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忠
[摘 要] 教師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知識學養的長期積淀,需要教學經驗的長期累積,需要教育思想的長期凝練。這個過程誰也代替不了,只要教師堅持閱讀、反復實踐、深入研究、經常反思,就會逐漸成長。這個過程雖然艱辛,但又是快樂而幸福的。
[關鍵詞] 目標;規劃;充電;研究;反思;積累
教師應學會自己培養自己,這是一句普通而又充滿自信的話,道出了名師不是打造出來的,而是自我成長出來的?!按蛟臁笔莿e人的事,而“成長”是自己的事。對教師而言,成長不僅僅意味著生命的拔節,更蘊含著專業的進步和職業的幸福。
一、教師自己培養自己,需要成長目標
不怕路走得遠,走得累,就怕沒有方向。不能只關注工作,不關注成長。其實,一般教師和優秀師最根本的差別,并不在于天賦,而在于有沒有奮斗的目標。對于沒有目標的教師來說,歲月的流逝只意味著年齡的增長。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最關鍵的是要能“看得見”,有了目標自然要尋找通往目標的路徑,目標越明確,路徑就越容易找到。實際上目標和路徑兩者是互相影響的,而且在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挫折,需要自我激勵和反思、獲得同伴的幫助、專家的引領等。這樣,才能相互促進、相互監督、共同發展。
一要有自我發展的意識。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提出《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對教師專業化做出了明確說明,提出“應把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的、持續的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睍r下,教師專業化已經成為趨勢和潮流。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師實現人生價值的需要。專業化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作為教師,要有專業發展的意識。
二要設定自我發展的目標。美國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認為,所有成功,都必須先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當對目標的追求變成一種執著時,你就會發現所有的行動都會帶領你朝著這個目標邁進。在設定目標之前,先了解自己的狀態,通過對自己的分析,找準自己的位置。福建師大余文森教授把師者分為六個層次:巫師、庸師、教師匠、能師、名師和大師,筆者以為個人可以以此作為參考比對,找準自己屬于哪個層次。接著,在對自己進行分析定位的基礎上,設定目標。我想,智慧型教師是我們共同的大目標,要想實現大目標,我們不妨從小目標著手。如果你是一名教書匠,就朝著成為能師的方向努力;如果你已經是一名能師,那么就朝著成為名師的方向邁進……人生,從設定目標開始;新生活,從選定方向開始。
為此,人生寧肯因夢想而忙碌,不因為無聊而失去夢想。雖然,忙碌是辛苦了些,累了些,然而他們的內心也充滿了快樂,他們愿意累并快樂著。有位年輕教師在博客上這樣寫道:“學校對教師提供許多平臺,讓我盡快成長,有時候我們嘴里叫著好辛苦好累,其實心里挺高興的,畢竟學校是為了我們的專業成長負責,我們就應該珍惜這樣的機會,希望自己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提升。”這位教師的內心獨白,可以說是代表了許多教師的心聲:他們的內心是追求上進的。
二、教師自己培養自己,需要自我規劃
作為教師,首先要清楚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教師,然后才有可能成為怎樣的教師。正如一個人首先要想要成為怎么樣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為怎么樣的人。為此,教師必須做好自我發展規劃。
教師自己培養自己,有利于教師潛下心來謀發展??纯次覀兌炷茉數拿麕焸儯駥W華、華應龍、吳正憲、黃愛華等,哪一個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摸索實踐的結果。他們的成功雖然由教育部門的培養、學校的推薦,名師的引領更重要的還是來自教師內心,自己想發展的堅定信念。
三、教師自己培養自己,需要自覺充電
教師是特殊的職業,面對的是日益成長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淵博的學識。只有不斷地學習,充分為自己“充電”“蓄能”“補鈣”,才能不斷接受源頭活水的補給。提倡教師自主學習,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1.向書本學習。教師要向書本學習有關專業知識及教育教學理論。特別是學習新課程的理念,這些理念都是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通過學習,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得以解放、觀念得以更新、實踐得以指導,從而可以把握課改革的方向,站在課改的前沿。大學里學到的那些知識只能是今后人生發展的一種奠基,要建造人生大廈還需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地學習與充實,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才能取得成功。為此,我們必須讀一些教育理論書籍,不斷了解學科教學最新的動態以及前沿的知識,豐富自己的教育理論,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還可以讀一些大師作品、經典作品來加深自身專業底蘊,促進自身專業的成長。
2.向他人學習。一是教師要積極參加教研組組織的各種教研活動,通過參加活動,與組內其他成員進行交流互動,獲得他人的知識、經驗,豐富自身的教學經驗。二是經常參加各類專家講座、教學研討會,有條件的可以積極爭取到學術單位進修,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知識。三是通過參加教學觀摩等方式向他人學習,這種方式對獲取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教學隱性知識非常重要。四是教師可以通過拜師或采訪名師、專家等相關人員,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
3.向生活學。數學教育的內容源于生活,而生活是廣闊的,是不是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拿到數學課堂上或者干脆將課堂搬到生活中去呢?大可不必,數學教育要有憑借,這憑借就是教材,要以教材為例子來進行。當然,作為憑借的教材,其內容就必須貼近生活。
4.向網絡學習。網絡是一個巨大的學習空間,它打破了年齡、時間和空間等諸多限制,教師應積極打造自己的網上學習策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
首先,網絡中強大的信息量,成為一線教師學習、參考的資源庫。一線教師對網絡中一些好的資源可以利用,如優秀的教學設計、課件等,這樣既減少了自己預設教案、制作課件時花費的時間,又能有效提高預設教案的質量與制作課件的質量,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利用網絡中豐富的資源,教師不斷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從而更新教育觀念。如校本修研網站中有教師論壇、與名師互動、專題研討等,對一些當前教育中困惑與問題進行討論、爭論,也可以直擊教育現實,引發我們教師的深入思考。
四、教師自己培養自己,需要不斷研究
教師的生命力來自教育科研,教師的未來和未來的教師,都將與教育科研聯系起來。凡是有較強研究意識的教師,與其他教師相比,他們的成長就比較快,職業的境界比較高。教師只有具備相應的科研能力,才能永久地保持對學問的興趣,保持對工作的熱情,避免對教書育人的倦怠感,并且通過研究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筆者認為,教師平時的研究應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始。
一要從讀懂教材開始。讀懂小學數學教材是正常開展課堂教學的基礎和源泉。只有讀懂教材,才有可能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統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教學實踐的特殊性實現有機結合。只有讀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確地“用教材教”,也才有進一步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可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的需求,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讀教材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變化,悟出層次,找到適合自己的最為有效的教學思路。教師能否在讀教材中悟出教學中每一個細節的孰重孰輕、教材處理方式的孰優孰劣,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與壞。教師只有結合自己的實際來讀懂教材的設計才是最為實在的,也是最為重要的。過于強求“攀高”不符合現實,不負責任的“就低”也不是可取之道。要實現從“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以至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在讀懂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挖掘教材資源,進行拓寬、外延、知識建構等,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二要從編寫教案開始。我認為,一篇好的教案就是一個教研成果,因為它記載著教師的思維過程;它展示了教師認識問題的水平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它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因此,要預設一篇好教案是要花時間的,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應該從平時練起,認真編寫好每一節的教案。而編寫教案的過程就是一個練習寫作的過程,訓練思維的過程,培養能力的過程。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張奠宙教授指出:數學教師的任務就是把知識的學術形態轉化為教育形態。在設計教案時應該體現這一轉化過程,在教案中要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例子,將深奧的、形式化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大眾化知識。這一轉化過程體現著語言的錘煉與組合,體現著數學知識與人文修養的融合。因此,寫一篇好的教案就相當于寫一篇好的文章,天天堅持寫教案,就相當于天天練習寫文章。特別是一些研究課、公開課、優質課的教案我們更要精心設計。這些成果凝聚著你的心血,是你智慧的結晶,如果將它精心地整理在教案之中,就是一份很好的教研成果。
三要從了解對象開始。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職業就是研究人。他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三種基本學生觀上:(1)學生是生活中人,教師是和生活中最復雜、最珍貴的無價之寶,也就是人在打交道,兒童對你來說不是班級記事簿上的一行字和一個號碼,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2)學生是發展中人,兒童經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今天與昨天不一樣;(3)學生是一個個個性獨特的人,每一個學生就是一個有個性,一個獨特的人的世界。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教師不能熟視無睹,更不能姑息遷就,而應該巧妙而正確地走近學生的心靈,為學生指出并要求他改正。而現在學生的學習渠道拓寬了,學習的儲備狀態超出教師的想象,許多教材尚未涉及的知識,學生已經了解甚至知道得清清楚楚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抓準教學的真實起點,順著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為此,教師在備課中應思考以下三個問題:①學生是否已經具備學習新知所必然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么樣?②哪些知識學生已經具備了生活經驗,哪些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遠,需要創設哪些現實情境?③哪些教學知識學生能夠自己學會,哪些需要教師點撥引導?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又重視了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研究學生,教師要有切實、公正的行動。學生和教師一樣,都有喜怒哀樂,都懂得失敗的痛苦和勝利的歡樂,都希望教師能尊重他的人格和肯定他的勞動。一個成功的教師,總是善于運用夸獎的方法激勵他的學生成長。這種“夸獎”,是教師頷首于學生的一隅之見,是教師贊許學生的一得之識、一技之長。它可以是一個肯定的手勢、一句鼓勵的話語、一次作業的展示……這種“夸獎”,可以強化學生的自信、自愛、自尊、自強的信念,可以塑造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完善學生的自我形象。時下,教師權威和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親和力日漸失落,師生間沖突時有發生,教師采取多表揚多鼓勵方法,尤為重要。摸清學情、尊重學生、獎勵學生,應成為教師的一種美德、一種使命。
四要從自我反思開始。教學反思就是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入地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通過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提高教學能力。
要實現年輕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就必須大力倡導他們的反思實踐,使每一位年輕教師擁有這種思想、意識、能力、習慣,最終實現年輕教師在教學反思中不斷成長。由于每一次教學設計、每一次課堂教學,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之后需要我們不斷的反思、實踐、創新。同時,教學反思還能夠促進我們教師加強理論學習,并運用理論指導自己的平時教學,正確分析和認識各種各樣的教學現象,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縮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跨越觀念與行為之間的鴻溝,使理論與實踐相互支撐。通過反思,年輕教師不斷超越經驗,創造性地解決教學實際問題,促進自身業務能力的提高,促進自身不斷成長。
五要從身邊問題開始。任何研究都始于“問題”,以及由問題而發生的“驚異”。當教師意識到自己的教學中出現了某種“問題”,并想方設法在行動中去解決,且不斷回頭反思解決問題的效果時,就不知不覺地走上了一條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之路。為此,鼓勵教師立足自己的平時教學,在身邊找問題,作為自己研究的對象。由于這樣的研究的問題來自教學實際,源自教師自身,因而更能調動教師參與探究的積極性。