修(劉因)、草廬(吳澄)三人耳?!?/p>
四
時光匆匆,轉(zhuǎn)眼到了崇禎九年,清兵入關(guān),攻陷昌平、房山、順義。七月,寶坻、定興、安肅、大城、雄縣相繼失守,容城告急。國難當(dāng)頭,豈能坐視?孫奇逢,一個沒有任何官職的舉人,以布衣起兵,“約同志,練鄉(xiāng)勇”,守住了容城。
崇禎十一年,清兵大舉進犯。告老還鄉(xiāng)的孫承宗,率領(lǐng)鄉(xiāng)親們鎮(zhèn)守保定高陽城。城破后,多爾袞命令清兵把七十六歲高齡的孫承宗綁在馬尾巴上,活活拖死。
孫承宗曾巡行遼東多年,選拔培養(yǎng)了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名將,在山海關(guān)外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逼迫努爾哈赤后退七百里。孫承宗功勛如此卓著,晚年卻遭到魏忠賢的妒忌,被迫辭官回鄉(xiāng),結(jié)果落得如此慘烈的下場。
在孫奇逢的心目中,孫承宗不僅是杰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還是文壇領(lǐng)袖。孫承宗的慘死,使孫奇逢倍感凄涼和絕望。明朝大勢已去,而清兵如此野蠻,天下何處是吾鄉(xiāng)?哪里是讀書人的世外桃源?
于是,就有了開頭那一幕。孫奇逢率子弟門生,攜家眷親友,深入太行山脈,結(jié)寨自保,辦起了雙峰書院。在朝代更迭的亂世,守護了一方凈土,保存了儒學(xué)的火種。
這火種是什么?
正如孫奇逢評價楊繼盛時所云:“余竊窺楊繼盛先生之學(xué),得之造化之源,非獨以忠節(jié)見也。先生《年譜》記從韓苑洛邦彥受律呂之學(xué),三月而得其數(shù),乃播之聲音,各相合諧。嗚呼!先生豈僅以忠節(jié)見哉?即此可概其全體矣?!S帝制律呂,與伏羲畫卦、大禹衍疇同功。然卦、疇得程、朱諸子而始著,律呂得先生而始明,則其功豈曰小補云乎?”
在這里,孫奇逢盛贊楊繼盛厚德博學(xué),尤其為恢復(fù)“禮樂”做出了不懈努力,且卓有成效,并非僅僅以忠節(jié)名世。所以, 孫奇逢弘揚、繼承楊繼盛的精神,“不獨誅千古殺諫臣之奸慝,愧千古不指佞之言官,正欲以興千古不澌滅之學(xué)脈”。
這火種就是“千古不澌滅之學(xué)脈”。
孫奇逢還給學(xué)生們講了一段劉因的逸事:元初著名理學(xué)家、教育家許衡,應(yīng)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學(xué),路過真定,有人問許衡:“朝廷一聘用你,你就立即接受,怎么這么迅速呢?”許衡說:“不如此,則道不行?!?/p>
等到劉因不受元朝的征召命令,堅辭不就時,有人問劉因:“為什么你不接受朝廷的征召呢?”劉因說:“不如此,則道不尊?!?/p>
五
2017年夏天,我們來到容城縣北城村,瞻仰了孫奇逢雕像,參觀了孫奇逢紀(jì)念館,“孝友堂”書架上擺放著三冊《孫奇逢集》,全書竟然有305萬字,包括《理學(xué)宗傳》《圣學(xué)錄》《北學(xué)編》《洛學(xué)編》《四書近指》《讀易大旨》《書經(jīng)近指》等等,可見孫奇逢治學(xué)之勤,不愧是一代大儒。
清順治二年,國子監(jiān)祭酒薛所蘊,向清廷推薦孫奇逢,說他的學(xué)問道行,可比元許衡、吳澄,孫奇逢以身患重病為由,堅辭不就。隨后,滿洲貴族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圈地運動,孫奇逢的家園被圈占。六十三歲的孫奇逢,又率領(lǐng)子弟門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順治六年冬天,六十六歲的孫奇逢,灑淚告別故鄉(xiāng),率領(lǐng)子弟門生舉家南遷。順治七年四月,孫奇逢輾轉(zhuǎn)南徙到河南輝縣,定居夏峰村,開壇講學(xué),人們又稱他為“夏峰先生”。期間,清廷多次征召他出山任職,都被他以各種方式拒絕,與元朝先賢“不召之臣”劉因,遙相輝映。
當(dāng)時,黃宗羲在浙東講學(xué),李颙在關(guān)中講學(xué),孫奇逢在北方講學(xué)。孫奇逢與黃宗羲、李颙并稱清初三大儒。三人之中,孫奇逢成就最高,師門最盛,被譽為“北方孔子”,《清史稿》將他列為“儒林傳”第一人。
六
順治九年,孫奇逢撰寫了一部《甲申大難錄》,記載了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明朝官員遭遇死難的事件??滴醵?,山東濟寧州州牧李燮五告發(fā)孫奇逢,說他的《甲申大難錄》中,對清廷入關(guān)措辭不恭順。康熙大怒,文字獄起,白發(fā)蒼蒼的孫奇逢,被押解送京!
在陰冷晦暗的監(jiān)獄中,孫奇逢又想起同鄉(xiāng)先賢楊繼盛那副翰墨淋漓的對聯(lián):“鐵肩擔(dān)道義,辣手著文章?!?/p>
當(dāng)年,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被陷入獄,要打一百廷杖。友人王西石托人送給楊繼盛一副蛇膽,告訴他:“用此物可以止痛?!睏罾^盛拒絕,曰:“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哉!”
就是這樣一位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卻在臨死前用蠅頭小楷給妻子、兒女寫下兩封飽含深情的遺書。
在遺書中,楊繼盛奉勸妻子不要自殺:“我就死了,留得你在,教導(dǎo)我的兒女成人長大,各自成家立計,就和我活著的一般,我在九泉之下也放心,也歡喜,也知感你?!薄叭缃裨垡患覂簾o有我也罷了,無有你,一時成不的,便人亡家破,稱了人家的愿,惹人家的笑。”一再告誡妻子,切勿從死。
在遺書中,楊繼盛叮囑兩個兒子:“我若不在,你母是個最正直不偏心的人,你兩個要孝順?biāo)彩乱浪?。不可說你母向那個兒子,不向那個兒子;向那個媳婦,不向那個媳婦。要著她生一些兒氣,便是不孝。”“你兩個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當(dāng)和好到老。不可各積私財,致起爭端;不可因言語差錯,小事差池,便面紅耳赤?!?/p>
錚錚鐵骨和暖暖柔情,在楊繼盛身上,完美呈現(xiàn)。
孫奇逢在獄中懷念楊繼盛,激勵自己。
獄外,他的學(xué)生紛紛行動起來,為孫奇逢奔走呼告。
世事輪回,仿佛又走到了命運的原點。只不過,當(dāng)年是明朝腐敗,孫奇逢勇救東林士子;這次是清廷專橫,士子們營救出了孫奇逢。
七
這就是“容城三賢”的故事,他們處在不同的時代,卻一脈相傳,遙相呼應(yīng),超越了時空。
抗戰(zhàn)時期,千千萬萬的讀書人奮起抗?fàn)?,北京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南開大學(xué)輾轉(zhuǎn)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xué)。為中華民族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并培養(yǎng)了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朱光亞等一大批優(yōu)秀學(xué)生,為中國以至世界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如今,盛世昌明,眾多大學(xué)、高科技企業(yè)要遷到雄安新區(qū)。各行各業(yè)的人才,也將扎根這片沃土,在這里立德、立功、立言,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中不屈不撓的精神,再著新時代的華美篇章。
編輯:安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